鐘情詩書音樂,反思禮教異化。林黛玉出生于一個世襲侯爵中支庶不盛的“書香之族”“清貴之家”,官僚的父親因為“聊解膝下荒涼之嘆”,把這個獨生女兒提到男子的待遇撫養(yǎng),從小便教她讀書識字,愛之如掌上明珠。她有著一段比較嬌慣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由于她母親的早喪,清貴的官僚家庭,沒來得及對她進(jìn)行更多的階級教育,也沒有來得及讓她充分感受那一社會給女人所規(guī)定的一切,而是只給她終身留一個空洞而溫暖的回憶。她進(jìn)入賈府后,也沒有人教她怎樣做人或是讀書,在她的身上,竟形成了一段教育的真空,因此,她才得以保持率直、純真的性格。黛玉博覽群書,象李白、陸游、陶淵明等人的詩她都熟讀成誦,這些詩人大多品行高潔、性情恬淡、與世無爭,黛玉喜歡他們的詩,因此在性情上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他們的影響,再加之她又喜歡音樂,音樂能陶冶和凈化人的心靈和靈魂,所以,黛玉的內(nèi)心世界始終是一方靜土,由此形成她率真的性格。
堅貞的愛情信念,自由人格的衛(wèi)護(hù)。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是一種新型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屬于未來的愛情。這種愛情的最根本的特點,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礎(chǔ)之上的,表現(xiàn)得非常純真、深摯、堅貞。林黛玉本是一個“情癡”、“情種”,她為愛情而生,又為愛情而死,愛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對賈寶玉愛得真誠,愛得執(zhí)著,始終如一,至死靡它。然而,她們的愛情又是在不許愛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發(fā)展和生存的,這就使黛玉十分痛苦,一次次“還淚”。她為自己的愛情而哭。愛情曾使她幾死幾生。當(dāng)他們這種同生共命的愛情最后遭到毀滅時,她便“焚稿”、“絕粒”,以生命相殉。這種愛情是怎樣的至誠至堅,至純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動人肺腑,撼人心靈!多少人為她灑下同情、痛惜和悲憤之淚!一生以淚洗面的林黛玉,臨死之前反而發(fā)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寶玉,寶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話——留下了千載不消的遺恨!林黛玉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她決不屈服于現(xiàn)實的各種壓力,永遠(yuǎn)保持那孤高傲世完美至純的理想。作為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林黛玉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叛逆精神。她的選擇是絕對的,要么是零要么是全部,既然最終要分離還不如不相聚,既然花要謝還不如不盛開,即使理想不能完全實現(xiàn),也決不委曲求全。她用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一切。她將自己的一切投入感情追求,同時也要寶玉和她一樣專情于他們的愛。黛玉對當(dāng)時社會的“一夫多妻制”決不妥協(xié),如果得不到完整的愛,她寧可不要一份殘缺的感情,具有很強(qiáng)的現(xiàn)代意識。林黛玉堅持其固有的高潔本性,堅持自由人格的衛(wèi)護(hù)。愛情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黛玉追求的不只是愛情自由,更重要的是個性自由,人格平等。用她自己的話說:“我為的是我的心!”。
三、悲劇性格的意義
黛玉的悲劇性格具有深刻的意義,它既有人性的悲劇,也有個性的悲劇,既是家族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
人性悲劇。黛玉是一個單純天真的少女,她追求愛情自由和幸福生活,其實也是大多數(shù)女子的愿望。但她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幻想著自己的愛情有朝一日獲得統(tǒng)治階級的認(rèn)可,配上一個合乎封建禮教的形式,成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無所附麗,她們在將愛情發(fā)展為婚姻上碰到了威脅,顯得無能為力。黛玉只有以死抗?fàn)帲蠖嗟呐訁s是忍著委屈,默默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封建統(tǒng)治者卻是非常的專橫,在婚姻問題上,他們講究門當(dāng)戶對,要求女子貞靜沉穩(wěn)、乖巧聽話。曾經(jīng)一度視黛玉為掌上明珠的賈母,在知道黛玉的心事后,明確表示不能將她許配給寶玉,并在薛林兩人比較后明顯傾向于薛寶釵。賈寶玉雖每每對黛玉信誓旦旦,卻也沖不出封建禮教的樊籠,最終接受家族的安排。王夫人對薛家向來親厚,非黛玉之能及。鳳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已也;襲人懲尤二姐、香菱之事,聞黛玉“不是東風(fēng)壓倒西風(fēng),就是西風(fēng)壓倒東風(fēng)”之語,懼禍之及,而自同于鳳姐,亦自然之勢也。因此在賈母的態(tài)度明確后,大家便各懷心事、推波助瀾,使出“偷梁換柱”之計?梢娙诵缘臎霾┖陀H情的虛偽。
個性悲劇。黛玉的敏感、率真、高潔、叛逆的性格,使她愛用太多的猜疑和過分的褊狹來折磨自己,而她又生活在一個爭權(quán)奪利、勾心斗角、以強(qiáng)凌弱的環(huán)境中,這種純真聰敏的天性也就成為許多痛苦的來源。林黛玉是在一個比較單純的官僚家庭長大的,對榮國府錯綜復(fù)雜的人事關(guān)系不善應(yīng)付,從小失母離父,不僅使她缺少溫暖,也使她缺少靠山,但這種孤獨的處境,更激起她強(qiáng)烈的自尊。沒有受到更多的階級教養(yǎng),使她的一言一行,都是來自她沒有雕琢過的純真的天性。在榮國府里,以思想機(jī)敏、口舌犀利著稱的,只有她和鳳姐。鳳姐是用自己的口才去逢迎、拉攏、命令,口才是她用來為自己服務(wù)的有效武器,而黛玉的口才卻閃爍出源自其熱烈天性的洞悉一切的智慧。她既不戒備,也不妥協(xié)。薛寶釵被她不止一次地諷刺過,史湘云被她惱怒過,惜春被她打趣過……她心里想的,也就是口中說的,而口中說的,又常常是別人所不肯說的生活中的真相。譬如:襲人與寶玉的曖昧關(guān)系,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林黛玉就能當(dāng)面對襲人說:“你說你是丫頭,我只拿你當(dāng)嫂子待!边@樣出自天性的智慧,在大觀園里只能被人稱作“尖酸刻薄”,而這樣的“尖酸刻薄”只能引起別人的警惕甚至嫌忌。黛玉雖然孤獨,卻有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有強(qiáng)烈的情感、燃燒的詩情。這個病弱的少女,當(dāng)她翱翔在詩的國度里,就好像誰把她從生活的灰暗、瑣屑、煩擾里拯救出來,而變得襟懷灑落,鮮活起來。這樣的少女本來應(yīng)當(dāng)是充滿青春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的,可是生命對于她卻是一個沉重的負(fù)擔(dān),她所具有的那種屬于藝術(shù)型的特有的敏感和細(xì)膩,主要不是用來感覺生活中的美和詩意,而是用來感覺那一時代的陰冷和潮濕!芭訜o才便是德”,這就是那一社會向她所宣示的做人守則。于是才稟在她身上,變成了一種可怕的災(zāi)難,使她比一般人遭受到更為繁多、更為深刻的社會折磨。正因如此,她才詠嘆出那首表現(xiàn)對大觀園生活的獨特感覺的《葬花詞》。林黛玉這種性格也滲透到她的愛情悲劇中,并催化了她的愛情悲劇。處于同樣環(huán)境的金陵十二釵,雖都以悲劇告終,但誰也不像林黛玉是在戀人的婚禮奏樂聲中含恨而死。她的獨特的具體的悲劇形式是她個性發(fā)展的必然。她的出身、她的教養(yǎng)使她不會像尤三姐那樣“忽喜忽嗔”,潑辣剛烈。她的真誠、她的熱情也使她決不會像薛寶釵一樣冷漠圓通。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