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作者簡介】
關(guān)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一同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詳。他一生“不屑仕進”([元]朱經(jīng)《青樓集·序》),生活在底層人民中間。他是當時雜劇界的領(lǐng)袖人物,與當時許多戲曲作家、雜劇演員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說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yōu)而不辭”;明初賈仲明《錄鬼簿》說他是“驅(qū)梨園領(lǐng)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有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臺藝術(shù)的戲曲家,既是編劇,又能登臺演出。關(guān)漢卿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鞠,會圍棋,會雙陸”,“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可見他的才藝、生活和個性。所作雜劇六十余種,今存十八種,其中有幾種是否為關(guān)漢卿所作尚有爭議;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戲曲作品題材廣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腐敗,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斗爭,人物性格鮮明,結(jié)構(gòu)完整,情節(jié)生動,語言本色而精練,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元雜劇的形式(楊棟)】
一、折、楔子和本
雜劇劇本的體例十分精嚴,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構(gòu)成一本,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少數(shù)作品也有一本分為五折或六折的,還有用兩個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戲,個別情節(jié)過長的戲,可寫成多本,如王實甫《西廂記》共5本21折,楊景賢《西游記》6本24折,每本戲仍是 4折。這很像后世的連臺本戲或連續(xù)劇。一本戲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戲,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戲。
折,首先是劇本情節(jié)的一個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場(一個固定場景)戲,也可包含多個場次;另外又是劇曲音樂的一個單元,每折由一個有嚴格程式的套數(shù)構(gòu)成。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劇本開頭,對人物、故事進行簡要的介紹或交待,其作用相當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與折之間,則是為了劇情的過渡或聯(lián)絡(luò),與后來的過場戲相類。
二、角色行當
角色與行當同義,是中國戲曲根據(jù)劇中人物的性別、身份、年齡、品質(zhì)與性情等因素綜合概括出的各種性格類型。與此對應(yīng),演員也根據(jù)自己的應(yīng)工分為不同的行當。元雜劇的角色有旦、末、凈、雜四類。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還有小旦、貼旦(可省作貼,一般為丫環(huán))、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沖末(開場之末)等為男配角;凈類似京劇的花臉,一般為性格剛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雜劇中原沒有“丑”的行當,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參照南戲增改的。雜是上述三類不能包括的雜角,例如,卜兒(老年婦女)、徠兒(小男孩)、孤(官員)、潔(和尚)、駕(皇帝)、邦老(強盜)等。
雜劇劇本通常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場時寫明“旦扮×××”或“末扮×××”,以后則只標角色,不注人名。這是在閱讀劇本時要預先了解的。
三、曲詞
曲詞是雜劇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發(fā)情感,有時也用來交待劇情,具有抒情兼敘事的雙重功能。因為這種曲詞采用的是曲牌體,即由一個個固定的曲調(diào)聯(lián)綴的組歌,而且在劇中占有主導的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元雜劇,稱之為曲、北曲、元曲等等。
雜劇劇曲的編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戲用四個套數(shù),每個套數(shù)都有固定的宮調(diào)。元雜劇共用九個宮調(diào),即所謂“五宮四調(diào)”: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黃鐘宮、正宮和大石調(diào)、雙調(diào)、越調(diào)、商調(diào)。每個宮調(diào)下都統(tǒng)帥著若干曲牌,每個曲牌都有一定的音樂旋律,與之配合的文詞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
曲律與詩詞不同,采用中原音韻的新四聲。其特征是“平分陰陽”和“入派三聲”,即平聲分化為陰平與陽平兩個聲調(diào),入聲消失,所有入聲字都流入平上去三聲之中。這與今日普通話的聲調(diào)很相似。曲文押韻也用《中原音韻》所歸納的“東鐘”“江陽”等19部,可以平仄通押。此外曲比詩詞韻腳繁密,一般句句押韻,而且每套都要一韻到底,不得換韻。
曲文創(chuàng)作就是在一定的音樂框架中“填詞”,必須遵守曲牌規(guī)定的字數(shù)、句數(shù)以及平仄格律等定式,這與宋詞的寫作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曲文與曲樂的配合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可以隨時增添襯字、襯句,也可減字減句。因此雜劇曲文顯得靈動活潑,口語性很強,實際上是一種解放了的新詩體。
四、賓白
元雜劇中的道白,稱為“賓白”。對此前人有兩種解釋,一說“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徐渭《南詞敘錄》)一說“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單宇《菊坡叢話》)前一說有字義學根據(jù),較為正確。
雜劇道白的樣式很豐富,除了對白、自白,還有“帶云”(歌唱中附帶的說白)、“背云”(旁白)、“內(nèi)云”(后臺人員或角色與臺上角色的對話)等。這些都屬于口語化的散文白,與此相對,還有韻文白。如上場詩、下場詩以及常見插入的通俗詩詞,就都是由人物當場念誦的?梢哉f后世戲曲的各種道白形式,在元雜劇中已是應(yīng)有盡有。
五、科范
元雜劇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品毒褪亲雠c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簡稱“科”,在南戲中則稱作“介”,或通稱科介。徐渭《南詞敘錄》說:“相見、作揖、進拜、舞蹈、坐跪之類,身之所行,皆謂之科!痹獎≈械目,除了徐渭所說的動作表演,還有其他兩種指義。一是規(guī)定某種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即做沉思的樣子;“做哭科”“做笑科”,就是要求進行哭或笑的情感表演。二是指某種特定的舞臺音響效果。如《漢宮秋》中的“內(nèi)做雁叫科”、《竇娥冤》中的“內(nèi)做風科”,就是要求后臺根據(jù)劇情制造出雁叫或刮風的音響效果。
六、題目正名
元雜劇結(jié)尾有“題目正名”,用兩句或四句對偶句總結(jié)全劇內(nèi)容,交待劇名。它不是情節(jié)的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廣告宣傳,可能在演出結(jié)束時由演員在下場前念出和寫于戲報上。一般取末句作為劇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戲劇內(nèi)容的幾個字作為劇的簡名。如關(guān)漢卿《竇娥冤》的題目為“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為全名,最后三字即簡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