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第二中學 譚文淼
本文中燭之武的話雖說是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蹲髠鳌返淖髡吣苡蒙倭课淖职堰@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四、課堂訓練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用些時間在學習上,因而視網(wǎng)絡(luò)為洪水猛獸。對父母說一段話,力求改變他們對上網(wǎng)的態(tài)度。
第三課時
一、激趣導入
略。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shè)計1:
有關(guān)資料介紹: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郤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予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3、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咸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那么,請問:
互動設(shè)計2:
課文哪些語句最能顯示燭之武高超的游說藝術(shù)?你能否透過語言表述探討其深刻底蘊?
點撥:文章第2段對秦伯的說辭最具說服力。
⑴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單刀直入,先言“鄭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設(shè)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上,替對方的利害著想。一下子縮短了二者的距離,可謂出言不凡!
⑵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再言亡鄭無益。
⑶ 鄰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鄭有害。
⑷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繼言舍鄭有益于秦。
⑸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
縱觀歷史,歷數(shù)晉國言而無信。
⑹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展望未來,預言晉將闕秦。
⑺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擺事實,講道理,提請秦伯定奪。最終使“秦伯說,與鄭人盟”,解了鄭圍。
點撥:這種點評式賞析,可使學生認識燭之武高妙的勸說藝術(shù):一是援古例今。有歷史的回顧,有現(xiàn)實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為保全鄭國,言語上處處為秦國打算。從反面強調(diào)亡鄭結(jié)果,只能使“鄰厚”“君薄”;從正面陳說保全了鄭國,對秦不僅無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晉”。三是語言得體。本是求人,卻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芍^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互動設(shè)計3:課文選取哪些內(nèi)容完成了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點撥:文章雖短,在人物塑造上卻頗具匠心。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愿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突出一個“義”字!耙箍P而出”,寥寥四字,用語簡潔,內(nèi)涵豐富,有場景,有動作,便將垂垂老矣的燭之武形象躍然紙上,真真切切突出一個“勇”字。至于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實實在在體現(xiàn)一個“智”字。──大義大勇大智。《左傳》善于通過人物語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互動設(shè)計4:
難詞點撥:
⑴ 辨析下面兩組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板書:
1、A、既東封鄭( )B、又欲肆其西封( )
2、A、越國以鄙遠( )
B、蜀之鄙有二僧( )
點撥:此題著重考查實詞理解。第1組“封”,會意字,從土從寸,表示帝王向諸侯分封土地。本義封賜。如蘇洵《六國論》:“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边可引申作名詞,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句用做名詞,即當“疆界”解。A句“封”作意動詞,“以……為疆界”的意思。第2組“鄙”,形聲字,從邑,表示它是地域區(qū)劃的名稱,啚聲。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鄉(xiāng),遠處叫遂。鄙是遂所屬的一級居民單位,也泛指邊遠地區(qū)或農(nóng)村。如彭端淑《為學》:“蜀之鄙有二僧。”B句“鄙”作名詞講,A句“鄙”屬詞類活用,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把偏遠的地方當做邊邑”。
⑵ 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板書:
1、許之(。2、是寡人之過也(。
3、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
4、何厭之有( )
5、輟耕之壟上(。
點撥:此題著重考查虛詞“之”的用法。
答案依次為:
1、代詞,他(指鄭文公);
2、助詞,的;
3、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化句子為主謂短語,作句子的某個成分。此句“之”所在短語,作全句主語;
4、助詞,作用是將賓語提前,即“有何厭”;
5、動詞,往,到。
互動設(shè)計5:
讀《燭之武退秦師》,往往聚焦于燭之武的表演,對佚之狐其人,我們很少關(guān)注。因為在文中,他只有一句話,比起燭之武來,似乎太不顯眼其實只要深入研究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對之狐實在不能小看。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