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學軍小學 王曉彬
〖善于從錯誤中學習〗
教師要教給學生善于從錯誤中學習。如一位教師教《我最好的老師》一課,當她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quán)威”一理進行板書時,用白粉筆剛寫了“不要”二字,嫌白粉筆太小,不得勁兒,想換一支。匆忙中,沒找著,于是就拿了一支黃粉筆接著寫了下去。學生也無動于衷。
趁學生寫字間隙,我讓老師看黑板談感受,老師悟道:“這樣寫,我強調(diào)的就是迷信書本了!庇谑,找時機,她讓學生看黑板,找錯誤。學生很快進行了糾正,而且其中道理和黃粉筆作用講得頭頭是道。
讓學生敢于質(zhì)疑、善于質(zhì)疑,應該成為一種習慣。
設置矛盾沖突,構(gòu)建真實有效價值觀──《我最好的老師》教學敘事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qū)虹星小學 田曉敏
《我最好的老師》是美國作家大衛(wèi)·歐文的作品,寫的是一個叫懷特森的老師,他在課堂上把錯誤的動物學知識“教”給了學生,讓學生們測驗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說出真相。以此教育他的學生時刻保持警惕,不要認為課本和老師就永遠正確。文章短小深刻,充滿哲理。
到網(wǎng)上搜索了一下課文,發(fā)現(xiàn)此前它從未作過教材,倒是經(jīng)常被中學各年級用作閱讀材料,甚至曾在高考閱讀題中出現(xiàn)過。沒有任何分析評論,更沒有可以參考和借鑒的教學設想。只是獲得一個信息,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這篇文章并不容易。但是課總是要上得的,于是靜下心來研讀課文。
一、問題情境:課堂成為整體
讀著讀著,首先想到的是:這篇文章語言樸實,但內(nèi)涵深刻,是否可以鎖住題眼,抓住“最好”,把“為什么作者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個大的問題情境來探究呢?這樣就能充分體現(xiàn)“居高臨下”“以簡馭繁”的優(yōu)勢,保證騰出較大的空間,讓學生反“客”為“主”,自己去研讀、感悟;教師也可以變 “講”為“導”,更多地去關(guān)注學情,并從中相機誘導,落實訓練要求。
帶著這個初步設想,我確定了第一稿教學思路,大致是這樣:先通過談話引入,了解每人心中對最好老師的評價標準。然后充分讀課文:研究懷特森先生到底好在哪里?把最能表現(xiàn)懷特森先生“好”的詞句劃下來,體會朗讀。他這樣做究竟想讓我們從中學到什么呢?在課文旁寫寫自己的感悟。最后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總結(jié)提高。
課堂上,孩子們帶著問題認真研讀了課文,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討論,把懷特森先生的高明之處逐條逐句都找出來了,也結(jié)合自身體會感悟到了他的良苦用意。大問題似乎是解決了,但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眼神和語氣始終是平淡的,看不出對這個好老師由衷的折服,看不出那種歷其事、見其人、聞其事般的情感共鳴。為什么這個問題情境不能觸及孩子的心靈?
課后我想,用“問題情境”或叫“大任務學習背景”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的方向應該是正確的,因為這樣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情節(jié)分析和煩瑣膚淺的提問應答,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較好地理解了懷特森先生的“好”。既然任務驅(qū)動激發(fā)起了閱讀欲望,為什么這內(nèi)驅(qū)力又沒有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呢?
情感!一定是情感!“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闭Z文是最需要傾注情感的學科,而我設計的問題只是從內(nèi)容上去把握,顯然過于理性了。
二、矛盾沖突:課堂變得鮮活
觸動哪根弦才能夠撥出悠揚的樂章呢?
一遍遍再讀文本,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句話上:“這樣的老師算什么老師?”。也就是說作者一開始認為懷特森先生不算什么老師!從算不上老師到最好的老師,從非常氣憤到十分佩服,這前后評價和情感如此截然不同!“水本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fā)靈光!焙尾痪蛷那楦袥_突入手解讀這篇文章呢?于是,這一次我打算緊緊抓住“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對沖突充分激活文本。再從學生角度去推想,懷特森先生開始時種種不可理喻,應該不難理解,因為這和他們原有的價值觀是一致的。而要感受到“這樣的老師是我最好的老師”則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需要重新建立價值體系,相對比較困難;谶@樣的認識,我設計了兩個主要板塊:欲揚先抑 感受“氣憤”和 峰回路轉(zhuǎn) 深感“佩服”。
學習一開始,我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們認為怎樣的老師才稱得上是最好的老師?”同學們聯(lián)系生活,說了很多好老師的標準。想借對話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為后面學習懷特森先生不尋常做一個鋪墊。
以下是在揭題讀題以后的一段師生對話:
師:“作家大衛(wèi)、歐文認為誰是他最好的老師。俊
生:“懷特森先生”。
師:“錯了吧?作者覺得懷特森先生連個一般老師都算不上,不信,你讀讀這句話!背鍪尽斑@種老師算什么老師?”生讀這句話。
師: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
生:這種老師不算什么老師。
生:這種老師不配當老師。
生:這種老師根本不符合好老師的標準。
師:“再把課題和這句話連起來讀一讀,你有什么感覺?有什么要說的,要問的嗎?
生:我感覺到這兩句話自相矛盾,好像不是在評價同一個老師。
生:我覺得這里作者對懷特森的看法不符合題目意思。
生:為什么對懷特森先生前后的看法怎么會有如此大差異呢?
……
正如春風一縷便能吹皺滿池湖水一樣,矛盾一旦被激化,就會有神奇的力量!此時的孩子們興致盎然,思維活躍。我順勢引導他們學習第一板塊,懷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讓我們這么生氣,這么氣憤?
不出所料,幾分鐘后學生就紛紛舉手,爭著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懷特森先生編造上課內(nèi)容,有關(guān)凱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編造出來的。這種動物從來沒有存在過!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懷特森先生所說的寫卻得了個大大的紅*。測驗不及格。”
“班里的每個人都沒有及格,如果有一兩個有困難的同學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說明老師的教學有問題了”
“我們試卷的零分是要登記在他的成績記錄簿上的!
……
從這些滔滔不絕的發(fā)言中,我分明感到了孩子們涌動的情思。為了再縮短學生和作者之間的情感差距,我接著引導,“要是你的老師也編造內(nèi)容來上課,你會怎么想?”“如果你認真地按照老師教的去答題,卻拿到了打滿紅*的試卷,心情又會怎樣?”這些問題有如火上澆油,再次將矛盾激化。憑借角色的換位和巧妙的假設,學生們“經(jīng)歷“了一次不尋常的打擊,“經(jīng)歷”了情感上的憤恨交加,獲得了和作者感同身受的體驗。當再次朗讀“這種老師算什么老師?”這句話時,我清楚地感受到了這種心靈的共振。
當學生還沉浸在氣憤和不解中,忽然峰回路轉(zhuǎn):就是這樣一位不可理喻的老師,卻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師”!懷特森先生用怎樣的教導讓我們明白了原委,改變了看法呢?研讀第二板塊,解開你心中最大的疑點,然后學著用懷特森的語氣解釋給大家聽。可以選擇幫助,更希望能完全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我既然告訴過你們有關(guān)這種動物的一切都沒有遺留下來,那么( ),你們應該( )!
我之所以( ),是希望( )!
……
情在讀中感,理在讀中悟。就在這咀嚼詞句和轉(zhuǎn)換語言中,孩子們理解了匠心獨到的高明,層層深入地體會到了懷特森先生的“好”,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來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
這一次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眼神是靈動的,隨著情感變化閃現(xiàn)著不同的光芒。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情感既是教學內(nèi)容又能支撐教學結(jié)構(gòu),既是教學目標更是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情感這一磁場,只有融入情感中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才會自覺自主地學習。
在這兩大板塊之后,我又想到應該增加一個拓展設計,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與課文融合。我作了如下設計:事實上,懷特森先生教給我們懷疑主義已經(jīng)深深植入了我的心田,變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有一次,我把懷特森先生的事講給一位朋友聽,他驚駭極了!八辉撨@樣來捉弄你們的!蹦桥笥颜f道。我 。
是啊,面對這位朋友的“驚駭”,我會怎么說怎么做呢?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nèi)涵,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我為這個設計感到滿意。
想象中這里應該是水到渠成的迸發(fā)。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在課堂上,孩子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回答,表達卻多有雷同,文字單薄無力。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不得其解。
三、價值引領(lǐng):課堂變得深刻
之后,教材的主編,著名特級教師張化萬老師聽了這一課,他基本肯定了我的教學理念和設想,并向我介紹了當初把課文選進教材的用意。他說因為這篇課文中提到的“好老師”與我們的普遍認識是有一定差別的,課文所提倡的懷疑主義也是當下中國學生所缺乏的。把它作為教材,就是希望通過這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影響學生的情感,影響學生對世界的感受、思考,最終積淀為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我們在教學這課的后半部分,要把如何依托文本,幫助學生構(gòu)建價值觀的文章再做足、做細,這樣課堂才會有深度。
張老師說為什么學生的交流比較單薄?就是價值引領(lǐng)還沒有到位,懷疑主義還沒有長到你班里孩子的心上去!
細細品味師傅的話,我為前面的自我滿足感到慚愧。我想他是想讓我明白,語文課上精神熏染很重要,但要用語文的方式來實現(xiàn)對精神的引領(lǐng)。
在他的指點下,我很快對教材的后半部分有了新的理解。第三次上課時,對于這部分的處理,我抓住了三個主要的問題來和學生進行對話:
“他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本烤顾屛覀円枋裁茨?孩子們眾說紛紜:有人說,懷特森先生是讓我們一旦認為他錯了,或是課本上錯了,就大膽地說出來。有人說,時刻保持警惕就是我們樹立一種懷疑的意識,不要對任何東西只是一味地接受,也不要認為教材和老師就一定是正確的。還有人說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傾聽,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然后作出判斷。我想通過這次對話是讓每位孩子樹立起不畏權(quán)威的意識,時時保持質(zhì)疑的意識!吧蠎烟厣壬恼n,每一次都是不尋常的探險!暴ぉぁ安粚こ5奶诫U”意味著什么呢?學生猜想,也許懷特森先生的課堂上總有許多精心設計的陷阱,我們需要像探險一樣去證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這也告訴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有許多東西需要用慧眼去識別,并不是一味的懷疑,一旦你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是需要用充分的理由和根據(jù)去證明它的。
“我們的歷史老師講著講著,會有人清清嗓子,說道:‘凱蒂旺普斯!蹦銖倪@一聲“剴蒂旺普斯”聽出了什么?
課堂上,同學們這樣理解:
──懷特森先生用‘凱蒂旺普斯!@個并不存在的夜行獸,曾經(jīng)給了我們一次深刻的教訓,而現(xiàn)在我們卻能把“剴蒂旺普斯”帶到歷史課上。說明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保持警惕,我從中聽出了我們對懷疑主義的認同。
──聽出了我們對歷史老師的提醒。
──聽出了我們對自己的自信。
──聽出了對懷特森先生的帶給我們的嶄新的懷疑主義已經(jīng)影響了我們所有的課堂學習,成了指導著我們所有學習的方式。
──我聽出來了,真正的懷疑主義者,還應該有捍衛(wèi)正理的勇氣和一課真誠待人的心。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正視著別人的眼睛告訴他錯了。這是懷特森先生教會我們的,不管在課內(nèi)還是課外關(guān)于做人的原則。
……
這三次對話引領(lǐng)學生層層遞進地認識“懷疑主義”:真正的懷疑主義者要有時刻保持警惕的意識;但不能無謂的懷疑,要學會證明自己的觀點;更要有捍衛(wèi)真理的勇氣和一顆真誠待人的心。隨著這三次對話的推進,學生逐步建立起“懷疑主義”這個新的價值觀。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