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瀏覽某雜志時,偶然讀到一篇題為《這篇課文不科學》的文章。文章主要寫的是對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文《爭論的故事》中觀點的爭論。《爭論的故事》主要寫的是兄弟倆圍繞“大雁究竟是煮著吃好還是烤著吃好”而引發(fā)的爭論,以致最終喪失了射落大雁的最佳時機,最終什么也沒有得到的故事。這一文本,旨在教育學生今后凡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一事無成。
針對這樣一篇內(nèi)容生動、哲理深刻的教材,在《這篇課文不科學》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這篇教材不科學,文章在所揭示的道理上存在著偏頗。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在承認某些事應該“先做后說”的同時,重點強調(diào)了絕大部分事情的處理過程中,“說”對于“做”的重要性,比如“三峽工程”、“西部大開發(fā)”等國家重點項目工程,如果在“做”之前不經(jīng)過充分地“說”——如論證、討論、研究,盲目“做”的話,不知道會給工程帶來多少不可估量的風險與損失。從中作者認為教材一味地強調(diào)“做”比“說”重要是不正確的。因此,作者認為《爭論的故事》這篇教材不科學,不應該出現(xiàn)在小學語文階段,作為教材使用。
對于在事情處理過程中,究竟是“說”重要還是“做”重要,筆者暫不敢妄下定論。但是,對于《這篇課文不科學》作者在文章提出來的觀點,作者卻不敢茍同;恰恰相反,筆者認為《爭論的故事》一文及所要表達的觀點,很科學。
在《爭論的故事》一文中,兄弟倆的行為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那就是“說”——爭論,“做”——射雁。從文本引伸開去,其實,無論做什么事,都存在著這樣兩個方面:“說”與“做”。在筆者看來,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而且都是必要的,因為“說”是為了“做”得更好;而“做”是為了更好地落實“說”。光“說”而不“做”,難免會給人以夸夸其談、紙上談兵之感覺;而光“做”而不“說”,則又難免落入盲目、一意孤行的境地。那么,兄弟倆最終為什么沒有吃到大雁?其實,他們真正的失誤,不在于誰“說”錯了,或者說是誰不該“說”;而是在于兄弟都“說”過了頭卻沒有很及時地去“做”。你看:“你這話不對,大雁該煮了吃?玖顺,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哥哥的話)弟弟說:“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弟弟的話)你看,對于這么一個瞬間即逝、千載難逢的機會,兄弟倆卻在究竟是“烤好吃”還是“煮好吃”這樣的問題上喋喋不休,最終喪失了“做”的最佳機會,望“雁”而興嘆。所以,文本真正要表達的觀點是: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我們應把握好時機,如果一旦陷入無休止地爭論,必將貽誤時機,一事無成。因此,文本最后提出的:凡事,關(guān)鍵是要先做起來;光說不做,那是行不通的。
對于《爭論的故事》這樣一個具有哲理、很容易被混淆的文本,之所以會被安排在小學教材中,筆者以為,跟當時的時代、政治大背景是密切相關(guān)的。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以說是吹響了改革開放前進的沖鋒號,是解決一切問題,包括歷史上的許多遺留問題的行動指南與綱領(lǐng)。所謂“實踐”,就是要“做”起來。因為只有“做”起來,才能最終讓美好的愿望變成現(xiàn)實;只有“做”起來,才能清楚在事情的發(fā)展過程中,會碰到哪些困難與問題,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辦法,對癥下藥;也只有先“做”起來,才驗證先前“說”的,包括理念、策略、愿望,是否正確。在我們的歷史上,曾經(jīng)就犯過許多因為光“說”而不“做”而帶來的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應該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顛撲不破的真理。
當然,要處理好“說”與“做”的最佳辦法,當然是邊“說”邊“做”,讓“說”來指導“做”,讓“做”來驗證“說”。因為只有邊“說”邊“做”,才能既不讓美好的愿望永遠停留在口頭上,避免“紙上談兵”;也不至于因為倉促上陣而犯下無法彌補的錯誤與失誤。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具體到《爭論的故事》一文中,我們在落實了究竟是將大雁“射下來”還是“不射下來”這樣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之后,再來討論究竟是煮著吃還是烤著吃,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文本中類似的問題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