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1
李紳2
鋤禾日當午3,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4,
粒粒皆辛苦。
【注釋】
1、本篇選自唐詩人李紳的《憫農(nóng)》。載《全唐詩》。憫(敏)農(nóng),意思是同情和哀憐農(nóng)民的辛勤勞累和苦難生活。
2、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人(江蘇無錫)。他是中唐時期第一個寫“新題樂府”的重要詩人。
3、日當午:太陽正當頂,指中午。
4、餐:這里指飯食。
【賞析】
這首詩前二句,是農(nóng)民勞動生活圖景的具體刻劃;鹄崩钡奶柈旑^照的時候,辛勤的農(nóng)民在忙碌地鋤草,身上的汗珠一滴滴的滴進禾下的泥土之中。第二句,就像電影的一個特寫鏡頭,突出了在烈日酷暑中揮汗如雨的農(nóng)夫的艱辛,自然而然地引入詩人的感慨:有誰知道盤中的白花花米飯,每一粒米都浸透著農(nóng)民的辛苦和汗水呢?這首詩前半白描,后半議論,前實后虛,語言純樸通俗,言簡意深,從人們屢見不鮮的生活場景中,引出別人意中有而筆下無的感嘆,說明了大家天天吃的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正由于此詩道出了這么一個平凡的真理,因此后兩句詩長久流傳,成為活在人民口頭上的尊重農(nóng)民、愛惜糧食的格言。
這首詩語言樸實,平淡中涵蘊著深刻的啟人深思的道理。盡管人天天都在吃飯,可是很少有人去想:這盤中餐是哪里來的?詩人就是抓住這么一個人們習見而以為常的問題,通過詩的語言進行形象的表達,使之成為傳誦千古的警策。詩人從農(nóng)民種糧食艱苦復雜的勞動中,選取了最能突出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艱辛,又最能喚起讀者同感的一個典型場景,即大暑天的炎熱正午,農(nóng)民卻還在田中鋤禾,腳踩黃土背朝天,那汗珠兒,像下雨似地滴在禾下的泥土中。稍有良心的人,都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到,這糧食,確確實實是農(nóng)民一滴滴汗珠換來的呀!這里,有一個對生活素材選擇、提煉的過程。作者如果不抓住農(nóng)民勞動中最艱辛的這個場景并把它組織成詩句,是不可能有這么大的感染力的。當然,這種選擇和提煉,又靠豐富的生活積累,這就是詩人深入生活、體驗了生活的緣故。再者,對農(nóng)民揮汗鋤草,詩人用“汗滴禾下土”來表示,也為主題思想的表達,起到一種形象引導的作用。它使讀者想象,那一滴滴的汗水,就像撒下土的種子,汗水入土,便長出了谷苗,長成的谷穗,很容易使讀者產(chǎn)生一粒糧食一滴汗的審美聯(lián)想。這些,都是詩人進行認真推敲得來的。所以這看似極普通的一首小詩,實實在在包含了詩人的藝術匠心。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