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輯部 朱家瓏 王向東
問:語文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積累,而是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語文素養(yǎng)的立體構建。蘇教版教材按目前這種體例編排,主要是不是出于這樣的思考呢?
答:不少老師在與我們的交流中都提過單元安排問題。我們教材編寫的體系是受什么制約的呢?我以為,主要是受語文學習內在規(guī)律的制約。有老師提出,學數(shù)學是清清楚楚一條線,而學語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這其實恰恰就概括出了母語學習的特點。常言道,學理如筑塔,學文如聚沙。理科學習像筑塔一樣,它是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非常嚴密的知識體系;而母語學習是一個逐步積累、內化的過程,像聚沙一樣由少到多、慢慢累積的過程。所以說母語學習具有非線性、綜合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母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語言模型、思維習慣、生活經驗、審美取向、情感體驗等多維融合、逐漸建構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不是靠編排線性的單元專題就能奏效的。所以我們編寫教材時,首先考慮為孩子提供符合他們語言多維建構需要的、豐富多元的、文質兼美的精品課文。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語言學習是一種自然之道。他們從出生起就開始學習語言,憑借著對母語的敏感,孩童們在一個多維并進、反復實踐,逐步積累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接受母語教育。而作為兒童母語學習的范本,文質兼美的課文是編者編選教材的第一追求。誠然,課文之間可能會有一定的聯(lián)系,也正因為這種聯(lián)系而將它們組合在一個單元之中,但這種聯(lián)系有時也是寬泛的、寬松的。因為兒童直接學習的不是從課文中抽象出來的所謂主題,而恰恰是一篇篇優(yōu)秀的課文語言本身。如果嚴格規(guī)定每個單元的主題,就可能造成一些優(yōu)秀選文因與主題不符而被舍棄,也可能會因為主題的需要而使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文章入選,這顯然是舍本逐末之舉。我們一方面打破過去以知識點、能力點為體系的單元組合方式;另一方面,我們努力構建符合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便教利學的語文教材體系,幾年來,這種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經驗。在教材編寫中,我們提倡獨立思考,不搞簡單的拿來主義,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則,在繼承母語教育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打造精品,F(xiàn)在看來,這對形成一套有特色、有生命力的教材是至關重要的。
呂叔湘先生說的一句話很有道理,他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是一種習慣。不管是聽、說、讀、寫,必須要達到習慣、技能,達到這個程度才管用。當然這里面也有知識,但主要不是知識系統(tǒng)的構建,它是技能形成,習慣形成,達不到這個水平是沒用的。所以課標在對語文學習規(guī)律性的表述上,特別強調了要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靠什么?靠平時日積月累,經常地讀書,經常地思考,總之一句話,經常地從事語文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當中,慢慢地,不知不覺地,自然而然地語文水平提高了。這也說明了蘇教版教材擯棄一個單元安排一個知識點的傳統(tǒng)做法,而代之以字詞句篇因課設練循環(huán)往復綜合學習的方法是正確的,是符合語文教育規(guī)律的。
問:應該說,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量還是比較恰當?shù)模炔皇呛芏,也不是沒有,對此是不是為了體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淡化“訓練”的思想呢?每篇課文后面為什么都安排朗讀背誦、寫字、讀寫詞語等近乎“千篇一律”的練習呢?
答:在一段時期內,語文教學中的訓練被提到了不恰當?shù)母叨。學生作業(yè)負擔過重,寶貴的童年淹沒在題海之中,機械的訓練使本來意趣橫生的語文變得枯燥乏味。人文精神的失落、語文教育本位的失落使許多有見地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感到憂慮。新的課標針砭時弊,在課標的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與地位”中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睉撜f,對語文性質與地位的這一闡述是正確的、深刻的、劃時代性的。為了克服語文教學繁難偏舊的傾向,新課標確實淡化了訓練的提法。在兩萬字的標準文本中,僅在教學建議部分的第四小點“正確處理基本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提到一次訓練,而且給予了明確的界定:“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薄皹藴省钡难兄普哂X得還不夠,接下來又說:“同時注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弊x這一段話,有幾點要明白:①訓練是要的,特別是針對基本技能形成的訓練尤其需要。②這種訓練有一個前提:語文教學,必須“注重語言積累”,注重語言的“感悟和運用”,防止把訓練的位置提得過高,從而偏離語文教育的目標。③保持學生學習的后勁,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的“開發(fā)”和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jù)“課標”里削枝強干、以簡馭繁,提出了“識、寫、讀、背、作、習”的語文學習“六字訣”,固本培元,著力為學生夯實語文基礎。為了凸顯這六個字的語文學習目標,我們在每篇課文后面都安排了相應的練習,反復出現(xiàn),目的就是給老師以強烈的目標暗示。同時,也是留給學生以必要的訓練機會。研究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練習的老師,有的曾經認為這個練習比較單調,其實,這正是蘇教版的明智選擇。將可有可無的練習一刀砍去,這樣才有可能練就學生語文教育的“童子功”:一手好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有人說蘇教版教材的訓練安排是以讀書為“經線”,以“雙基訓練”、情感體驗和遷移運用為“緯線”,使學生在讀書中得以積累語言,形成語感,歷練技能,陶冶情懷,發(fā)展個性。這種經過科學安排的、日積月累的訓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將對兒童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蘇教版小語教材是重視訓練的,也是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的。而那種失去了固有的活力和生機的語文訓練是應該擯棄的。
問: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是如何注意為學生打好文化底蘊的?
答:什么是文化?按學術界的通行做法,概念可以在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來進行闡釋。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狹義文化則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體中的人們長期積淀而形成的一套文化系統(tǒng),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緒、民族性格等湎價值觀念系統(tǒng)則是其核心。要探析文化與教育的關系,無疑當取后者。什么是語文教育的文化底蘊?主要指中華民族幾干年來積淀的文化傳統(tǒng)和當代人文精神,是一種人類精神、情感、心靈意識,包括狹義文化所指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緒、民族性格等。就教育的本義來說,也是教育的終極意義,語文教育是民族文化語言中人文主義情懷、智慧和創(chuàng)新品格的教育,自然擔當著傳遞漢民族文化底蘊的重任。沒有文化底蘊的語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語文教育。
那么,我們的教材是如何注意為學生打好文化底蘊的呢?
以“國標本”四年級(上冊)為例,可分習慣、課文、習作、單元練習幾大塊。本學期,小學階段一以貫之的“習慣篇”安排了“讀書有選擇,讀書做記號”和“留心觀察事物”兩個專題,不僅讓學生學會讀“有字書”,還讓學生學會讀“無字書”,著眼學生終身發(fā)展,立足打好素質基礎,蘊含了對教育對象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更是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言和精神“礦藏”!熬毩暋敝幸话阍O置“處處留心”、“讀讀背背”、“寫好鋼筆字”、“口語交際”和“學寫毛筆字”等內容,就拿“讀讀背背”來說,主要編排了“語串”和一些典范的語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詩文、諺語對聯(lián)等,意在開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示民族文化的異彩紛呈,讓學生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激發(fā)民族自豪感的同時自覺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梢姡覀冏裱氖钦莆展ぞ吲c人文教育相統(tǒng)一的原則,一方面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另一方面重視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養(yǎng),使每一課的教學都能讓學生完成一次心靈的裝備,讓多彩而悠久的漢文化、正義和愛心這些永恒的東西根植于心靈深處,讓語文教學成為有根的教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