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奉節(jié)縣長鵬初級中學 肖功洪
與人教社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語文教師用書》相關(guān)問題商榷。
《行道樹》是人教社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一篇。文中行道樹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我想作為作者的初衷不僅是贊美行道樹的奉獻精神,還想通過這種精神去感染人、影響人,使更多的人加入行道樹這個“行業(yè)”吧;谶@一點,我覺得人教社七年級(上)《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問題與研究”對這幾個問題的分析與引導(dǎo)顯得“亢奮不足,悲涼有余”,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該書第48頁“問題與研究”1對“墮落”是這樣結(jié)論的:……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我認為,“墮落”應(yīng)該是那些不愿離開溫暖的家(原始森林),安于舒適不愿走出去闖一闖的伙伴對“我”的看法。因為他們只看到了“我”一身抖不落的飛塵,不能飽飽得吸露,不能玩涼涼的云。所以伙伴們認為“我”的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跌落了,這一點必須給學生引導(dǎo)出來。同時也可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引導(dǎo)學生,盡管“我”不能飽飽的吸露,不能玩涼涼的云,還有一身抖不落的飛塵,但是“我”能聽到“繁弦急管”,能看到“紅燈綠酒”,能與陽光很好的“光合”,這是家在原始森林里的伙伴所不能擁有的!原始森林里樹擠樹,不見天日,而大街上,最先迎接太陽的就是“我們”;老人們把鳥籠掛在“我們”身上,愜意的聽著鳥叫;春雨過后的嫩綠是人們爭拍的鏡頭;清晨,早起的人們貪婪的吸著我獻出的氧。怎能說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呢!“這種神圣的痛苦背后歡樂也是無限的”。
“問題與研究”2中對“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問題與研究”3中對“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的問題“為什么憂愁,憂愁什么?”有這樣的回答:……行道樹盡管盡力制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
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這句話中“改變不了”太肯定,我認為在引導(dǎo)學生時應(yīng)從“點綴是喚醒習慣于污濁的人們,是感染戀守森林伙伴的星星之火”。怎能用“改變不了”這樣肯定的字眼呢。文中也只是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從“或許”來看,這說明行道樹還是相信:總有一天,麻木的人會改變,森林里的伙伴遲早會加入制造清新的隊伍中來,不然怎會“仍然固執(zhí)地制造清新”呢。行道樹尚且有信心,難道我們就沒有信心么?就認為改變不了么?我想,行道樹所憂愁有兩方面吧:一是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一是為“要使麻木的人們清醒,要贏得伙伴的支持”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盡管如此,行道樹還是快樂的,快樂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自己在制造清新,在默默的為人民服務(wù),內(nèi)心是喜悅的;二是麻木的人是可以改變的,落后頑固的思想是可以感化的,只要我們有信心。
在教學中,我校語文教研組按兩種不同的思路先后在兩個班進行教學,讓學生進行了討論。從悲涼和失望的角度去引導(dǎo)學生,愿做行道樹的人廖廖無幾,從積極因素去引導(dǎo),給學生一點“亢奮”,愿做行道樹的人大大增加。不同思想的引導(dǎo),結(jié)果大不相同,這提醒了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引導(dǎo)時,要從“消極”中找出“積極”,從“悲涼”中找點“亢奮”。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加入到“行道樹”隊伍中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