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外國語學校 吳曉燕
一、斗膽寫在前面
“好馬不吃回頭草”,“好漢不提當年勇”,大概我們一直普遍崇尚“前方的路”、“前面的景”、“前進的美”。一個人應有自尊和個性,不可屈就先例,喪了志氣,否則,一吃“回頭草”,馬的“好”名就辱沒了;一個人應目光遠大,不該拘泥于已達成的現(xiàn)有境況,否則,再提“當年勇”,就顯得胸襟狹窄,英雄氣短,全無“漢子”的獵獵風采。
我并不否認“前方的路”應該走,也并不反對“前面的景”需要看,更不贊成“前進的美”不該賞。只是,如果一味的求“新”棄“舊”?赡苡惺H。在某些時候,譬如在教學中,偶有“回頭”,稍有“重提”,或許也會有特殊之暖、意外之喜,乃至新鮮之獲。這種情景實在不是罕見,不完全是我想說的本意。
我更想做的是,借用“回頭草”“回鍋菜”等之類,給自己的一種教學實踐套個名,我把上過的課再正兒八經重上一遍,暫且擬作“回堂課”,把這種“回堂課”中學生的一些“呢喃”作個“實況錄制”,并說點我本人的一點體驗和感想,美其名曰“偶拾”。
因為看書不多,且無發(fā)現(xiàn),又未廣求同仁,切磋商討,“回堂課”一詞也許不妥,實在惶恐!皩懺谇懊妗辈⒎翘搹埪晞荩瑢嵲谑潜救藨┩忻魑翌}意,如此而已。謝謝。
二、教學背景簡介
這是平常的日子,我稍作設想,理了點思緒,便拿著課本走向教室,按照上課的進度,今天該上《我的第一本書》,因為已通知學生早讀了,我擬定一節(jié)課上完。
直到進入教室,學生才告知“課文已上!”,我犯了一個極大的備課疏漏──學生確實已學,而上課的老師卻不是我!
上課的是我的一位同事。當時他參加一個教學活動,事先在其他班級借了節(jié)課,我的學生早在去年就幸運地蒙受同事指點了。而我竟然忘了!忘了同事的精心準備、出色引導、多媒體的誘人畫面!忘了我可以不上《我的第一本書》的!
但是我已站在了講臺上!手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本《語文》!怎么辦?
三、教學情景回放
1、入課前的“幸災樂禍”:
“叮鈴鈴──”一陣電鈴過后,我手揣《語文》,疾步進入教室。
學生卻很熱鬧,嘴上不停動彈,臉上依然笑顏,不如先前安靜。
這幫學生對我往往敬而不畏,時有拿語文課來輕松之舉。不是原則上的問題,我是不苛求他們的。我不會在課前動肝火,傷“元氣”。他們和我朝夕相處將兩年,已熟知我的溫柔好脾氣。今天又將課前小憩放肆一回了吧,我這么想著,全然不顧這些。
“今天,我們學習新文章,”我開門見山,直入課文,“題目是……”我轉身朝向黑板,期待下面的齊聲回答,準備趁機板書。
“學──過──了──!”身后傳來的竟是這三個字!分唄之高,我還不曾領教呢!
我轉身!我愕然! 脫口而出:“學、過、了?!愚人節(jié)吧?”
他們笑得前仰后翻,無一例外!
“我們上過了!”“去年就上了!”“在多媒體會議室!”七嘴八舌,言之鑿鑿。
對呀,我怎么忘了呢?
看他們那開心的勁兒,我茅塞頓開:他們早讀不說、課間不說,課前嬉鬧,課上大笑,原來早有預謀!此時此刻,他們臉上只寫著一個詞──幸災樂禍!
莫非他們想捉弄不成?雖然他們不怕我,但學生評教率我可是最高幾個中的一個啊!這樣估計他們不對!莫非他們想測試一下我的水平?雖然大考小考不是穩(wěn)坐第一,但完全也說得過去!他們不會有微詞的!莫非他們想掂量一下我和另一位老師的分量?難說!這種可能性最大!
鑼已響,幕已開,容不得多想,站在舞臺上的你必須開唱入戲了!
我急中生智,順勢引入如下課堂:
2、導課時的“裝腔作勢”:
“同學們啊,蘇軾有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讀來會有不同的感受,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去讀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我是我,他是他;去年的你才14歲,現(xiàn)在的你已15歲。我就想看看我們重讀《我的第一本書》,誰讀出不同的新味來了?哪些人的感觸最深?又是誰把這“一本書”讀得最好?敢試試看嗎?
“敢!”
一個“敢”字統(tǒng)一了上課的認識,轉化了閱讀動機,也激起了大家的興致。
這番“裝腔作勢”沒露出什么破綻,旗開得勝!我馬上板書好題目、作者。
3、主課中的“提綱挈領”: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只讀四個字,哪四個字呢?”我轉身大寫:“書”、“人”、“情”、“本”。﹙學生自發(fā)地隨著板書一字一頓大讀了一遍。﹚
“我呢,就想考考你們這四個字!
﹙稍停﹚“你們會看‘書’嗎”──學生笑了。
“你們能認‘人’嗎”──學生大笑!
“說不定你們還不會領‘情’呢?
有人插嘴:“誰會不領情呢?”﹙課堂氣氛很融洽﹚
我接著說“真的哎,你們敢保證能念‘本’?”──不少學生怔住了,也被我鎮(zhèn)住了。笑聲減少了,部分學生露出了凝思狀。﹙大概不是他們記憶中的去年的課吧?﹚
其實呢,這四個字是我這節(jié)課的一個上課思路,完全是圍繞課文由輕入深要解決的四個層面的問題。
書: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可用文中原話,可自己組織語言。
人:圍繞這本書,主要牽涉到哪幾個人?在你眼中,他們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印象?
情:人與人有了交往,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情。請在這幾組人物關系后面加一個字。﹙注意不重復﹚,并用文中的語句或事例驗證你的看法。
父子情同學情師生情
本:文末一句,字少句短,讀來很不尋常。不知你是如何理解?把“本”挖起來看看,誰解讀得合理而有深意?
4、上課中的“七嘴八舌”:
關于“書”──
S1:這是一本攔腰斷的,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頭尾的書;這是一本像一團紙的書;這是一本不像書的書。
S2:這是一本小學課本《國語》。﹙學生笑﹚
S3:這是一本經父親修修補補、裝訂成冊的書,所以這書很凄慘。
S4:這本書牛汗背得滾瓜爛熟。這也是元貞唯一的書。這是一本友誼之書。
S5:不,文中的“書”還應指“弄不成”沒弄到、后來父親幫我弄到的《國語》以外的《算術》、《常識》!
T:同學們,你們看書仔細,表述全面。書,由一本變成兩本乃至三本。我贊成大家上面的意思。
關于“人”──
S1:父親、老師、同學,還有同學的爸爸。
S2:主要是前面三種人。
T:是啊。這三類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印象?自由選擇其中的一類人說說。
S1:我說的是父親。我認為父親是一個溫厚、知書達禮而又對“我”負責的父親。溫厚:父親讓“我”將書拿出,“我”本想賴過去的,可當他看到書時,并不是要揍“我”,而是“愁苦地望著我”;知書達禮:從“弄不成”不打“我”手背理由的那句話中可側面反映出父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負責:父親讓“我”去崔家莊這個條件好一點的學校讀書就證明父親怕“我”繼續(xù)留在村里念書會耽誤學業(yè)的!
T:最后一句話,你說得很有氣勢,這父親非但負責,還很盡職吧?﹙老師面向S1同學,S1同學點頭﹚
S2:我補充。父親的盡職重教還表現(xiàn)在他一回家就問“我”名次,親自抽背書,不得“我”含糊,要求很嚴格。
S3:父親把兩個半書補成兩本書,寫上的字跟印的一樣好,我認為父親是個手巧的人。﹙大家都笑了﹚
T:剛才同學的發(fā)言明明來自書本,有依據(jù)的,你們?yōu)槭裁葱δ兀?/p>
S1﹙靦腆地﹚:我覺得“手巧”形容男人不合適。﹙又有人笑﹚
T﹙開玩笑地﹚:原來你是個大男子主義者!剛才笑的同學再說說你的想法。
S2:我覺得丁志浩所說的“手巧”并不是作者要表現(xiàn)的人物重點。
S3:我覺得補書成兩本,又完完整整;寫的字和印的字一樣好,都是表明父親對“我”關愛很深,是父親對“我”盡職的表現(xiàn)。﹙同學點頭稱是﹚
T:恩,你這么說讓我們心服。好,繼續(xù)你們的高見。
S4:牛漢的父親是一個進步的青年。一,他在北大旁聽,二,他所帶回來的書是魯迅發(fā)表文章的《新青年》一類,他思想一定比較開明。正因為這樣,牛漢的命運與喬元貞的命運就不一樣了。
T:你的意思是孩子的命運和父親有關系,對嗎?你讀出了別人沒有讀到的內涵,是一個會用心思索的人。好,請坐。
下面我們說說其他兩類人吧。
S1:我認為喬元貞是個可憐的人。他有讀書的天賦卻沒有讀書的條件。
S2:我認為喬元貞家貧志不貧?梢詮娜齻方面來說明。第一,從考試結果看,他是第一名。從學習過程看,他沒書,但他一定珍惜學習機會,一定是奮發(fā)圖強的。第三,在“我”父親對他的評價語“元貞比你有出息”一句中,也可以看出元貞的那股志氣。
T:行啊,周劍臣,一口氣說出三條理由談自己的看法,大家向你學習啊。
S3:我認為喬元貞是一個可憐又熱愛讀書的孩子。因為他把書還給作者時哭了,這個“哭”字包含了他的一切苦楚和對讀書的渴望。
T:你能從一個字上來體會和分析,難能可貴。請坐。請大家把這個字圈起來并思考一下,這個字包含了喬元貞當時哪些復雜的情緒?
﹙若干學生﹚:失學的悲傷、遺憾、無奈,還有對“我”的感激。
T:請繼續(xù)。
S1:我說老師“弄不成”真無能。文中寫到“他沒有本事”。還很滑稽。狗是經過訓練才會聽見“狗”字就汪汪發(fā)叫的,可他卻夸“我”的狗聰明,說比二黃毛還會念書。﹙同學笑了﹚
T﹙指到一名笑的同學﹚:你為什么笑。
S1:“弄不成”不明狗的真相,亂下結論。(有人笑)
S2(被指到另一名笑的同學):二黃毛真笨的,在別人眼里,連條狗都不如。(學生又大笑)
T:他的IQ真的連狗都不如嗎?
S1:我看差不多,連一只手幾個手指頭都說不上來,好不到哪兒去吧?(學生又大笑)
S2(一學生馬上站起):不對吧?13節(jié)說到‘他其實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點死’。我的理解是,二黃毛脾氣倔,不愿或者不屑回答取笑他的人罷了。他最后在抗戰(zhàn)中犧牲了,作者是對他崇敬的,不信,還可以看11節(jié)作者的原話。
T:對,讀文章不能斷章取義。你的前后聯(lián)系閱讀法應該肯定。好,我們回到前面這句話。既然這句話不是重在說二黃毛的聰明與否,那是說誰呢?
學生齊答:“我!
T:如果我現(xiàn)在表揚你:你可夠聰明的啊,比這條訓練過的狗還聰明。(學生大笑)你心情如何?
S(臉漲的通紅):我聽了很別扭,怎么不是在表揚而是在批評。
T﹙追問﹚:是嗎?那你說說,怎么說,你聽了才舒服些呢?自己表揚自己一下哦。
S(沉思片刻后,激動地):任俊君,你聰明得不得了啦,看看,聰明人帶著的狗IQ也超群得能念書。
T(微笑地、有激情地):好啊好啊,高明的表揚!你這句表揚就沒有傷到他人自尊,在旁聽的人不會成為墊背的(大家都笑)。無論是說的、聽的還是表揚到的,皆大歡喜。表揚本是一件好事,但“弄不成”卻弄不成了,連句表揚話都說不好?磥,他不但無能,還“無術”呢!
S(接嘴):還有“無法”。他什么事都干不成,,說不定他是個黔驢計窮的老師。
T:你的猜想不無道理,說話也不客氣。(老師友善地笑笑),那馮百成老師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S:他為人忠厚。
T:何以見得?
S:“我”擾亂了課堂的秩序,他不但念在“我”父親的面子上不打“我”,還夸“我”。
T:還有。老師是不是故意不發(fā)書本?是不是人太多沒法發(fā)?是不是只有這個地方沒有書?請大家聯(lián)系當時的環(huán)境想一想那是怎樣的一個年代?
大家齊找:荒寒。
T:對。社會環(huán)境不如人意,經濟非常落后、貧困。書沒有的責任不能完全讓老師一人承擔。老師也許是迫不得已啊。所以作者還是客觀地評價他“為人忠厚”。在敘述自己幼時淘氣時,對老師也不失敬意的。我們齊讀剛才同學注意到的第11節(jié)。
學生齊讀:“還應當回頭來說說我的第一本書,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
T:作者用崇敬之情贊美這本“書”,贊美了“書”中的哪些有關的情呢?
關于“情”──
(學生斟酌后,歸結)
父子情深同學情純師生情真
(理由略,前面發(fā)言時已達成共識)
關于“本”──
S1:課本、知識。
S2:指愛“我”的父親,教過“我”的老師。
S3:啟蒙教育。
S4:還有情,尤其是恩重如山的父愛。
S5:荒寒年代里“我”的那份運氣。
T:大家的回答都能接受,F(xiàn)在我問一個問題。倒數(shù)第二段不寫可以嗎?為什么?
同學回答后,教師小結:同學的命運,尤其是喬元貞的命運和“我”的命運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更說明了在荒寒的年代里,有一位開明、進步、盡職的父親是多么的幸運!能有機會有條件讀書受教育是多么地幸福。當牛漢長大,能詩寫文時,驀然回首,他從心底感激幫助過他的人,惦記著那些純真的情義,是知識改變了人的命運!他知恩感恩,這就是“人不能忘本”。
大家深有感觸,記黑板上的板書:
書人情
(一本、兩本、三本)(父親、老師、同學)(深、純、真)
(知識改變命運)
4、結課時的“一箭雙雕”:
T:同學們,有句話說:好文千遍改,好文百回讀。是好文就不怕重讀,重讀
不一定是件無聊的事。你今天15歲的感覺和去年14歲的感覺一樣嗎?
另外,我這個老師也不是丑得面目可憎吧?
(大家齊笑,輕松下課)
四、辦公室的“胡思亂想”
帶著僥幸回到辦公室,重想這堂課,大而言之,是一次教學失誤(備學生、備教材是無從談起了),小而言之,是一次歪打正著(上“新”課、上“活”課可能還勉勉強強沾點邊)。
胡思亂想之際,理了幾點瑣念:
1、課可不怕“回堂”:
常有這種情況,任教的兩個班,由于某種原因,一個班級已由他人上過文章,而另一個班卻沒有;或兩個班都由他人代上了,自己又覺得不完全妥帖。我們的做法往往是:用他人的教法補上另一個班,已上的班布置點作業(yè)打發(fā)。若是后者,就自己作點補充,不正兒八經地翻炒一遍,因為怕重炒“冷飯”引起乏味。其實,課不怕“回堂”,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青菜蘿卜,各有所愛”。不同的人教同一篇文章自然會有不同的風格,給學生多種版本的享受,是否也是一種閱讀視角上的變革呢?說不定還可當作多元解讀中的一種情形呢。
2、路可不妨“另劈”:
“自古華山一條路”,有人偏不信這邪!上華山,還有西坡道!又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殊途可同歸”“殊途可殊歸”“公有理,婆也有理”。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尤其是語文課堂,實在應該多姿多彩、百花齊放。我們備課時如果有一條比較清晰的思路,不妨作個“蹊徑”嘗試,也許未必比“步人前塵”遜色,說不定是一次有益的鍛煉。
3、“味”可不求一統(tǒng):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老師是否可有一千個導演呢?語文教學從來因人而異。我們雖然力求要和編者、作者、學生達成共識,但編者對文章的增刪、社會環(huán)境的變動、學生的年齡、認識、情感、行動的變化都在影響著我們教學的設計,所有的文章都永久地保持一個“味”,似乎不太現(xiàn)實。不求一“味”也是新課程背景下的產物。當然,我們不求“味”一統(tǒng),不是變味成“異味”、“怪味”,而是調出讓學生“心智”受益的“營養(yǎng)味”。
4、“法”可不慕“新潮”:
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是大環(huán)境下的大趨勢。但這也如初春天氣,“乍暖”尚有“還寒”之時,這時,穿點冬衣也許更合適,大可不必非時尚春裝不可。如果教學上因文而定教學的“外衣”,偶爾不用多媒體,反倒上起課來更游刃有余,無拘無束,那又何樂而不為呢?從這個角度說,“法”也大可不必非慕“新潮”不可啊。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