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從《范進中舉》談明清科舉制度名稱

    新學網(wǎng) > 語文 > 人教課標本九年級上冊 > 范進中舉 > 從《范進中舉》談明清科舉制度名稱

    《范進中舉》 選自《儒林外史》,它是這部小說中的精彩片斷之一,作者敘述了一個窮秀才在中舉前后的變化,揭露諷刺了封建科舉制度。

    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始于隋煬帝設(shè)進士科試策取士,到了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科舉制度,從此就成為歷代皇帝籠絡(luò)士人,加強統(tǒng)治,豢養(yǎng)封建王朝忠實奴才的工具。及至明、清,科舉制度更加嚴密,考試題目僅限于《四書》《五經(jīng)》,文章必須用“八股文”,使知識分子變成思想僵化的“祿蠹”。《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對于科舉制度的腐朽,讀書人的卑鄙、無知,揭露非常深刻,諷刺淋漓盡致。因此學習這篇課文,必須對明、清的科舉制度有個基本的了解。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基本上相同,以考取生員、舉人、進士三項為主要考試,謂之正途。

    1、童試:這是考取生員的考試,因應考的人一律叫“童生”或“儒童”,所以叫“童試”。從詞義上看,“童試”像是未成年的童子,其實不然,從十幾歲的少年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有。如《儒林外史》中的周進,雖然六十多歲了,但是還沒中過秀才,所以還是“童生”,因此受到秀才梅玖的諷刺挖苦。童試要經(jīng)過三次考試。

    縣試:為童試之初試,考官為知縣,共試五場,也有考四場或六七場的。

    府試:縣試錄取后,可應府試,童生縣試時因故未考者,經(jīng)過補考一場,也可以準予參加府試,考官為知府、考試次數(shù)與縣試同。惟第一場為正場、錄取者就可以有資格參加院試。

    院試:童試中關(guān)鍵的一次考試、府試錄取后可應院試,童生因故縣、府試未考者,經(jīng)過補考也可以準予參加院試?脊贋閷W政,也稱學院、俗稱學臺,因此也管考取生員的考試叫做“院試”。院試分正場和復試,院試錄取者稱為生員或附學生員,簡稱“附生”,又叫“癢生”、俗稱秀才。各府、州、縣都有學宮(學校),考取生員后由學宮的教官管理,因此叫做“進學”、“在癢”(古代的鄉(xiāng)學)、“入學”、“入泮”和“采芹”等。課文一開頭:“范進進學回家。”即指他考上秀才了。

    在封建社會里,考上秀才算是進學了,地位不同了,可以免差徭,見了縣官不下跪,若違犯法令由教官責懲,情節(jié)嚴重者須申報學政革去生員后才能治罪,地方官不得擅責。但是秀才還是擺脫不了窮困的地位,附學生員經(jīng)過考試成績優(yōu)良者可以補“增廣生員”(簡稱增生),“廩膳生員”(簡稱廩生),除了補上廩生可以有津貼(官府每月發(fā)米)外,一般生員是沒有收入的。所以秀才能有個館地教書就算很好的出路了!度辶滞馐贰分械哪呶那涫莻三十多年的老秀才,窮困潦倒,只靠修補樂器為生,養(yǎng)不起家,先后賣了四個兒女。所以范進雖然中了秀才,但是胡屠戶仍然看不起他。

    明太祖規(guī)定,令天下府、州、縣學每年貢生員一人到京師,經(jīng)過考試錄取者可入國子監(jiān)(即太學、最高學府)讀書、稱為“貢生”,即把人才貢獻給皇帝之意。這也是秀才讀書做官的一條出路。清朝沿襲,制度更為嚴密,貢生共分五種,都算是正途。其實國子監(jiān)是有名無實的,貢生也不必到國子監(jiān)入學,因為國子監(jiān)的學生──“監(jiān)生”也同樣不入學,連學校大門也沒看見過。甚至貢生、監(jiān)生也可以出錢捐納,《儒林外史》中的嚴貢生、嚴監(jiān)生都是屬于這種情況。

    2、鄉(xiāng)試:這是考取舉人的考試!班l(xiāng)試”一詞是源于《周禮》中“鄉(xiāng)里舉士”之意,并非在鄉(xiāng)里舉行考試。每三年一科,《周禮》有“三年大比”之制,因此鄉(xiāng)試也稱為“大比之年”。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有時國家如有萬壽、登極大典加科,叫做“恩科”。鄉(xiāng)試在秋天舉行,因此也叫“秋闈”,考試地點在省城之貢院,貢院以荊棘編鋪于圍墻之上,因此貢院有“棘闈”之稱,也可作為鄉(xiāng)試之代稱。

    參加考試的人有秀才(廩生、增生、附生)、貢生、監(jiān)生等。《儒林外史》中的周進六十多歲了,連個秀才也沒考中,沒有資格去考舉人,所以到了省城看見貢院,一頭撞在號板上哭得口吐鮮血死去活來滿地打滾,丑態(tài)百出令人作嘔,眾商人實在看不下去,大家湊錢給他捐了個監(jiān)生,才能去投考。

    鄉(xiāng)試考官有主考官(又分正副主考)和同考官。正、副主考由皇帝欽命,為翰林官或進士出身之部院官充任。同考官為科甲出身的州、縣官、同考官分房而坐,因此也叫“房官”,負責評閱考卷。范進跟張鄉(xiāng)紳跑到高要縣打秋風,就因為湯知縣做過范進鄉(xiāng)試時的房官,算是范進的老師。

    鄉(xiāng)試共進行三場,錄取者稱為“舉人”,別稱“孝廉”(沿用又之舉“孝廉”)。第一名稱為“解元”。除了正榜外還有副榜,考中者稱為“副貢”。

    考中舉人社會地位就遠遠超過了秀才,因為舉人可以到京師去考進士,中了進士便可青云直上,飛黃騰達、獲得高官厚祿。此外清代有“大挑”制,舉人應進士試三科不中,可以赴吏部應選,由欽派王公大臣于各省舉人中挑選官吏。挑選著重外貌,一等者可授知縣(俗稱大挑知縣),其余可任教官等職,總之中了舉人就有了入宦之途。

    中舉后即使不去做官,也可以結(jié)交官府、包攬詞訟,魚肉鄉(xiāng)民,而地方官也愿意和這些有功名的人互相勾結(jié),以便于剝削壓榨老百姓。課文中敘述范進中舉后,鄰居送禮物,張鄉(xiāng)紳送銀子、房子,甚至有人來投身為仆圖蔭庇,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特別是南方的社會風尚。

    3、會試、殿試:這是考取進士的考試,參加考試的人必須是舉人,而皇帝賞給舉人者,也可準予參加考試。分為兩個步驟:

    會試:就是集中全國舉人會同考試之意,三年一科,以丑、未、辰、戌年為“會試正科”,遇鄉(xiāng)試恩科的第二年的會試叫“會試恩科”?荚囋诰⿴熯M行,時間為春季三月,因此叫“春闈”,又因是由禮部主持,因此又叫“禮闈”。會試共試三場,每場三日。會試之主、副考官稱之為正、副總裁,以大學士及翰林出身的一二品官充任,同考官若干人由翰林官充任。會試考中后稱“貢士”,但是貢士不是科名,是指經(jīng)會試考中而貢獻于皇帝的舉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清初貢士不復試,至嘉慶時作為定制,在會試發(fā)榜后數(shù)日舉行復試,考一場當日交卷。評定后準予參加殿試。

    殿試:三月會試,四月發(fā)榜,四月底舉行殿試,地點在保和殿,由皇帝親試,即所謂“臨軒策試舉人”,因此叫殿試或廷試。實際上仍由大臣主持,但只能稱“讀卷大臣”,由大學士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大臣充任。殿試考一場,當日交卷。

    殿試考中稱進士。別稱“甲榜”,俗稱“兩榜”(指舉人、進士各為一榜而合言之)。公布進士之榜謂之“金榜”。發(fā)榜第二天在太和殿舉行“傳臚”典禮,由皇帝召見新進士,由傳臚官唱名,作樂,王公大臣及新進士行三跪九叩禮,極為隆重。

    殿試分三甲,一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稱“探花”。總稱“鼎甲”(鼎有三足,因有此稱),因此狀元也叫“鼎元”。二甲若干人稱“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稱“賜同進士出身”。二甲三甲之第一名也有“傳臚”的別稱。

    傳臚后,一甲三人榜下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再舉行朝考,然后按成績授官。

    明、清兩代任命官吏,非常重視科舉取士,凡科舉中的五貢、舉人、進士皆謂之正途出身。官職有變化,但是由考試而得來的出身不可改變。明、清之大學士、部院大臣多系進士出身,非進士出身者則不為士大夫所重視。因此不是進士出身的宰相公卿是罕見的。這就是明、清知識分子鉆研八股終身為舉業(yè)奮斗的原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