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孤獨之旅》有關資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新學網(wǎng) > 語文 > 人教課標本九年級上冊 > 孤獨之旅 > 《孤獨之旅》有關資料

    【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生于江蘇鹽城農(nóng)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后留校任教,F(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xiàn)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思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牛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jié)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成長的代價──讀《孤獨之旅》(契丹)

    《孤獨之旅》一文,節(jié)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

    曾經(jīng)獲得“宋慶齡文學獎金獎”的《草房子》,可以說是中國當代一部比較有代表性的“成長小說”。它以九章二十余萬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學為背景,描繪了桑桑、杜小康、禿鶴、紙月、細馬等幾個少男少女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既彌漫著艱辛與苦痛,又閃爍著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恫莘孔印芬粫慕Y(jié)構(gòu)也很獨特。在幾個主要人物貫穿始終的前提下,每一章(或相同題目的兩章)相對獨立,著重于刻畫一位少年的成長。其中,《紅門(一)》和《紅門(二)》兩章,就是以男孩杜小康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如果說,桑桑的成長是以他生病為契機,紙月的成長與她的“無父”的遭遇密不可分,那么,杜小康的成長,則源自他們家“一落千丈”的衰敗,與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很難忍耐的孤獨。

    孤獨的來臨,如同杜小康的家庭變故一樣,是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曾經(jīng)是村中富戶獨子的杜小康,曾經(jīng)是“草房子”里的“領頭羊”、讓孩子們個個都欽羨不已的“大班長”杜小康,剛剛領受了“失學”的痛苦,又不得不跟隨父親踏上了“挽救家道”的征程。

    小木船行駛在水上,“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jīng)不見油麻地……,向后眺望,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么也沒有了”時,當他忽然發(fā)覺自己已經(jīng)“身在異鄉(xiāng)”時,一種從未有過的孤獨感,在一瞬間就襲遍了他的全身。這種孤獨,并非他這樣一個初涉世事的孩子才有,連他那“飽經(jīng)滄!钡母赣H,也不敢讓小船和鴨子們停下來,“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點來,他也會像他的兒子一樣突然地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而也會打消離開油麻地的主意”。當他們到達蘆蕩,“蘆葦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的時候,孤獨也如“萬重大山”包圍了杜小康,使他“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父親與他之間的對話,也“變得越來越單調(diào),越來越干巴巴的了”,世界一方面被大量地省略和簡化,另一方面,又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孤獨”。他因此而膽怯,而恐慌。那恐慌無法驅(qū)除,即使緊緊地挨著父親他也遲遲無法入睡。他“不堪”孤獨的重負,開始“日甚一日”地想家,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但是,既然走入了那片蘆蕩,他們就已經(jīng)再沒有退路了。隨著日子一天天的流逝,“父子倆都在心里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杜小康所能做的,只有“承受”孤獨,他已“別無選擇”。在孤獨無助的人生磨難中,溫情脈脈的大自然,成為少年杜小康惟一的“避難所”。

    黃昏時分,與炊煙一同飄起的河水的熱氣;從大河的東頭升起的月亮;夏季青森森的萬頃蘆葦,以及蘆葦叢中一種不知名的香草,在空氣中散發(fā)出的縷縷清香;水邊的蘆葉里,幾十只幾百只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的無數(shù)的螢火蟲……大自然,以它的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個少年;以它的優(yōu)美的姿態(tài),感染著這個少年;以它的低吟淺唱、風花雪月,撫慰著少年那顆孤寂的心靈。大自然,既營造了無邊無際的孤獨,將少年屢屢拋入“無援之境”;又一次次向少年呈現(xiàn)出它寧靜美好的魅力,使少年在孤獨中日趨淡泊、沉靜,日趨堅定、自信,并漸漸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種冷峻、深刻的境界。從“不堪”孤獨之苦,到“承受”孤獨之艱,再到“享受”孤獨之味,杜小康的世界終于“雨后天晴”,他發(fā)現(xiàn)“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自己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當他經(jīng)過與暴風雨的搏擊,疲憊不堪地躺在一片蘆葦上,嚼著白嫩的蘆葦根,望著異鄉(xiāng)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那時,他卻沒有再哭。

    在文章的結(jié)尾,作者有這樣一段優(yōu)美而溫暖的描寫:“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并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樣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fā)光!痹谶@些長大了的、漂亮了的鴨們背后,我們看到了那個少年的身影,他也長大了,堅強了,成熟了。

    作者在節(jié)選時,將這段不足五千字的文字命名為“孤獨之旅”,是有很深的意味的。人生之路,漫長而又艱辛,每個人都要“獨自走過”,尤其是在生產(chǎn)方式與生活方式越來越現(xiàn)代化的今天,孤獨已經(jīng)成為人類根本無法回避的一種“人生狀態(tài)”!懊鎸陋殹,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種必然。然而,孤獨并非自閉,并非絕望,并非消極、消沉甚至墜入頹廢的沒落情緒。孤獨使人類從原本狹隘的個人經(jīng)驗中解脫出來,使人對世界、對人生的觀察與體悟在因孤獨而獲得的距離中得到了擴展,有了許多從前不曾有的發(fā)現(xiàn)。孤獨使人的目光和頭腦皆變得冷靜,孤獨助人去除了影響思維深度的浮躁和妨礙人觀察質(zhì)量的迷亂。因此,孤獨不僅是人生成長中的一種必然,也是人生成長中的一種必需。羅曼·羅蘭對于孤獨,曾有這樣的表述:“……關心社會生活的良好習慣,不應妨礙你們每個人傾注于內(nèi)心的生活。在連綿不斷的行動和感情的激流里,你們應該為自己保留一間單房,離開人群,單獨幽居,以便認清自己的力量的弱點,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樣,重新接觸大地……”曹文軒在他很早以前寫的一篇名為“論孤獨”的文章中,也曾高度肯定孤獨對于個人成長的作用:“它是一種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態(tài)──如果程度得當?shù)脑。它標志著一種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許多盲目。它使人在嘈雜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護身心健康的清靜。”

    對于杜小康而言,那個以孤獨為底色,由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小船、鴨子、生病、寒冷、饑餓、憂傷等所構(gòu)成的荒無人煙的世界,已經(jīng)成為他人生中一份永遠難以磨滅的記憶。那浸透著孤獨感的一切,既困擾、磨難過他,也教養(yǎng)、啟示過他。當他們父子二人因為放鴨誤入他人魚塘而再次陷入一貧如洗的困境時,當杜小康抬著病危的父親回到油麻地時,他,已經(jīng)不再是幾個月前的那個杜小康了。雖然頭發(fā)干枯、面容清瘦,但他“一雙眼睛卻出奇的亮,并透出一種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之神”。甚至當他后來在自己曾經(jīng)讀書的“油麻地小學”門口擺攤賣貨時,“這個當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種優(yōu)越感中的杜小康,竟無一絲卑微的神色”,令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都頗感震驚。杜小康,已經(jīng)是一個遠遠大于他自己的年齡的少年了,他真的長大了。

    成長,是一個多么美好的過程,而這過程絕非永遠“一帆風順”,它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屈辱與淚水。成長,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孤獨,就是其中最貴重的一筆,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給予每個人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題目。經(jīng)歷過“孤獨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一定會長大成人,因為那份孤獨,已經(jīng)撕去了他幼稚的外殼,仔細地雕刻了他的靈魂。

    (特約撰稿)

    【“被拋”之后的神奇轉(zhuǎn)變──讀解曹文軒《孤獨之旅》(徐妍)

    曹文軒小說恒久的主題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跡。這是哲學上存在論的探險。

    “被拋”在哲學上的含義不是某種現(xiàn)成的主體被外部客觀世界所決定的“被決定性”,而是指此在根本的生存方式。借用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觀點,就是:此在之為此在,就在于它始終被拋入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作為此在,它無依無靠,既無現(xiàn)成的“由來”,也無現(xiàn)成的“所去”,它只是不得不去存在,不得不“存在在此”,“無家可歸是在世的基本方式。”(海德格爾著《存在與時間》 ,第318頁)這樣的觀點以世俗化的語言敘述,可以理解為:人所謂的正常秩序的生活只是人自以為“常態(tài)”的既成的生活。而實際上,這種既成的秩序隨時都有可能“退出”或“超出”。風暴隨時都會將人拋入一個“無家”的生存狀態(tài)。但是,“被拋”不是命運的突兀逆轉(zhuǎn),而是人作為存在者尋找存在之本原的必然。

    在曹文軒小說里,這樣的“被拋”屢屢出現(xiàn);蛘哒f,進入曹文軒的小說世界,人“被拋”已經(jīng)是一種常態(tài)的生存狀態(tài)。仿佛,曹文軒小說中的人物生而為人,就是要遭受“被拋”的體驗。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灣剛剛懂得人世間冷暖就因為父親是個騙子“被拋”在別人的冷眼里(《紅葫蘆》);阿雛剛剛懂事,就“被拋”在仇恨的火焰里(《阿雛》);彎橋一睜眼就“被拋”入棄兒的命運(《甜橙樹》);根鳥在一天清晨“被拋”在一個少年救少女的神話里(《根鳥》)……不止成長少年,少年的父輩更是不停頓地“被拋”入空中、深淵,如《紅瓦》中的王儒安、杜長明、湯文甫、汪奇涵等的生存狀態(tài)。當然,曹文軒小說的“被拋”對象主要是成長中的少年。少女在他的筆下還可以幸免,也許,曹文軒對于少女的生存狀態(tài)還是給予了一位男性作家的呵護與祝福。

    課文《孤獨之旅》是曹文軒長篇小說《草房子》中的一個片段,亦是成長中的少年“被拋”的生存主題。課文一起筆,就交待了少年杜小康家境的一落千丈:“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獨生子杜小康失學了,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這開篇一句暗示了人的脆弱和存在的強大:沒有任何預兆的“被拋”雖然按照哲學的存在論的觀點屬于一種生存的常態(tài),但對于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來說還是被理解為命運的偶然性災難。雖然人平日里對命運的捉弄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和挑戰(zhàn)勇氣,但如這般將人打入海底的突變可謂抵達了人的承受極限。所以,在這個如波濤般起伏的長句里,曹文軒使用了幾個讓心理陡轉(zhuǎn)的副詞和連詞:“最”“但”“竟”“忽然”“只好”。它們一同傳達了人在“被拋”的霎時間的無助和無奈。文中的“另一番境地”也許是存在的本真形態(tài)或者說人所必然面對的生存樣式,但在長期既成的慣性的日常日子里,人早已遺忘了存在的本來面目。

    當然,曹文軒雖然確立了存在論的主題,但不是在做存在論的哲學演繹。他只是在進入存在論的主題后更著意于如何以文學的方式表現(xiàn)這一存在論的主題。所以,《孤獨之旅》在交待了人物的“被拋”后,將重點放置在:人如何面對“被拋”?即“被拋”的人如何承擔悲劇?由此,曹文軒的小說與西方的存在主義產(chǎn)生分野:曹文軒在小說里寄寓著曹文軒一向主張的高貴的古典悲劇美學。進一步說,就是人在“被拋”之后,不怨尤、不頹唐,積極地面對一切挑戰(zhàn)。

    還是讓我們回到《孤獨之旅》:杜小康和他的父親雖然“被拋”離了生存的家園──“油麻地”,“被拋”向一個不知前路的“一片茫茫的水”,但他們沒有呼天搶地地乞求憐憫,而是在絕望處依憑自身──放鴨、孵蛋,然后蛋再生鴨,鴨再孵蛋……,直到積聚足夠的力量從“被拋”中回歸家園。當然,在不知前路何在的“被拋”的過程中,人尤其懷念以往既成的生活,難免處于猶疑之中。所以,“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jīng)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說:‘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這里,“放鴨”對于“被拋”的少年來說意味著一種命運的“流放”,而“岸”與“家”則意味著一種心靈的“落定”與“依托”,雖然這種“落定”與“依托”在存在主義哲學詞典里依然是一種暫時的“既成的生活”。與杜小康似乎相反,他的父親“杜雍和沉著臉,絕不回頭去看一眼”。但這只是表現(xiàn)方式與杜小康不同,“沉著臉”與“絕不”泄露了父親內(nèi)心里比兒子對家園──“油麻地”更深的情感。只是父親的身份和一個男人的尊嚴使他必須將這份情感掩藏起來。這里,“被拋”之人的“猶疑”心理也體現(xiàn)了曹文軒小說藝術論中的一個關鍵詞“搖擺”。在曹文軒看來:“搖擺意味著小說在運行時,不是毅然決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呈出猶疑不定的狀態(tài)!保ú芪能幹缎≌f門》,第234頁,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搖擺是“作為存在狀態(tài)的寫照!保ㄍ,第234頁)但是,搖擺并不會否決人物對于行動的選擇性。所以,無論是帶著“哭腔”的杜小康,還是不發(fā)一言的杜雍和都明確一點:“前行是純粹的!薄扒靶小痹诖颂幤鋵嵏癸@的不是“前”,而是“行”,因為“前”對于“被拋”之人而言,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可以棲居的空間,正如曹文軒將“前”設定在一個“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的“蘆蕩”;蛘哒f,“前”只是相對于“后”而言,只是意味著“熟悉的樹木、村莊、橋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為杜小康眼中的遙遠之物”。但正是在這明知“前”無目的,或者說“前”就是為了中斷以往既成的生活,“行”才表現(xiàn)出人在“被拋”之后的從容和高貴。于是,《孤獨之旅》在度過了節(jié)奏湍急的心靈的激流與險灘時,終于進入了一個節(jié)奏舒緩、平穩(wěn)的休止水面:“終于已經(jīng)不可能再有回頭的念頭了。杜雍和這才將船慢慢停下。”“被拋”到無望的深處,人才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人戰(zhàn)勝自身的潛能。即在“前行”里,人終將忘記對前方的“茫然和恐懼”,從而打消回返出發(fā)地之念。

    不過,在“前行”里懸置了與既成生活聯(lián)系的猶疑感,只是人在“被拋”后所遭遇的考驗開端。接踵而來的就是人在意識到“前行”只是一個比“家園”更遙遠的地方并沒有一個確定性的空間之時的孤獨感。這才是孤獨之旅的中國。也正是在此中國,一位成長中的少年的加冕儀式才剛剛莊嚴地開始!耙呀(jīng)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過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和杜小康從未見過的面孔了!碑斠磺卸寂c以往既成的生活全無聯(lián)系之后,杜小康才真正讓“前方”占據(jù)心靈。但是,“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边@個句子中一個傳神的字“撩逗”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與成人的記憶力與健忘力成反比不同,少年的記憶力和健忘力成正比,即人在少年階段記憶力越好,健忘力也越好,因為“前方”總有一些新奇的東西呼喚他的注意力,所以,他盡管留戀以往既成的生活,但很快會轉(zhuǎn)移自己的興趣。所以,杜小康在一個陌生之地開始將對“油麻地”的思念移情到一個全新的旅途境域。于是,借助少年的目光,我們可以靜下心來第一次打量“孤獨”的面容!八闹苤皇遣轂┗虬嫉,已無一戶人家。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的惟一的炊煙!贝颂,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小說里久違了的風景描寫。其中,“草灘”“凹地”“人家”“泥爐”“炊煙”等意象很有古典的風情,但卻浸潤著現(xiàn)代人無家可歸的孤獨感。與此同時,曹文軒還充滿感情地描寫了善解人意的“鴨們”:“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惟恐自己與這只惟一的使它們感到還有依托的小船分開!边@時,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這些“鴨們”在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一直陪同著“被拋”的主人一同上路。只是因為剛才我們的目光完全集中在“被拋”者的心靈波濤中,也因為這些鴨們一直沒有感受到“被拋”的無助與孤獨而仍然依循著“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們永遠的故鄉(xiāng)”的快樂的生存哲學而被我們所忽略。而此刻,當孤獨如夜色彌漫整個大水之上的時候,“鴨們”也仿佛感受到并理解了“被拋”的孤獨。但是,“鴨們”與主人的同舟共濟與心心相印并不是“鴨們”在小說里存在的真正理由,他們存在的真正理由是:作者意欲讓它們的存在使得《孤獨之旅》中始終漫溢著古典的溫馨與感動。曹文軒在《〈紅瓦〉后記》里曾經(jīng)針對現(xiàn)代形態(tài)小說的冷漠感批評道:“小說失去了古典的溫馨與溫暖。小說已不能再庇護我們,慰藉我們,也已不能再純凈我們。”(曹文軒著《紅瓦》,第556頁)由此,曹文軒決計在小說里保留住古典一脈的感動的力量!豆陋氈谩分械镍唫兣c他的近著長篇小說《細米》中的小狗翹翹,都給予了“被拋”的少年以溫暖。

    至此,“被拋”的少年與父親接受了并應對了“被拋”后與“孤獨感”的第一回合的交戰(zhàn),完成了少年成長的初始階段并終于到達了一個休止階段:在一個蘆葦灘安下家來,與鴨們相伴。然而,只有到了休止階段,才會痛定思痛。而與孤獨聯(lián)盟的兩個伙伴──恐懼與寂寞也一同席卷而來,鋪天蓋地。因為人在“被拋”急速下墜的時分,還來不及反復體驗“被拋”的各種感覺,而正是這一休止階段,使少年杜小康窺見到了孤獨的整個面孔,進而經(jīng)歷了少年成長的重要階段。首先上場的是恐懼:“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如果說,少年在“被拋”之時已經(jīng)與父親一道經(jīng)歷了一種無限的棄絕之苦,如果說少年與父親在“前行”之時已經(jīng)飲盡猶疑的選擇之苦,那么,此刻,他遭遇的則是一種空前巨大的顫栗:“前方”竟然是一個“永遠逃不走”的地方。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一個只有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記憶的少年來說可謂從自己的主人變成了自己的奴隸。接著,來訪的是寂寞:“他們能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杜小康只能與父親說說話。奇怪的是,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單調(diào),越來越干巴巴的了……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比绻f恐懼只是外部世界的強大給少年心靈帶來的無邊的壓迫感,那么內(nèi)心里渴望交流又無處交流的失語只能讓語言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少年感到死寂。少年在孤獨的無限性的侵襲里不再顧及一個男孩的體面,開始做夢、大哭:“杜小康開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乙丶摇薄T诓芪能幍男≌f里,少年“大哭”是一個罕見且格外醒目的細節(jié),它通常具有重新誕生前的靈魂受洗的象征意義。如《根鳥》在抵達百合花山谷后的大哭!按罂蕖币院,少年已經(jīng)可以面對孤獨并承擔這個世界賦予他的磨難。所以,當杜小康再度放棄回家之念并心平氣靜地與父親一起去放鴨,不是他相信了父親編織的春天的夢想,而是他能夠直面強大的孤獨,正如《孤獨之旅》中寫道:“后來,父子倆都在心里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這樣,杜小康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完成了他成長的加冕禮便順理成章。在暴風雨來臨的夜晚之前,他已經(jīng)在各種磨難里磨礪了柔嫩的肩膀、手掌和腳板。尤其在心理上,他已經(jīng)具備了一人承受孤獨的勇氣。這一點,在暴風雨前的一段景色描寫中可以看出:“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边@個句子盡管連續(xù)用了四個“黑”色,但敘述得很平靜。事實上,與其說句子平靜,不如說杜小康的內(nèi)心世界已經(jīng)能夠坦然地接受這個一切皆黑的世界。“被拋”之后的他經(jīng)歷了太多的磨難,對于外部世界的突變已經(jīng)磨練成波瀾不驚的承受能力。而且,杜小康在蘆葦蕩里的成長儀式一直都在等待著這場暴風雨的降臨。在此,“暴風雨”與“大哭”相似,在曹文軒的小說里都具有隱喻的功能。它寄寓著人物的重大命運的逆轉(zhuǎn)或者重新誕生。這樣說,似乎有些落入小說傳統(tǒng)手法的俗套,但這只是表面的相似。實際上,曹文軒小說中的“暴風雨”不是表現(xiàn)作者意圖的象征符號,而是一個灌注著情感與美感的意義空間。在《孤獨之旅》中,“暴風雨”與“鴨們”的失散和被尋找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杜小康父子可以不在意天氣的驟變,但他們卻驚慌于“鴨們”在暴風雨之夜的恐懼與顫栗。 這當然首先因為“鴨們”與他們生存密切相關:“鴨們”寄托了他們春天里能夠回歸“油麻地”的全部希望。但,同時,這份生存的希望又蘊涵了他們對這些相依為命的“鴨們”的深深情感。尤其,對于成長中的少年而言,在朝夕相處的孤獨的日子里,“鴨們”是他惟一言說的對象、生命里最孤獨時分的伙伴、成長的證人,還是自身。正因如此,當“暴風雨”過去了,曹文軒一方面在“月亮”“天空”“蘆葦根”等明亮又憂傷的意象里讓少年確定自己已經(jīng)長大并堅強,進而完成了少年的儀式,另一方面歡快、亮麗地寫道:“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并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樣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fā)光!鄙逝c前面的基調(diào)完全不同,絢麗又輝煌,因為在這個空曠的蘆葦蕩,“鴨們”以繽紛的色彩慶賀自身的長大,同時也是在參加少年的成長儀式。

    正是在孤獨之旅中,一位“被拋”的少年經(jīng)歷了無助、懷念、孤獨、寂寞、絕望等各種滋味。由此,在一個暴風雨之夜發(fā)生了神奇的轉(zhuǎn)變。他變得明亮又堅強。

    (特約撰稿)

    【感悟·聯(lián)想·質(zhì)疑──《孤獨之旅》的師生對話(陳樹元)

    初中語文新教材發(fā)下來后,師生進行了預讀。下面是教師在課下與幾位學生對《孤獨之旅》的對話交流,愿以此與同仁共同探討該文及語文教學。

    師:同學們讀了此文,讀出了什么?有哪些感悟呢?下面我們交流一下吧。

    生1:我讀出了小說節(jié)選的主旨:它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jīng)過的記敘,表現(xiàn)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huán)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jīng)過,體現(xiàn)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zhàn)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并且使自己在斗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生2:我認為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zhàn)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zhàn)勝自我。

    生3:本文啟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師:此文也啟迪我們: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好,你們的理解很到位,很透徹,祝賀你們。

    生3:我認識了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怕困難、在困難中成長、越來越堅強的孩子。

    生4:我認為他還是一個能理解父母苦衷,能為家庭分憂的孩子。

    生5:我認為他還是一個念念不忘求學上進的孩子。

    生4:我還認為他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孩子。

    生6:我理解了標題的含義:在孤獨的漫長的放鴨旅程中,杜小康從一個幼稚的少年,經(jīng)歷了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后,變得堅強了。

    師:對,這個標題意在揭示人物戰(zhàn)勝自然與戰(zhàn)勝自我的心理歷程。此外,本文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動?為什么?

    生2:第二部分的第一自然段,“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边有該部分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边@些語句讓我感動不已。我覺得:要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須克服的最大困難就是自身的情感──孤獨。杜小康戰(zhàn)勝了這一情感。對此,我有親身體驗。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我騎車去鄉(xiāng)下看望爺爺奶奶。午飯后,爺爺奶奶說,不住下,早點兒回城吧。我便往回走,見途中一個村莊里有出殯的,就看起熱鬧來。后來,聽到雷聲,我抄近路走土道往家趕。騎到半路上,雨就下大了: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四處是密密的莊稼地,一個人影也沒有,自行車不轉(zhuǎn)軸了,天也越來越黑。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恐懼、孤獨、悔恨一股腦涌上了心頭。我在風雨中掙扎,推兩步車子,揮一下臉上的雨水、汗水和淚水,掏一下蓋瓦中的淤泥。過了好長時間雨漸漸停了。我只好扛起自行車,一步一步地往公路上“跋涉”。晚上八點多才到家。從此,我再遇到什么困難也不怕了。

    師:真感動人,這是你的成長經(jīng)歷呀。同學們,讀書貴在感悟,也貴在聯(lián)想,而作品貴在引起讀者的共鳴。哪位同學還有類似的體驗呀?

    生1:今年六月份,我也經(jīng)歷了一次人生考驗:爸爸去南方考察了,媽媽去外地檢查醫(yī)療工作,需要我自己在家半個月。白天還好點兒,一到夜深人靜,尤其是刮風的時候,我就把家中的燈都打開給自己壯膽,可有一次偏偏停電了,差一點兒沒把我嚇死。這半個月,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恐懼,什么叫孤單,父母在家的時候是多么幸福。不過,這已標志著我長大了。

    生3:我上六年級時,腿不幸骨折了,在醫(yī)院和家里躺了三個月,晚上有大人做伴,白天差不多是跟電視、錄音機、書籍度過的,那病痛、凄苦、寂寞的滋味至今不愿回味呀。但這是我的一筆個人成長的財富。

    師:好。以上三位同學的發(fā)言,使我們感到作者在運用一種寫法──“人生經(jīng)驗通感”。所謂“人生經(jīng)驗通感”,就是利用作者常會遇到的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誘發(fā)讀者一種“聯(lián)想”,當這種“聯(lián)想”引起讀者“共鳴”時,在不知不覺中,讀者就參與了一種創(chuàng)作活動,這種創(chuàng)作活動就是用人生經(jīng)歷去補充和證實作家作品的可信性。作家愈能調(diào)動讀者積極參與作品的創(chuàng)作,就愈說明作家的作品已在更高層次為讀者所理解和接受。(注:人生經(jīng)驗通感是一種接受美學,它能使作者和讀者的感情熔為一爐,迸射出耀眼的火花。)顯然本文已攪動了我們讀者心靈的深層積淀,點燃了讀者追憶過去的情感之火,調(diào)動了讀者的聯(lián)想和參與創(chuàng)造。請大家再從文中找一找引起我們“心弦共振”的語句。

    生6:我找的是第二部分里的一段文字:“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幾只鴨,但在蘆蕩里迷路了!垡娭旌诹恕KW×,大聲地呼喊著父親。就像父親聽不到他的回應一樣,他也不能聽到父親的回應!边@些寫出了風雨中、暮色里,與父親和鴨群走散后,杜小康的極度恐慌、孤獨、凄慘,能引起讀者的同情、相憐與共鳴。

    生5:我覺得第一部分里“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jīng)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說:‘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第二部分里杜小康“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乙丶摇边@些語句讓人十分感動,仿佛讓我們看到杜小康對家的依依不舍,對母親和上學的魂牽夢繞,對蘆葦灘這一孤地的急切逃棄。

    師:你們找得準,理解得也深刻,真為大家的進步而高興。古人說:“讀書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你們有哪些疑問呢?

    生6:文中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很多,也很精彩,可以說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請問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生4:我認為第一部分里草灘、河面上的炊煙與熱氣,一望無際的綠色蘆蕩,所有這些景物描寫為了渲染一種茫然而恐懼、寂寞而孤單、空曠而陌生的氛圍,烘托杜小康凄苦、孤單的心情,交代杜小康成長的環(huán)境。

    生1:我認為第一部分里描寫船頭和船四周的鴨群,是在用這些景物襯托杜小康面對的環(huán)境。

    生2:我認為第二部分對蘆蕩里那個風雨交加的惡劣天氣的描寫,目的是為杜小康找鴨群、與父親走失、經(jīng)歷磨難作鋪墊。

    生3:“雨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烘托了杜小康找到鴨群的興奮和感受自己突然長大后的欣慰。

    生5:我認為從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寫,推動了有關杜小康成長的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生6:第一部分的尾部對蘆蕩里空氣的清香和水邊蘆葉里無數(shù)螢火蟲的描寫是十分歡快的,這與本文所渲染的氣氛不協(xié)調(diào),這是為什么?

    生1:這是為了表現(xiàn)杜小康對周圍新事物的好奇心。

    師:對。這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

    生3:本文對鴨群的成長描寫得很生動,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

    生4:我這樣理解:結(jié)尾寫“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下蛋了”,這是寫鴨群同主人一起經(jīng)歷風風雨雨成長起來。尤其語句中的“也”字承接了上文杜小康所經(jīng)受的磨練、堅強和成熟。因此,這里不僅是寫鴨群,而且暗示人“長大了”。

    師:很有見地。我認為作用有二:其一,這是寫主人的辛苦得到回報,有了收獲。其二,這是借物寫人,托物寓人。這也是一種擬人的手法。這樣寫,人、物合一,相得益彰,生動形象。

    生5:小說尾部寫道:“杜小康的一只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親的腳印里,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的那群鴨的羽毛上……”這是什么描寫?刪掉好不好?

    師:這是細節(jié)描寫,寫得非常巧妙,它照應了上文杜小康風雨尋鴨中“蘆葦舊茬兒戳破了他的腳”,“他感到腳鉆心地疼痛”;同時再現(xiàn)了杜小康的堅強、成長與收獲。那帶血的父親的腳印,那帶血的群鴨的羽毛,栩栩如生,余味無窮,讓讀者浮想聯(lián)翩。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2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