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五中學張萬霞】
〖抓意象品意境探意蘊·品意境,窺心中之詩〗
意境是衡量詩歌藝術高低的標志。王國維曾說:“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二者隨之矣。”意境是詩歌的根本,所以無論是寫詩,還是鑒賞詩歌,都要了解詩歌的這個特征。所謂意境,就是作者調動生活積累,運用藝術表現(xiàn)手法,整合各種意象,使主觀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意與境諧”的境界。詩歌的意境是詩美的集中體現(xiàn),是詩人主觀情的流淌,熔鑄著詩人成熟的思想,獨特的個性,美學的理想和藝術才能等方面的內容,是詩人心中的詩。教學和鑒賞詩歌一定要去品味詩的意境。有意境的詩往往情深意遠,耐有尋味,能給人以詩美的享受和情感思想的啟迪。如,江河的《星星變奏曲》中“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撒滿天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绷攘葦(shù)語營造出一個安寧、平靜、柔和、溫馨的夜境。那是詩人心中的詩,在這樣的意境中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閑適、自在,感受到他對光明世界的向往。
【河南省沁陽市第二中學楊亞平】
〖詩歌教學意義的追尋與實現(xiàn)〗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里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江河的《星星變奏曲》奏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希望和失望,而不僅是詩人一人的恩恩怨怨,詩人在失望中表現(xiàn)出對太陽普照的渴望,表現(xiàn)了弱者的崇拜,表現(xiàn)了在偶像破碎后舉手失措的茫然。然而在一節(jié)課堂上,全部變成了語法、句式的分析,在那一剎那,我似乎聽到江河無奈的嘆息。在如今真實的詩歌課堂中,有多少詩被我們的老師這樣的肢解,詩歌課堂因而變得蒼白。我們是否應該追問我們的詩歌教學的意義到底在哪兒?詩歌教學應重在感染,喚醒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精神生命的意識。那么,到底如何實現(xiàn)上面所說的詩歌教學理想呢?
【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學方軍蘋】
〖巧用導語,激發(fā)興趣·銜接導入法〗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導入法。知識存在著邏輯聯(lián)系,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語文和其他學科一樣,往往需要對學過的內容加以溫習,以舊啟新,新舊相連,使學生學過的知識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如上《星星變奏曲》不妨這樣開頭:“靜謐的深夜,郭沫若遙望星空,產生美麗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織女騎著牛兒,提著燈籠在天街閑游。詩人江河面對閃爍的星星,也不禁產生朦朧的憧憬!
【吉林省琿春市第八中學朱玲玲】
〖激活課堂,營造語文學習的有效天地·活不留于形式〗
事實上,閱讀心理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fā)展過程,而整體印象的形成先在于對語言文字的瀏覽,對語言信息的把握,對遣詞造句匠心的體會。例如在九年級的上冊的《星星變奏曲》,為了讓學生領會作者的對理想、光明的追求。我從字里行間中讓學生體會找到能表達情感的字詞加以探究。通過對上下兩節(jié)的對比,來體會作者的用意。
【江蘇省南京市第九中學程云】
〖書聲朗朗長相伴,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優(yōu)化朗讀教學·朗讀的過程應合理、有層次〗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避免高屋建瓴一氣灌到底。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即階段性。對學生來說,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較高要求──順暢朗讀,最高要求──傳神朗讀。具體的訓練要求是:用普通話朗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氣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因為學生的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補充、整合而構建的過程,需要反復觀察、比較和練習。一開始,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生很強烈的欲望,其朗讀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練。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如美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需要整體感知,初步感悟課文的內容。此時適宜采用速度較快的輕聲讀或者默讀,不宜采用大聲朗讀、齊讀或表演讀等形式。這是符合學生需要且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我在教《星星變奏曲》時,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輕聲跟讀。學生對詩歌的感情基調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后讓學生說說各自對詩歌意象的理解,討論問題:本詩的“意象”有哪些和各自象征是什么?詩中的中心句(即詩眼)是什么?這個問題解決之后,再讓學生選擇自己較喜歡的語句進行品讀,從而對文章進行鑒賞。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從朗讀的主體角度來看,一般先由個別讀,再到小組讀,直至齊讀。如此一步一個腳印的訓練、指導,讓學生易于接收,也體現(xiàn)了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完整性。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梧田第二中學金紅蕾】
〖鹽與湯〗
教《星星變奏曲》一文,在初讀感知,再讀入情的基礎上,插入背景介紹:“本詩寫于1980年,詩人經歷了噩夢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專制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毀滅;叵氚狄谷缒哪甏娙瞬荒茏砸眩瑢懴铝诉@首詩,傾訴自己最質樸的期盼。使學生豁然,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給學生搭一座橋,引導學生悟理,借助對背景的解讀,讀懂原先莫名的字句,理解作者的追求,讀懂為什么作者說“每天都是一首苦難的詩,每一個字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避免忘文生義。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