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霞
課文《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qū)W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竺可楨的“日記”貫穿整個教學,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從“日記”反映竺可楨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楨工作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
一、日記導入。
“1974年2月6日,氣溫最高零下1攝氏度,最低零下7攝氏度。”這日記是他在逝世的前一天用顫抖的筆寫下的。這是很感人的。在教學中,我通過日記的導入,教師語言的渲染讓學生感受到這不好似一篇普通的日記,感受到這是竺可楨畢生的心血,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情意,……
二、日記數(shù)量。
在體會了竺可楨寫的最后一篇日記后,我又讓學生找一找這樣的日記還有嗎?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其他的幾篇日記,但學生卻忽略了兩個省略號,我利用這一點問,為什么要連這用兩個省略號,讓學生明白兩個省略號說明日記很多很多。接下來,我又從句子“從1936年到……,他記了四十多本日記和筆記,共有近千萬字!”讓學生感受到竺可楨幾十年如一日,他把日記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三、讀懂日記。
看到竺可楨的日記,我們會有更多的感受在里面。于是,我設(shè)計了一個練習題:從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
這個問題的提出,避免了一步一步地問,而是讓學生帶著這個大問題自己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去感受。當然這個問題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四、日記情懷。
竺可楨的日記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永遠也看不完。他的日記已出版,而且是第一個,可見日記不一般。所以,最后,我以竺可楨的日記作為結(jié)尾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特別容易接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