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的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3.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體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 識記本課的生字、新詞。
2. 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體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nóng)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nóng)(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閑、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jié)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一顆星"的'顆'。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稇戅r(nóng)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nèi)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jié)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nóng)組成農(nóng)夫,意思是:農(nóng)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nèi)"指全國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nóng)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nóng)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后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字的最后一筆是點。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 )拉( )一顆( )
夫( )粒( )一棵( )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jié)本課學習情況
七、布置作業(yè)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八、點評:
教學時要通過教師范讀,聽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掌握讀法。注意詩中的兩個"四和死"的讀音不同,可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