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請概述兩人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
提示: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zhì)和奉獻精神。他們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于性格和為人。奧本海默鋒芒畢露,而鄧稼先卻忠厚平實,從不驕人。
2、為什么說奧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
提示:因為他才華出眾、聰明過人,所以人們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經(jīng)常打斷別人的報告、鋒芒畢露,所以不少人也不喜歡他。
3、鄧稼先的學生時代是在動蕩不安的社會中渡過的。為了求學他也曾屢遇困境。作者為什么在第二部分中對這方面的內(nèi)容只字未提?
提示:第二部分的小標題是“兩彈元勛”。作者圍繞鄧稼先為民族核武器事業(yè)做出貢獻這一中心選取有關材料組織內(nèi)容的。在鄧稼先64年的人生旅途中,當然是他在1958年受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yè)生開始研究原子彈制造的理論之后的28年間的經(jīng)歷最能表現(xiàn)這一中心。作者很好地處理了材料與中心的關系,與中心無關的一字一句也不要,緊密圍繞中心的詳寫,反之略寫。
4、文中說“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和研究的第一線”。從第二部分看,作者是如何圍繞“始終”二字展開敘述的?
提示:中國的“兩彈”事業(yè)始于1958年,鄧稼先是第一批投入此項秘密工作中的一位。28年后,直到他去世前的四個月,他還和于敏聯(lián)合署名寫了一篇關于我國核武器發(fā)展的建議書。作者列舉的幾個時間不光在共和國“兩彈”事業(yè)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對于鄧稼先的一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隨著“兩彈”事業(yè)的發(fā)展,鄧稼先的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仍然堅持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最后作者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概括了鄧稼先的一生。
5、“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我所認識的”能去掉嗎?為什么?
提示:不能去掉。因為作者不可能全部認識一個群體的所有成員,這表現(xiàn)了作者嚴謹求實的寫作態(tài)度。
6、鄧稼先能夠說服兩派不對吵對打,解圍的原因是什么?請你站在鄧稼先的角度,結(jié)合當時的情況,說一句勸說的話。
提示:因為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
7、“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想黨員”,試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這兩句話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有著根本的不同。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汲取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并變成了自己的氣質(zhì)品格。
“鄧稼先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想黨員”,是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領導、團結(jié)廣大人民一起前進,鄧稼先把這些奉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因此他是理想黨員。
這兩句話流露出作者對老朋友的崇敬與贊揚之情。
8、錢三強選聘鄧稼先,葛羅夫斯選聘奧本海默,其實這樣的“伯樂”還很多,你能舉出幾個嗎?
提示:如熊慶來選聘華羅庚,華羅庚選聘陳景潤。
9、“民族感情?友情?”片斷,思考:作者為什么以此為小標題?
提示:題看起來好像既沒有肯定是民族感情,也沒有肯定是友情。文章中最后一句“我始終想不清楚。”似乎作者并沒有對標題作出肯定的回答。通過閱讀本片斷、我們可以得知。當鄧稼先肯定地告訴楊振寧,中國人自力更生制造成功了核武器,而沒有外國人的援助時,楊振寧“感情震蕩”、“熱淚盈眶”,實際上楊振寧很清楚:是他的強國夢,被他的同學實現(xiàn)了。這使他的祖國、他的同胞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一方面他為同學的成功而驕傲,更為祖國的崛起而自豪,作者把小標題寫成“民族感情?友情?”一方面吸引讀者,另一方面概括了自己為朋友,為民族而驕傲自豪的感情。
10、給楊振寧造成“極大感情振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給楊振寧造成“極大感情震蕩”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楊振寧沒有想到鄧稼先會對這么一件小事那么重視。鄧稼先的工作日程應該是排得滿滿的,他本可以把謠言的事放在一邊或讓別人去查找證據(jù),但鄧稼先沒有這樣,他親自找到周總理。待得到證實后,他從北京發(fā)信至上海,讓楊振寧在回美前夕得到確切的答案。另一方面,楊振寧雖久居海外,但赤子之心猶存。因此,當他看到鄧稼先的所作所為時,他為自己有這樣的摯友而激動,更為中國有這樣的好兒子而感到驕傲。這兩種感情已經(jīng)合二為一,彼此交融了。
11、文章六個部分的小標題擬得怎么樣?介紹自己最欣賞的一個小標題,并說說理由。這些小標題給你怎樣的啟示?
提示:這些小標題擬得新穎、概括力強,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內(nèi)容和豐富意蘊。
第一部分“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個小標題如恢宏的畫面,給人縱深的歷史感,在這個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鄧稼先,說明鄧稼先是對這一巨變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標題“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為心聲,一句簡短的話語,道出了鄧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氣概、有先聲奪人的表達效果。也可分析其他小標題,此處略。
這體現(xiàn)了作者取舍材料的高超藝術和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
12、在寫鄧稼先之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的歷史?文章第四部分為什么寫“我”?
提示:作者概述中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民族的轉(zhuǎn)變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文章第四部分是寫作者自己內(nèi)心所受到的震蕩,作者為中華民族自豪,為50年的朋友鄧稼先而驕傲,這從側(cè)面寫鄧稼先的貢獻之大。而且流露出作者對民族的一腔深情,對老朋友的滿懷厚意。
13、課文有沒有詳細介紹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請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提示:課文沒有詳細介紹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按照常理,鄧稼先是“‘兩彈’元勛”“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制“兩彈”的巨大貢獻上,可作者卻出乎意料,沒有介紹事情的具體細節(jié),而是著重敘寫鄧稼先的精神與氣質(zhì)以及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之所以這樣寫,恐怕有以下原因:鄧稼先的功績誰人不知,再重復這些材料,顯得冗贅;何況自己與鄧稼先遠隔大洋二十余年,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了解太多,這樣可以揚長避短;再者,鄧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寫朋友,自然包含著對老朋友不盡的思念,對朋友的認同欽佩,同時也在寫自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