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各版本語文課本中蕭紅的課文
1. 【人教課標本四年級上冊】 第一組 第4課 《火燒云》
2. 【人教課標本五年級下冊】 第二組 第7課 《祖父的園子》
4. 【蘇教版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第12課 《呼蘭河傳(節(jié)選)》
5.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 第五單元 第18課 《火燒云》
6. 【西師大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二單元 第5課 《火燒云》
7. 【西師大版六年級上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26課 《回憶魯迅先生》
8. 【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二單元 第7課 《火燒云》
9. 【浙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20課 《火燒云》
10.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語文】 第一單元 第2課 《火燒云》
11. 【冀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一單元 第2課 《火燒云》
12. 【冀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 第三單元 第13課 《祖父·后園·我》
13. 【魯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 選讀課文 第1課 《火燒云》
14. 【魯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 第二單元 第8課 《祖父、后園和我》
15.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第二單元 第6課 《火燒云》
16. 【滬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 第一單元 有家真好 第1課 《祖父和我》
17. 【人教課標本七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名人 第13課 《回憶魯迅先生》
蕭紅的資料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jīng)歷,并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jīng)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jīng)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jīng)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shù)追求,她是在“對傳統(tǒng)意識和文化心態(tài)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fā)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并引發(fā)她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的是蕭軍的出現(xiàn),并走進了她的生活。
【作家生平】
一、早年生活
1911年6月1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蕭紅出生于呼蘭縣城一封建地主家庭。遠祖張岱,于乾隆年間從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逃來東北,到蕭紅祖父張維禎一代才從阿城縣福昌號屯遷到呼蘭。
蕭紅父親張廷舉,早年畢業(yè)于黑龍江省立優(yōu)級師范學堂,長期擔任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思想。他對蕭紅冷漠無情,促使蕭紅最終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親姜玉蘭,生一女三子,蕭紅是第一個孩子。1919年8月母親病故。
同年12月,父親張廷舉續(xù)娶,繼母梁亞蘭對蕭紅姐弟感情一般。
蕭紅乳名榮華,學名秀環(huán),后由外祖父改名為乃瑩。她深得祖父張維禎的喜愛,經(jīng)常帶她到后花園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詩為主的啟蒙教育,使蕭紅從小就打下較好的文學基礎。
1920年蕭紅進入呼蘭縣立第二小學女生部讀書,1924年升入縣立第一初高兩級小學。她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呼蘭縣也掀起反帝愛國熱潮,蕭紅第一次參加學生運動,上街游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愛國斗爭。
在蕭紅上小學期間,由父親包辦把她許配給呼蘭縣駐軍邦統(tǒng)王廷蘭之子王恩甲。
1926年蕭紅小學畢業(yè),因父親阻撓、逼婚,沒能繼續(xù)上中學,輟學在家。經(jīng)過一年的頑強抗爭,父親被迫妥協(xié)。
二、求學
192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qū)區(qū)立第一女子中學。
在第一女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习l(fā)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lián)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筑鐵路的游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愿。蕭紅在這一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xiàn)得堅定勇敢,一直站在斗爭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秋,蕭紅初中畢業(yè)。她不顧父親反對,毅然背叛家庭,逃婚來到北平,并進入女師大附中讀書。
1931年2月初,因無經(jīng)濟供給,生活困難,蕭紅只好離開北平返回呼蘭。春節(jié)后她隨家搬到阿城縣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在福昌號屯的這段生活,為蕭紅后來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說、散文就是以這里為背景寫的。
三、結(jié)識蕭軍
1931年10月,蕭紅從阿城逃到哈爾濱。在走投無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違心地與王恩甲一起住進道外十六道街東興旅館同居。半年后,蕭紅懷孕,臨產(chǎn)期近,王恩甲卻不知去向。
蕭紅困居旅館,處境艱難,只好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xié)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并因此結(jié)識青年作家蕭軍。兩人一見鐘情,互相愛慕。裴馨園、蕭軍等人給了蕭紅很大的幫助。
1932年8月,松花江決堤,洪水泛濫市區(qū),蕭紅得以離開旅館,擺脫困境,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她住進醫(yī)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無力撫養(yǎng)而送人。出院后,蕭紅與蕭軍住進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歐羅巴旅館,開始共同生活。
因沒有固定收入,二人僅靠蕭軍當家庭教師和借債勉強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們患難與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到道里商市街25號(今道里紅霞街25號),有了自己的家。
四、走上文學之路
1933年3月,蕭紅參加了中共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她的兩幅粉筆畫。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1933年5月21日,她寫出第一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一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nóng)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篇小說發(fā)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筆名陸續(xù)發(fā)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jié)》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牽牛坊”是畫家馮詠秋的宅院,因院內(nèi)種植牽;ǘ妹俏挥诘览锼澜郑ń竦览镎作虢郑┑囊惶幤椒。蕭紅、蕭軍經(jīng)常到這里參加左翼文化人的聚會,常來的還有羅峰、白朗、金劍嘯、舒群等人。通過與他們接觸,使蕭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文學知識,而且還受到了一些共產(chǎn)黨員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
蕭紅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與蕭軍、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團體“星星劇團”中擔任演員,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敵偽特務機關(guān)注意,劇團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長春《大同報》文藝周刊《夜哨》創(chuàng)刊,蕭紅做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發(fā)表了《兩個青蛙》、《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蕭紅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在中共黨員舒群等人的幫助下,自費在哈爾濱出版。蕭紅署名悄吟,蕭軍署名三郎!栋仙妗返某霭,在東北引起了很大轟動,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也為蕭紅繼續(xù)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tǒng)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guān)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于1934年6月逃離哈爾濱,經(jīng)大連乘船到達青島。
在青島,他們與先到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觀象一路一號。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集中精力,勤奮寫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說《生死場》。此間,他們與上海的魯迅先生取得聯(lián)系,并得到魯迅的指導與鼓勵。
由于青島局勢緊張,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舒群被捕,蕭紅、蕭軍處境危險。1934年10月,他們離開青島去上海。
五、與魯迅的交往
蕭紅、蕭軍到上海后,住在拉都路福顯坊內(nèi)一處二樓上。魯迅先生非常關(guān)心他們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寫作情況,但因當時上海環(huán)境險惡,斗爭殘酷復雜,無法會面,只好通過書信聯(lián)系。魯迅先生多次給他們寫信,表示極大的關(guān)切,在精神上給他們很大鼓舞,為他們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蕭紅、蕭軍在內(nèi)山書店與魯迅先生第一次會面。他們向魯迅先生介紹了東北的斗爭情況和自身的遭遇,魯迅先生也給他們講了上海的斗爭局勢以及文藝界的情況,并同意推薦他們的作品出版。臨別時,為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魯迅先生將一些錢交給他們,并讓夫人許廣平將蕭紅的書稿帶回。
與魯迅先生的這次會面,對蕭紅、蕭軍來說意義十分重大。不僅加深了他們與魯迅之間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也使他們得到魯迅的悉心指點,從魯迅那里學會做人、做學問,為今后在上海立足,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鋪平了道路。
12月19日,魯迅在梁園豫菜館請客,特意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后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不久,葉紫、蕭紅、蕭軍在魯迅的支持下結(jié)成“奴隸社”,并出版了“奴隸叢書”。
此外,魯迅還利用自己在上海的關(guān)系,積極向出版社推薦他們的作品,蕭紅等人的書稿不但被介紹到當時陳望道主編的《太白》、鄭振鐸主編的《文學》,有時還轉(zhuǎn)到良友公司的趙家壁那里。在魯迅的熱情幫助下,蕭紅到上海后寫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隨后,散文《餓》,短篇小說《三個無聊人》分別刊登在《文學》和《太白》上。從此,蕭紅的作品便陸續(xù)在上海發(fā)行的《生活知識》、《中學生》、《作家》、《文學季刊》、《中流》等多家雜志上發(fā)表。蕭紅也開始在上海文學界嶄露頭角,成為一顆閃亮的文學新星。
六、文學的收獲
1935年月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
《生死場》原名《麥場》,后由胡風改名為《生死場》,是她以蕭紅為筆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場》以淪陷前后的東北農(nóng)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nóng)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xiàn)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tǒng)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xiàn)了東北農(nóng)民的覺醒與抗爭,贊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的民族氣節(jié)。
《生死場》的發(fā)表,符合時代的要求,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堅定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蕭紅在作品中大膽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發(fā)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魯迅在為《生死場》所作的序言中稱贊蕭紅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jīng)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生死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社會影響很大。蕭紅也因此成為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知名的女作家,從而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七、參與社會運動
1936年6月15日,魯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聯(lián)合簽名發(fā)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反對內(nèi)戰(zhàn),號召愛國文藝工作者,發(fā)揮進步作用,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積極行動起來,為祖國解放,民族獨立而斗爭。蕭紅是最初的發(fā)起人之一。
八、情感生活的波動
在上海,蕭紅、蕭軍經(jīng)常到魯迅家做客,向魯迅請教。魯迅和許廣平不但在創(chuàng)作上指點他們,還十分關(guān)心他們的生活,像親人一般照顧他們,使這兩個異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正當蕭紅、蕭軍在上海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比較順利的時候,二人在感情上卻出現(xiàn)了裂痕。這給蕭紅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與煩惱,使她情緒低落,直接影響了寫作。
為了求得解脫、緩解矛盾,蕭紅決定用暫時的離別來彌補裂痕。1936年7月16日,蕭紅離開上海,只身東渡日本。
旅居日本,蕭紅過著寂寞、孤獨的日子,但她還是寫出了《紅的果園》、《孤獨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車上》、《家族以外的人》 ,以及詩歌《沙!等作品,并在國內(nèi)的一些刊物上發(fā)表。
1936年月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傳到日本,蕭紅悲痛不已,她給蕭軍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對導師的深切懷念。
1937年1月,蕭紅從日本回國,到上海后便去萬國公墓拜謁魯迅先生的墓,表達哀思。3月,她寫下了《拜墓詩——為魯迅先生》 ,發(fā)表在4月23日的《文藝》上。
4月,蕭紅至北平,與老友李潔吾、舒群見面。在北平住不多久,蕭紅又回到上海,和蕭軍的關(guān)系也有所好轉(zhuǎn),還參加了蕭軍編的《魯迅先生紀念集》的資料收集工作。
1937年7月7日,爆發(fā)了震驚世界的“蘆溝橋事變”。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在上?箲(zhàn)期間,蕭紅、蕭軍不顧危險,積極熱心地幫助日本進步作家鹿地亙夫婦躲過特務機關(guān)搜捕,保護他們安全轉(zhuǎn)移,脫離險境。
9月28日,蕭紅、蕭軍與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漢。在武漢,他們結(jié)識著名青年詩人蔣錫金,住進他在武昌水陸前街小金龍巷25號的寓所。不久,東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來與他們同住。
蕭紅、蕭軍與從東北各地流亡到武漢的舒群、白朗、羅峰、孔羅蓀等青年作家積極投身于抗戰(zhàn)文藝活動,并在武漢形成一個很有影響的東北作家群。
面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蕭紅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毅然加入抗戰(zhàn)的文藝隊伍中,揮筆寫下多篇以抗日為主題的作品, 《天空的點綴》、《失眠之夜》、《在東京》、《火線外二章:窗邊、小生命和戰(zhàn)士》等散文的發(fā)表,對宣傳推動人民抗戰(zhàn)起到積極作用。此外,蕭紅還參加了胡風主編的《七月》編輯工作,并完成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的前兩章。
九、與端木蕻良的生活
1938年1月,蕭紅、蕭軍和聶紺弩、艾青、田間、端木蕻良等人應民族大學副校長李公樸之邀,離開武漢到山西臨汾民族大學任教。蕭紅、蕭軍、端木蕻良在校擔任文藝指導員。
2月,臨汾形勢緊張,“民大”要撤到鄉(xiāng)寧,蕭紅、端木蕻良隨丁玲率領(lǐng)的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來到西安。蕭軍先是留下,后經(jīng)延安也來到西安。
在西安,蕭紅、蕭軍正式分手。此時蕭紅已經(jīng)懷孕。
4月,蕭紅與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漢。5月,他們在武漢結(jié)婚。
日軍逼近武漢,端木蕻良去重慶。蕭紅獨自輾轉(zhuǎn)于漢口、重慶、江津之間。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1938年被視為蕭紅文學創(chuàng)作前后兩期的分界。
1939年1月,蕭紅又回到重慶。此間,她應邀寫下一些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記我們的導師》、《記憶中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生活散記》、《魯迅先生生活憶略》等。1939年冬,蕭紅和端木蕻良搬到黃桷樹鎮(zhèn)上名秉莊,住在靳以樓下。
1940年1月底,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抵香港,住在九龍尖沙嘴樂道8號。
2月5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香港分會”在大東酒店舉行歡迎會,歡迎他們的到來。3月,蕭紅參加香港女校紀念三八勞軍籌備委員會在堅道養(yǎng)中女子中學舉行的座談會。8月3日,香港文協(xié)、青年記者協(xié)會香港分會、華人政府文員協(xié)會等文藝團體聯(lián)合在加路連山的孔圣堂召開紀念會,紀念魯迅先生六十歲誕辰。蕭紅在會上負責報告魯迅先生生平事項。紀念會上還演出了蕭紅到港后寫的啞劇《民族魂》 。
十、《呼蘭河傳》
1940年12月20日,蕭紅在寂寞、苦悶懷舊的心情中,寫完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作品通過對自己故鄉(xiāng)的回憶,以樸素率直、凄婉細膩的筆調(diào),真實而感人地再現(xiàn)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nóng)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tǒng)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xiāng)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時,對舊風俗、舊習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呼蘭河傳》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是蕭紅又一部有影響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薄逗籼m河傳》的完成,標志著蕭紅文學創(chuàng)作已進入成熟時期。
繼《呼蘭河傳》后,蕭紅在香港還寫出了長篇小說《馬伯樂》、小說《后花園》,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國》,散文《骨架與靈魂》、《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九一八致弟弟書》等作品。
十一、最后的歲月
1941年4月,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回國途經(jīng)香港,特意到九龍看望病中的蕭紅。后來蕭紅聽從史沫特萊的建議到瑪麗醫(yī)院做全面檢查,才發(fā)現(xiàn)患有肺結(jié)核。于是,在10月份住院打空氣針治療。因受醫(yī)院冷遇,11月底蕭紅返回九龍家中養(yǎng)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九龍陷于炮火中。當天,柳亞子先生應蕭紅之約,到九龍樂道蕭紅住處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駱賓基護送蕭紅從九龍轉(zhuǎn)移到香港,住進思豪酒店。
1942年1月12日,日軍占領(lǐng)香港。蕭紅病情加重,被送進香港跑馬地養(yǎng)和醫(yī)院,因庸醫(y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shù),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
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轉(zhuǎn)入瑪麗醫(yī)院。第二天,蕭紅精神漸復,她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1日,瑪麗醫(yī)院由日軍接管,蕭紅又被送進紅十字會在圣提士反設立的臨時醫(yī)院。1月22日,蕭紅與世長辭,在戰(zhàn)火紛飛中,寂寞地離開了人間。
1月24日,蕭紅遺體在跑馬地背后日本火葬場火化后,葬于淺水灣。
1942年5月1日,延安文藝界舉行蕭紅追悼會,在延安的作家及文化藝術(shù)工作者深切悼念蕭紅。
1957年8月15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廣州分會將蕭紅骨灰從香港遷到廣州銀河公墓,重新安葬。
常用成語
中考 高考名著
蕭紅簡介
尋找蕭紅墓茉茉
讀蕭紅茉茉
謁蕭紅曾誠
蕭紅說過的名言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
馮歪嘴子的女人是產(chǎn)后死的,傳說上這樣的女人死了,大廟不收,小廟不留,是將要成為游魂的。
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
這雞、這布,一律都歸大神所有,跳過了神之后,她把雞拿回家去自己煮上吃了。把紅布用藍靛染了之
跳大神有鬼,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燈,是把燈放給鬼,讓他頂著個燈去脫生。四月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凍裂了;井被凍住了;大風雪的夜里,竟會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
河水是寂靜如常的,小風把河水皺著極細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邊并不像在海水上邊閃著一片一片的金
他在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們都用絕望的眼光來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經(jīng)處在了怎樣的一種艱難的境地。他
夜一來蛤蟆就叫,在河溝里叫,在洼地里叫。蟲子也叫,在院心草棵子里,在城外的大田上,有的叫在
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個土名,叫火燒云。說“晚霞”人們不懂,若一說“火燒云”就連三歲
人死了,魂靈就要到地獄里邊去,地獄里邊怕是他沒有房子住、沒有衣裳穿、沒有馬騎。活著的人就為
和尚為著慶祝鬼們更生,打著鼓,叮地響;念著經(jīng),好像緊急符咒似的,表示著,這一工夫可是千金一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
大神是會治病的,她穿著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紅的,是一張裙子,那裙子一圍在她的腰
大神一鬧起來的時候,她也沒有別的辦法,只是打著鼓,亂罵一陣,說這病人,不出今夜就必得死的,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