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導航】
論據(jù)可靠、典型、新鮮,做到議論要有理有據(jù)。
【寫作指津】
一、論據(jù)要可靠
作為論據(jù)的事實,包括現(xiàn)實事例、史實以及統(tǒng)計數(shù)字等。這些事實必須真實,不能臆造或虛構,建立在虛假事實基礎上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為了保證事實的真實性,用的材料要有出處,要檢查核對,要準確可靠。不論是敘述事實,還是引用別人的話,都不能有半點出入。議論文中的論據(jù),真實可靠應該是最起碼的要求,著名學者錢理群寫論文有一個原則,他論述一個現(xiàn)象、一個話題,總是事先掌握論述對象的全部資料,“論從史出”,決不打無準備之仗,因此論述詳盡周密,文章無懈可擊。
同學們寫議論文時,論據(jù)中的虛假,容易表現(xiàn)為時間、地點、人物、數(shù)字等重要因素的不準,以“誠信”的高考作文為例,不少同學使用一則商業(yè)案例作為論據(jù),同一則材料中錯撥貨款的老板的國籍就不知換了多少個國家,而我方公司如數(shù)退還的是30萬還是70萬,讓人迷惑不解。
另外,有人不認真搜集可靠的議論材料,僅憑記憶中的零星片斷,將其擴展成為故事不像故事,寓言不像寓言的“譬喻”式材料,動輒就寫“從前有一個年輕人……”“歐洲有一種動物……”殊不知說話、作文都是以誠為先,議論尤其要精確務實。葉圣陶說過,“議論不很適用譬喻來做依據(jù)”,“議論用譬喻來得出判斷,即使這判斷極正確、極有用,嚴格地講,只能成為偶合的武斷,而算不得判斷;因為它沒有依據(jù),所用的依據(jù)是假的。用了假的依據(jù),何能使人家信從呢?又何能自知必正確、必有用呢?我們要知譬喻本是一種修辭的方法,用作議論的依據(jù),是不配的”。
寫真實的自我,寫自我對人生最真實的感悟,這不僅僅是為了寫出好文章,更是為了倡導對真善美的追求。
二、材料須典型
論點是議論文的中心,是起統(tǒng)帥作用的,沒有論點就不成其為議論文。但是,只有論點能成為議論文嗎?也不成,還必須有論據(jù)。什么是論據(jù)呢?論據(jù),是證明論點的根據(jù)。一篇議論文中,提出論點以后,還必須舉出事實講出道理來證明論點的正確性,這些證明論點的事實和道理就是論據(jù)。
所謂最恰當?shù)恼摀?jù),就是真實典型,確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證明論點,使論點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量的論據(jù)。一句話,就是最能符合論點需要、為論點服務的論據(jù)。要挑這樣的論據(jù),首先必須對掌握的材料進行篩選辨析,區(qū)別不同材料所蘊涵的主旨的細微差異。例如下面三個材料:
①愛國詩人陸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時代,他渴望祖國統(tǒng)一,直到臨終,還念念不忘復興中原。他在《示兒》詩中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蓖怀龅胤从沉诉@種愛國思想。
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是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軍的張弘范,一再逼迫他寫信招降抗元將領張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寫了這首詩作了回答,表現(xiàn)了堅定的民族氣節(jié)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魯迅先生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年輕時東渡日本尋找救國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中的兩句詩,表達了誓為中國人民獻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詩作,都包含了“愛國”的內容,但是作為論據(jù)來說,這三個材料蘊涵的主旨是有著細微差別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復失地的愛國思想;例②反映的是為民族利益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例③揭示的是立志為國出力、報效祖國的革命獻身精神。這種差別從所引的詩句和材料的語言表述中可辨析出來。因此,同樣論述愛國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論點側重于渴望收復被侵略者掠奪的國土。應用例①;如果側重于不怕犧牲、誓死捍衛(wèi)祖國,應用例②;如果側重于拯救多難的祖國,將個人的前途同祖國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則應用例③。經過篩選辨析,使之最切合論點的需要,才稱得上是最恰當?shù)恼摀?jù)。馬馬虎虎地選來敷衍充數(shù),似乎也在論證“愛國”的論點,實際上論據(jù)和論點之間的關系是不貼切、不嚴密的。
“材料要典型”中的“典型”一詞來自文學理論術語,在希臘文中原是“模子”的意思,典型就像模子一樣,通過單個形象,表現(xiàn)出某種普遍性。我們借用這個術語是為了說明:做文章所使用的材料不是指原始素材,而是指經過典型化、文字化的書面形態(tài)。從觀點和材料的關系看,材料要為觀點服務,而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說明觀點的材料就是具備典型性的材料。
舉一個以“誠信”為題的例子,要說明誠信很重要,而手頭有這樣一個以800人樣本的調查結果,當代美國人心目中,一名英雄具備的品質,諸如“同情心”“道德高尚”“克服困難”“為他人犧牲”“堅持原則”“誠信”等等,何者為先,結果“誠信”排第一,
“為他人犧牲”和“堅持原則”靠后。那么,這則材料有沒有說服力呢?要想說明誠信的重要性,還要看看其他年齡層,尤其是價值觀尚未成熟的美國青少年的調查結果是否如此,即便結果相同,也還要看看其他文化背景中的調查結果是否一致(如果在中國做調查,排序結果極有可能相反),否則就難以說明問題。當然,從中也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對中心的外延作適當限制,會使你的觀點更加具體,也能使你在選材上更為從容。
事實證明: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突出的。作文時必須精心選擇那些最能表現(xiàn)中心的事例,否則可稱之為材料的泛用,往往會適得其反。如2001年高考作文要求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以考場中的議論文為例,商鞅變法立木取金、季布一諾千金、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會的約翰遜(反例)等事例;“馬先馴而后良,人先信而后能求”《淮南子》;“大海是冬季的禮拜堂,背信是地獄的禮拜堂”(雨果),“誠信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塞)等名言……以上材料就屬于有說服力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同樣,用軍事戰(zhàn)場、外交斗爭、激烈商戰(zhàn)中的反間計來說明“在特殊情況下,不誠信也不為過”也是有說服力的典型材料。
“信陵君正因為誠信,而得到侯生與朱亥”“劉皇叔正因為誠信,打動了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業(yè)”“雷鋒、李素麗、孔繁森以他們的誠信為社會做著貢獻”就顯得牽強附會,與中心游離,無法有力證明誠信的意義。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