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新區(qū)小學張云】
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的展示臺(識字加油站),是讓學生展示自己從電視視、廣告及街頭標牌上認識的字,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各種渠道自主識字的好習慣,教學完這部分內(nèi)容,可依次類推,讓學生收集認識各種廣告及街頭標語上的字,并隨時作好記載,以待到班上交流。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qū)慈城中心小學馮亞君】
〖在家庭環(huán)境中識字〗
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庭的環(huán)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利用家庭的環(huán)境識字,這當然需要家長的配合。我們學校成立了一年級家長學校,每月定期召開家長會,在家長進入班級后,我要求家長配合:例如孩子喜歡看電視,對電視中常出現(xiàn)的字幕,家長能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認識,經(jīng)常問一問,考一考;對孩子喜歡的畫報、卡片、圖書進行有意識的認讀;對家庭電器的標簽讓孩子認讀……總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教孩子識字。我定期布置這樣作業(yè),并開展成果匯報活動,促進孩子養(yǎng)成識字習慣。并且利用教材,如一年下冊《語文園地二》識字加油站──我在看電視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字,讓孩子把認識的字讀出來,讓爸爸媽媽幫助寫在“采蜜本”里。第二天,進行成果展示比比誰認的字最多。還在閱讀中及時聯(lián)系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或者雖然還沒有教過卻自己學會的生字,適時表揚、經(jīng)常鼓勵,促進了學生自主識字與閱讀的結合。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區(qū)實驗小學蔣蓉】
〖口語交際教學的誤區(qū):真假不辨,生活陌生化〗
教材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我該怎么辦》。
案例:
學生在課堂中表演“兒子和爸爸對話“的活動。
兒子:老爸,今天我來洗碗,好不好?
(師插話:這樣叫爸爸不太禮貌喲!)
“兒子”又重新說:爸爸,今天我來洗碗。好不好?
爸爸:乖兒子!你還小,洗不好,長大了再洗,好嗎?
(師插話:你應該邊說邊模著“兒子”的頭。扮演爸爸的學生走上前不自然地摸了摸“兒子”的頭)
兒子:不嘛,不嘛,我就要洗:你就讓我洗吧!
(生停頓了一會兒)
(師插話:為什么你要洗呢?得說說理由呀。
兒子:嗯……嗯……爸爸,我洗碗的話你就有時間去看報了,好不好?
(師插話:就這個理由?想想,爸爸工作一天多累呀!)
兒子:嗯……
(學生搔著頭。望著老師,說不上來了)
師:你是不是想讓爸爸休息休息?因為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再說了,你也是家庭的一員呀,會說了嗎?
(學生點點頭,但憋了半天還是沒說出來。教師面帶微笑,對同學們說:“誰來幫他說?”)
思考:
該情境是學生并不陌生的一個生活場景,學生應該有話可說、有話會說,為什么會“失語”呢?問題納關鍵在于:學生進入了情境,把它當成了真的(生活原貌),而教師卻清醒地知道這不是真的。是假的(課堂中的表演)。因此,教師不斷地引導孩子的表演更趨“表演性”。我們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很多語言就是真實生活中的語言,例如“老爸”“不嘛,不嘛,我就要洗!你就讓我洗吧!”“爸爸,我洗碗的話你就有時間去看報了,好不好?”而教師修正后的語言和情境是現(xiàn)實生活的變形模擬,不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像這樣,真(生活原貌)假(課堂中的表演)不辨,其結果是導致學生將自己真實生活中的口語交際與課堂里所表演的“口語交際”割裂開來。
口語交際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順利、有效地交流。在訓練中要兼顧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形成比較強的、在日常生活中管用的交際能力。
以上這個案例中,教師如果讓這兩個孩子把這個生活情境表演完,不去打擾他們的思維,那么我們可以預測,扮演“兒子”的孩子不僅不會失語,而且還會有更新鮮、更生動的語言。因為表演活動中的“爸爸”和“兒子”都很投入,角色定位也很準確。
那么對于表演活動中出現(xiàn)的“卡殼”現(xiàn)象以及答非所問等現(xiàn)象,教師是否該置之不理呢?當然不是。案例中“兒子”突然停頓了一下是很正常的,是學生短暫思考的停頓,教師應該學會等待。但當“兒子”不能根據(jù)“父親”不讓他洗碗的真正理由(你還小,洗不好)來勸說父親時,教師應在評價時指出:應該認真傾聽“爸爸”不讓你洗碗的理由,針對“爸爸”的理由來勸說他,“爸爸”就會心服口服了。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水南小學張美群】
要實現(xiàn)雙向互動,創(chuàng)設情境非常重要。在《我該怎么辦》這課中,我虛擬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一個小朋友很想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事,可是他們總說她做不好,不讓她做!鼻榫车膭(chuàng)設調(diào)動了學生內(nèi)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了他們表達的強烈欲望,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地投入到說話訓練中去,積極地參與到口語交際中來,實現(xiàn)生成性的雙向互動。
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的引導、點撥是實現(xiàn)雙向互動的助動力。在雙向互動中,通過教師的相機引路、因勢利導才能確?谡Z交際的雙向互動的正常進行。我上《該怎么做》口語交際課時,正是運用教師的引導促成雙向互動的正常運轉。我先通過談話,創(chuàng)設平等的氛圍之后,便通過引導,讓學生暢所欲言。
師:今天,我想和大家集體聊聊天,想知道你們喜歡什么樣的爸爸。希望大家實話實說。
(小組交流、各抒己見)
師:那么,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你們的爸爸有哪些方面招你們喜歡的?
(說給同桌聽聽)
師:那么,是不是也發(fā)現(xiàn),你們的爸爸還有不少讓你們不喜歡的地方呢?能不能說一說:希望大家多給自己的爸爸提意見。觀點不同的同學可以提出來爭論,互相說服,追求真理。(學生議論、思索、發(fā)言、爭論)不難看出,在口語交際的互動中,老師引導得當,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推動口語交際的互動進展。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里水小學郭美歡】
〖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實現(xiàn)互動〗
落實教材提示,讓學生充分互動。新課程教材的口語交際教學,話題的互動性往往較強,教學中要認真落實教材提示,讓學生充分互動起來。例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的口語交際題目是《我該怎么辦》:“說說自己很想幫爸爸媽媽作些家務事,可是他們總說我做不好,不讓我做。我該怎么辦呢?與同學們交流一下……”很顯然,提示中的“交流”就是互動的出發(fā)點。教學中,分組和全班交流時,都可在學生陳述后,大家再合作篩選,想出最好的方法,讓學生在深入討論中充分互動。
【浙江省諸暨市浣江小學壽園芳】
在課標教材中,每個單元都設置了專門的口語交際內(nèi)容,有些內(nèi)容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兒童生活,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樂說,是很好的交際話題,我們要用足用好。
但是學生生活的閱歷或環(huán)境不同,適應經(jīng)驗也不同,教材中的某些話題可能貼近了部分學生,卻難免遠離了另一部分學生。我們?nèi)艟心嘤诮滩,就教材靜態(tài)地展開口語交際實踐活動,只會使口語交際教學走入死胡同。教材編得再好,它永遠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它的滯后性和定型性。我們必須用活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
如我在教學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話題《我該怎么辦》時,覺得十分無勁。因為班里學生大多數(shù)家庭條件十分優(yōu)越,學生沒有真正做過家務,更談不上去勸說,再加上一年級學生閱歷淺,知識經(jīng)驗不豐富,說什么理,怎樣勸說,有一定的難度,即使說了,也是蒼白無力,缺乏生活基礎。所以對于這樣的話題,我們可以大膽舍棄,或者更換。
【浙江省浦江縣黃宅鎮(zhèn)第二小學于向遠】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 對于那些內(nèi)容有趣、情節(jié)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兒童文學作品,如寓言故事、動物故事等,低年級學生往往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如果讓學生充當故事中的主人公,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更能誘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如第二冊口語交際《我該怎么辦》,在教學時,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星期一,小明的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下媽媽和小紅,媽媽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小紅,還要做許多的家務事,小紅就想幫媽媽做一些家務事,可媽媽說小明還小,不會做。小朋友們,她該怎么辦?誰來幫她出出主意、想想辦法?小組討論后組內(nèi)幾個同學分別扮演媽媽、小紅和同學等角色,表演勸說的過程。說服媽媽后,再請同學說說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步步引人入勝,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如臨其境,觀察、思維、想象和表達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fā)展。
【貴州省仁懷市中樞一小母鴻莉】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借助圖片、錄象、表演等手段再現(xiàn)生活中已發(fā)生的或已存在的某種現(xiàn)象還原現(xiàn)實生活,以此營造真實的交際情鏡,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去。我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二冊《我該怎么辦》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關心父母、尊老愛幼的錄音情境,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再現(xiàn)話題的要求,這樣,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解決的辦法,說服了文中的父母。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富源學校小學部曹海燕】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們必須在繼承聽說訓練的基礎上把握和區(qū)分二者的不同。
如口語交際課《我該怎么辦?》,師同樣出示兩幅圖,一幅:小松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另一幅:小松如實的告訴了爸爸,卻被爸爸打了一頓。圖下提示:如果我遇到了這種事情,該怎么做?教師在引出話題后,由于所表達的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教師在課堂上安排了“唇槍舌劍”的持正反觀點大討論、“家庭對話”的虛擬情境的角色進入和“小記者訪談”。在孩子們角色進入、轉換的過程中,教師又趁熱打鐵拋出另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爸爸的做法對嗎?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展開小組的討論。這樣,激情、示范、模擬、應用,由淺入深的讓學生經(jīng)歷了一次角色體驗。老師巧妙的“牽、引、鋪、搭”,及客觀公正的評價,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言語自由、平等的互動和諧的實踐交流探討的平臺,從而為學生語言與思想增量。課堂上的教師既是組織者、引導者,同時也是活動的參與者。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口語交際是雙項互動的語言表達,它追求心理互動、情感互動。如果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你來我往,師生僅僅是“裝扮”和“表演”,而沒有沉浸于角色之中,那么這樣的口語交際課就是缺乏實效的。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qū)吉水小學鄭佩芳】
〖在合作中實現(xiàn)互動〗
合作學習的最大優(yōu)點,是有一個語言溝通的環(huán)境,學生間互相啟發(fā),互相交際,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發(fā)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多種合作學習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說、問、評、議等方法進行交流,在相互啟發(fā),合作交流中豐富見解,提高表達能力。要通過多個回合的交流,一步深入一步的雙向互動,使學生的交際由比較簡單、膚淺到交際得豐富、深入,從而提高交際質量。
如教學《我該怎么辦》,可讓學生自愿結合成小組,共同討論,幫助這個小朋友出主意來說服爸爸、媽媽自己在家能做好家務。小組交流之后,進行全班交流,評一評,哪個組的同學說得完整,誰出的主意最好。這樣,通過小組學習、全班交流等形式,就會擴大口語交際的“面”與“量”,讓學生在聽與說、評與議的雙向互動活動中,思維與口語交際能力同時得到提高。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瀾石小學鄒麗芳】
〖借助生活實踐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善于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豐富的實踐與口語交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知識鮮活起來,使口語交際動起來。如《我該怎么辦》設這一課中,讓學生分角色演一演,通過讓學生親身實踐領悟到做家務的辛苦,從而體會到父母的辛苦,這樣有了生活感受,說起來比較容易,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白蕉鎮(zhèn)中心小學鄭裔英】
〖課堂多項互動,培養(yǎng)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即人與人之間口頭語言上的接觸交流。因此,在口語交際課上,師生間、學生間的說、問、評應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課堂不應該是教師或某個學生的獨角戲,或教師與某幾個學生的對話。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有問有答、有評有論、有說有議,多項互動,這才是真正的口語交際課。
如:在教學《我該怎么辦》過程中,我讓學生自愿結合成小組,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合作互動,幫助這個小朋友出主意來說服爸爸、媽媽自己在家能做好家務。小組交流之后匯報,學生進行評價,說說哪個組的同學說得完整,誰出的主意最好。這樣,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和學習,規(guī)范了學生的口頭語言,培養(yǎng)了良好的聽說態(tài)度和語言習慣。
【福建省南平市流芳小學林鑾英】
〖充分發(fā)揮角色的作用〗
角色指的是交際主體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所顯示的臨時身份。發(fā)揮其作用,就是讓學生真正體驗實際生活的角色。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①角色地位的轉換。教師與學生交流時,建立一種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做他們的聽眾、朋友、學生。與他們一起討論,一起聊天,讓學生愿意和自己交流。 ②創(chuàng)設角色表演的機會。小學生天性好動好玩,讓他們進入交際情境。
如我在設計“語文園地二”中的《我該怎么辦》一課時,就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全班內(nèi)討論。幾位同學協(xié)作扮演爸爸、媽媽、孩子、同學,自選伙伴等角色,表演出出主意。勸說爸爸、媽媽的過程:教師參與角色的扮演之中,加強示范,指導的作用。
【浙江省舟山市臨城小學藏燕玲】
記記,聽聽,說說。在口語交際課中進行聽聽說說的訓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別人說話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敏銳的反應能力和快捷的思維判斷能力。
如《我該怎么辦》(人教版課標本第二冊),可引導學生將思路引向生活,啟迪他們回憶在家里有沒有爸爸媽媽不讓做家務的情況?再想想父母為什么不讓做家務?怎樣才能說服父母?然后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交流。當某個同學自述時,要求其他同學們認真聽,還可以提出問題,學生在這種雙方互動的交流中,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了良好的聽說態(tài)度。
【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洪溪鎮(zhèn)中心小學金燕飛】
〖充分利用“口語交際”進行說話訓練〗
如第二冊“口語交際”《我該怎么辦》,老師先創(chuàng)設情景: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下媽媽和小明,媽媽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小明,還要做許多的家務事,小明就想幫媽媽做一些家務事,可媽媽說小明還小,不會做。
小朋友們,他該怎么辦?誰來幫他出出主意?
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媽媽為什么不讓小明做家務?
怎樣才能勸說小明的媽媽,讓他做家務呢?
我們能做哪些家務事?
指名說,然后師生評議,誰說得好,誰的方法好。
最后小組內(nèi)表演。小組內(nèi)的幾個同學分別扮演媽媽、孩子、同學等角色,表演勸說的過程。說服“媽媽”后,請“媽媽”談談,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師生再評議。
課堂上這種積極交流、雙向互動的局面,促使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聽說態(tài)度和語言習慣。這樣做,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不但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加強了學習的合作性,而且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xiàn)。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東林鎮(zhèn)第二小學施英】
〖內(nèi)外大溝通,識字更豐富〗
仔細鉆研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人教版一年級上、下冊語文教材的很多地方,尤其是《語文園地》中都通過“我會認”“我會讀”“展示臺”等板塊向我們提示了一些可行有效的識字方法和途徑。于是在教學時,我總是以這些內(nèi)容為平臺,整合課內(nèi)外資源,去豐富,充實孩子們的識字本。因為生活里有最豐富,最生動的教學資源。
比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的展示臺中,要求學生展示自己在看電視時認識的字。在這之前一段時間,我就布置學生注意在看電視時積累識字。展示中,孩子們從廣告、新聞、對話字幕等地方收集的漢字數(shù)不勝數(shù),大家互相交流,如同享受著一道美味的“識字”大餐。
【浙江省寧波東錢湖小學沈密波】
〖聯(lián)系生活,自主閱讀、表達,在交流中識字〗
生活為學生的識字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識字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閱讀、識字,利用生活環(huán)境識字,是有效的識字途徑。我主要引導學生利用這三種識字的環(huán)境,一是家庭,二是學校,三是社會,并將三者之間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
家庭環(huán)境中識字。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庭的環(huán)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利用家庭的環(huán)境識字,這當然需要家長的配合。我們學校成立了一年級家長學校,每月定期召開家長會,在家長入班級后,我要求家長配合:例如孩子喜歡看電視,對電視中常出現(xiàn)的字幕,家長能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認識,經(jīng)常問一問,考一考;對孩子喜歡的畫報、卡片、圖書進行有意識的認讀;對家庭電器的標簽讓孩子認讀……總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教孩子識字。我定期布置這樣作業(yè),并開展成果匯報活動,促進孩子養(yǎng)成識字習慣。
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識字加油站──我在看電視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字,讓孩子把認識的字讀出來,讓爸爸媽媽幫助寫在“采蜜本”里。第二天,進行成果展示,比比誰認的字最多。還在閱讀中及時聯(lián)系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或者雖然還沒有教過卻自己學會的生字,適時表揚、經(jīng)常鼓勵,促進了學生自主識字與閱讀的結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