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各版本語文課本中馬丁·路德·金的課文
1. 【高中語文課文必修2】 第四單元 第12課 《我有一個夢想》
馬丁·路德·金的資料
1929年1月15日,小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國亞特蘭大市奧本街501號,一幢維多利亞式的小樓里。他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教師。他從母親那里學會了怎樣去愛、同情和理解他人;從父親那里學到了果敢、堅強、率直和坦誠。但他在黑人區(qū)生活,也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作為黑人的痛苦。15歲時,聰穎好學的金以優(yōu)異成績進入摩爾豪斯學院攻讀社會學,后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盡管美國戰(zhàn)后經(jīng)濟發(fā)展很快,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使它登上了“自由世界”盟主的交椅。可國內(nèi)黑人卻在經(jīng)濟和政治上受到歧視與壓迫。面對丑惡的現(xiàn)實,金立志為爭取社會平等與正義作一名牧師。他先后就讀于克拉澤神學院和波士頓大學,于1955年獲神學博士學位后,到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得克斯基督教浸禮會教堂作牧師。
1955年12月,蒙哥馬利節(jié)警察當局以違反公共汽車座位隔離條令為由,逮捕了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金遂同幾位黑人積極分子組織起“蒙哥馬利市政改進協(xié)會”,號召全市近5萬名黑人對公共法與公司進行長達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決取消地方運輸工具上的座位隔離。這是美國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斗爭勝利,從而揭開了持續(xù)10余年的民權運動的序幕,也使金博士鍛煉成民權運動的領袖。
1968年4月4日,金被種族分子暗殺。
美國政府規(guī)定,從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個星期一為小馬丁·路德·金全國紀念日。
關于非暴力主張
伴隨著種族主義長大的馬丁·路德·金,深受種族主義的傷害,所以他積極參加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斗爭。但他主張的卻是非暴力的斗爭,而這種斗爭方式的確是有思想原因的。他受甘地主義和基督教教義影響很深,是一位典型的和平主義者。他強調(diào)在爭取黑人自由平等權利的斗爭中,不應干違法的事,不能讓“創(chuàng)造性的抗議墮落成為暴力行為”,必須要有“用精神力量對付武力”的崇高境界。這里的精神力量在他看來,就是要以基督教宣傳的“博愛”、“仁慈”來感化黑人的敵人并使之放下屠刀。
金之所以有這種思想與其青年時的學習有直接關系的。他在賓夕法尼亞的克羅澤學院學習時,利用業(yè)余時間,閱讀了著名的神學著作——人們寫的關于信仰的書,還有哲學著作——關于生活方式的書。這些書的思想給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最終用于實踐。但使馬丁·路德·金最為激動的則是圣雄甘地的思想。甘地的非暴力,或稱精神力量的哲學是印度人民對抗英帝國主義政治、軍事力量的精神支柱。印度人民不斷舉行示威游行,反對外國政治的統(tǒng)治,無論這樣統(tǒng)治是否出于善意。也無論是否正確,他們要自己來做出決定。
甘地說雖然他們必須準備好為取得獨立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也決不可為此而進行殺戮——不管受到多么粗暴的對待。
馬丁開始相信在印度能取得勝利,在美國也可以。他用自己的行動領導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以非暴力為原則的民權運動。
本次演講背景
50年代的美國南部,好像一座對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監(jiān)獄。而阿拉巴馬州又是種族歧視最為猖獗的一個州,在這里,黑人的選舉權力受到野蠻剝奪和限制,駭人聽聞的迫害黑人的私刑暴行不斷發(fā)生,種族隔離制度使黑人不能與白人同校,不能在同一個教堂做禮拜,不準進入為白人開設的旅館、客棧、飯館和娛樂場所,連公共汽車站上也樹立了柵欄,規(guī)定白人黑人分別上車。
年輕的伴隨著種族主義歧視長大的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到任不久,便參加并領導了1955年蒙哥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車的反種族歧視運動,最終迫使美國最高法院作出取消這種制度的決定。1963年他組織的伯明翰黑人爭取自由平等權利的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把黑人運動從南方推向北方。8月28日,斗爭達到高潮。25萬人聚集首都華盛頓,以和平集會方式舉行“自由進軍”的示威,就在林肯紀念堂前,馬丁·路德·金向示威群眾發(fā)表了這篇激動人心的演說。在演講中,表達了他的非暴力主義思想以及他對自由平等公正的追求與憧憬。
常用成語
中考 高考名著
馬丁·路德·金簡介
I HAVE A DREAM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金說過的名言
We must accept finite disappointment, but we must never lose infinite hope. ——Martin Lut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