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xué)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xué) 物理 化學(xué)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中小學(xué)各版本語文課本中諸葛亮的課文

    1. 【人教課標本九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第24課 《出師表

    2. 【蘇教版九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 第17課 《出師表

    3. 【人教課標本七年級上冊】   《誡子書

    諸葛亮的資料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zhàn)略家。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見“不奉法度”者,即嚴懲不貸。他曾上書漢元帝,表達其“不待時而斷奸臣之守,懸于都市,編書其罪”的決心,并痛斥“茍合取容,阿黨相為,念私門之利,忘國家之政”的小人之舉。他的這種人品和氣質(zhì),對諸葛氏家族影響很大。諸葛亮的父親是諸葛珪,字君貢,在東漢末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親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興平元年(194年),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亮玄收養(yǎng),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初平二年(195年),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諸葛玄是袁術(shù)任命的豫章太守,后來東漢朝廷派朱皓替代諸葛玄,諸葛玄失掉官職。由于諸葛玄和荊州牧劉表是舊交,便去襄陽投奔劉表。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靠耕田種地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shù)人不一樣,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并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鉆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zhàn)術(shù)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并常將自己比做管仲、樂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業(yè)。偏傍人聽后,都不以為然,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與諸葛亮交情甚好,知其所言不虛。此外,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劉備在多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由于勢單力薄,始終沒有占據(jù)到一個固定的地盤。建安十二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后,被迫率軍屯駐新野。這時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便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劉備答道:“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于是劉備遂親自到諸葛亮的家中,前后三次,才見到諸葛亮。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這時諸葛亮只有二十七歲。劉備命隨從人員退出去,就對諸葛亮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回答說:“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見劉備虛懷若谷,抱負宏大,當下就痛快地答應(yīng)了劉備的請求。不久,劉備以隆重的禮節(jié)把諸葛亮接到了自己的駐地。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了解,劉備對諸葛亮更加佩服,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關(guān)羽、張飛二人見諸葛亮寸功未立,就受到劉備如此的青睞和倚重,心中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fù)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關(guān)、張二人見劉備對諸葛亮如此敬重,就停止了對他不滿的言論。此時,長兄諸葛謹已經(jīng)由孫權(quán)的姐夫弘咨推薦,和魯肅一起在孫權(quán)身旁做了一名賓客。劉表長子劉琦也很器重諸葛亮,劉表聽信后妻的話,喜歡幼子劉琮,不喜歡劉琦。劉琦常想讓諸葛亮為自己出一個自保的方法,但諸葛亮每次都推辭。一次,劉琦帶著諸葛亮游覽后園,一同登上高樓,在喝酒時,劉琦叫人搬走樓梯,對諸葛亮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諸葛亮回答說:“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劉琦感悟。時黃祖死,劉琦獲得外出的機會,就出任江夏郡太守。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雄心勃勃,企圖一舉南下,統(tǒng)一全國。當時南方有江東的孫權(quán)、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三大勢力。劉表割據(jù)的荊州之地,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區(qū)。這里距離中原最近,曹操擔憂劉備一旦奪取荊州,將劉表的七八萬水陸軍和數(shù)以千計的戰(zhàn)船全部據(jù)為己有,必將構(gòu)成對自己統(tǒng)一事業(yè)的威脅,于是決定先從荊州下手。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荊州牧劉表病逝,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是年,曹操趁機親率大軍進攻荊襄,劉琮遣使獻城投降。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北)驚悉劉琮已降,倉皇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南撤,諸葛亮和徐庶都隨劉備南行。曹操親率5000精銳騎兵,疾馳追擊,晝夜兼程300余里。劉備因不忍舍棄跟隨南逃的10余萬百姓,行軍速度緩慢,一日只走10余里,行至當陽(今湖北荊門西南)長坂坡,被曹軍追及。雙方激戰(zhàn),劉備的部隊被擊潰,徐庶母親也被俘。徐庶指著自己的心向劉備告辭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yè)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劉備繼續(xù)南撤,途中與從水路南撤的關(guān)羽部會合,又遇劉表長子劉琦所率萬余人接應(yīng),遂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漢),暫且棲身。劉備到夏口后,諸葛亮對他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時孫權(quán)擁軍駐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觀望曹劉決戰(zhàn)的成敗。劉備派諸葛亮赴柴桑會見孫權(quán),諸葛亮勸說孫權(quán)說:“海內(nèi)大亂,將軍起兵據(jù)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孫權(quán)說:“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諸葛亮答道:“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fù)為之下乎!”孫權(quán)聞后,勃然臉色,說:“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諸葛亮回答說:“豫州軍雖敗于長阪,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xí)水戰(zhàn);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與豫州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孫權(quán)聽罷,大悅。便派周瑜、程普、魯肅率領(lǐng)水軍三萬人,隨諸葛亮趕到劉備那里,協(xié)同作戰(zhàn),抵抗曹操。曹操終于在赤壁被打敗(參見赤壁之戰(zhàn)),率領(lǐng)殘部撤回北方。劉備乘勝奪取江南各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并派他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駐軍,同時征調(diào)三郡的賦稅,來補充軍需物資。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向劉備借兵,抵抗?jié)h中張魯。劉備乘機留諸葛亮與關(guān)羽等留守荊州。與龐統(tǒng)率兵數(shù)萬向益州進發(fā)。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從葭萌折回返攻劉璋(參見益州之戰(zhàn))。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xiàn)今的德陽廣漢一帶),劉備圍攻雒城一年未克,付軍師龐統(tǒng)被流矢射死。建安十九年(214年),諸葛亮留關(guān)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率軍溯江入蜀,增援劉備?税蜄|(今四川奉節(jié)東)至江州(今重慶),俘巴郡太守嚴顏。爾后兵分兩路:趙云在左,連下江陽(今四川瀘州)、犍為(今四川彭山東);張飛在右,攻占巴西(今四川閬中)、德陽(今四川遂寧東南)。此時,劉備已攻克雒城,諸葛亮、張飛、趙云等與劉備軍會合,包圍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劉備派督郵李恢招降張魯部將馬超,令引西涼精兵進抵成都北郊,城中吏民皆震恐。劉備又派從事郎中簡雍勸劉璋投降。當時,成都城內(nèi)有精兵3萬,糧秣可維持一年。劉璋不欲久戰(zhàn)傷民,率部出降。劉備占領(lǐng)成都后,自領(lǐng)益州牧,大宴士卒,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此完全形成。劉備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并代理左將軍府的各項事務(wù)。此后,劉備東下荊州,北上奪漢中(參見漢中之戰(zhàn))。諸葛亮都是坐鎮(zhèn)成都,處理事務(wù),糧食、軍備的供應(yīng)始終得到充分的保證。是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后,派孟達、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quán)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diào)動淮南防備吳軍。鎮(zhèn)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guān)羽,抓住戰(zhàn)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參見樊城之戰(zhàn))。十一月,關(guān)羽因大意而失荊州(參見江陵之戰(zhàn)),十二月,關(guān)羽率少數(shù)騎兵從麥城突圍,被吳軍擒獲,斬首。荊州的失守和關(guān)羽的被殺,對劉備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也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兩路北伐的戰(zhàn)略企圖。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勸劉備稱帝,繼承漢統(tǒng),劉備不同意。這時諸葛亮規(guī)勸他說:“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后數(shù)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劉備于是在這年四月改元稱帝,國號漢,也叫蜀或蜀漢,定年號為“章武”。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策書上說:“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tǒng),兢兢業(yè)業(yè),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于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管尚書諸政務(wù),假節(jié)。章武元年(221)七月,劉備決定進攻孫權(quán)。趙云和其他一些文武大臣諫阻說,蜀國的當務(wù)之急是早圖關(guān)中,控制黃河、渭水上游,討伐曹魏,而不是討伐孫權(quán)。吳蜀一旦交戰(zhàn),禍福難料。但劉備拒絕接受這些意見,下決心奪回荊州,為關(guān)羽報仇。臨出發(fā)前,張飛被部將刺殺。諸葛亮又接任了司隸校尉。由于劉備指揮失當,于章武二年(222年)在夷陵之戰(zhàn)中為吳將陸遜所敗。蜀軍損失慘重,丟掉了四萬多人,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也損失殆盡。劉備道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夷陵慘敗,使劉備愧恨交加,加上軍旅勞頓,積勞成疾,劉備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在永安宮病危。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托付后事,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敝T葛亮流淚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劉備又寫下詔書告誡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君臣相待如此,無人可比矣!不久,劉備在永安宮病逝,終年63歲。五月,劉備的梓宮運回成都,葬在惠陵,謚號昭烈皇帝。劉備死后,太子劉禪即皇帝位,史稱后主,改元建興。后主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候。成立丞相府辦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事無巨細,都由他決定。諸葛亮輔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fù)和孫吳的聯(lián)盟。劉備東征孫權(quán)失敗,不但使蜀漢軍事力量大為削弱,而且導(dǎo)致了內(nèi)部政局的不穩(wěn)。為了穩(wěn)定政局,發(fā)展生產(chǎn),恢復(fù)經(jīng)濟,全力對付曹魏。諸葛亮于223年派鄧芝出使孫吳。雙方經(jīng)過談判,孫權(quán)斷絕同曹魏的關(guān)系,重新和蜀漢結(jié)成聯(lián)盟。此后,吳蜀雙方使臣往來不斷,蜀漢減輕了東顧之憂。外交上的成功,為諸葛亮集中精力整頓內(nèi)政、平定南中叛亂,提供了有利條件。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參見南中之戰(zhàn))。蜀漢的南部地區(qū),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貴州,通稱南中地區(qū)。當時這里居住著一些稱之為“西南夷”的少數(shù)民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設(shè)想“南撫夷越”,把這里建成劉備集團的統(tǒng)治后方。劉備占領(lǐng)益州后,諸葛亮選派善于處理民族關(guān)系的安遠將軍鄧芝治理南中地區(qū),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劉備東征失敗后,南中四郡益州(今云南晉寧)、永昌(今云南保山東北)、牂牁(今貴州貴陽一帶)、越巂(今四川西昌),除永昌外,相繼發(fā)生了叛亂。劉備死后,南部益州(治滇池,今云南昆明滇池南)大姓雍闿、孟獲等殺太守正昂,反蜀投吳。在其煽動下,胖柯(治故且蘭,今貴州凱里西北)太守朱褒,越儁(治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夷王高定皆起兵響應(yīng)。蜀漢處境艱難,諸葛亮讓助手李嚴給叛亂首領(lǐng)、益州郡的漢族豪強地主雍闿寫了一封信,勸他權(quán)衡利害,停止叛亂,以圖“撫而不討”,但遭到雍闿拒絕,雍闿回信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xiàn)在天下分裂,三國鼎立,使我們不知所歸。企圖自立一方。諸葛亮因蜀軍夷陵新敗,劉備方亡,后主幼弱,正面臨統(tǒng)治危急之際,對南中的叛亂分子采取了克制態(tài)度,暫不出兵。一面?zhèn)滢r(nóng)植谷、閉關(guān)息民,作好內(nèi)部隱定及軍需供應(yīng)工作。吳蜀聯(lián)盟的恢復(fù),內(nèi)部政局的穩(wěn)定,使平息叛亂的時機成熟起來。諸葛亮進軍南中,兵分三路。諸葛亮率主力西路攻打越巂的高定;門下督馬忠率東路軍攻打牂牁的朱褒;庲降督李恢率中路軍直指益州的雍闿。臨行,參軍馬謖相送數(shù)十里。諸葛亮問:“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guī)”(《資治通鑒·卷第七十》)。謖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fù)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nèi)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資治通鑒·卷第七十》)。諸葛亮納其計。諸葛亮和馬忠率領(lǐng)的東西兩翼很快打敗叛軍,先后收復(fù)越瘡、牂牁。然后諸葛亮指揮三路大軍會合,集中圍攻叛亂中心益州。此時,叛軍內(nèi)部發(fā)生分裂,由益州來援高定的雍閩,為高定部屬殺死,孟獲代其為王。諸葛亮乘其內(nèi)部矛盾,一舉攻下越儁,殺高定,孟獲南逃。馬忠擊滅朱褒后,與諸葛亮軍會合。五月間,諸葛亮渡過瀘水(今川滇交界處雅礱江口以下金沙江),跟蹤追擊。孟獲勇猛頑強,在當?shù)厣贁?shù)民族中威信很高,但有勇無謀。諸葛亮采用馬謖提出“攻心為上”的策略,俘虜孟獲后,又復(fù)縱之,再戰(zhàn)再俘,終使其誠心歸降(傳說七擒七縱)。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于是,南中益州、永昌(治不韋,今云南保山東北)、越儁、牂柯四郡俱平。秋,蜀軍于滇池會師。諸葛亮欲任命孟獲等首領(lǐng)為官,有人認為不妥,諸葛亮說:“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敝T葛亮遂任命孟獲等當?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lǐng)為官吏。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后來廣為流傳,諸葛亮班師后,并沒留駐大批軍隊,而是繼續(xù)采取拉攏安撫的政策。為了改變南中地區(qū)的落后面貌,諸葛亮派人在這里推廣漢族地區(qū)先進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提倡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后來南中發(fā)展成為蜀漢政權(quán)比較穩(wěn)定的后方和財政收入來源地。那里的金、銀、丹漆、耕牛、戰(zhàn)馬以及其他物資,被大量地運送出來,補充了蜀漢政權(quán)的財政和軍事之需。并并征調(diào)善弩勇士為軍。諸葛亮在世時,南中地區(qū)一直比較安定,這與諸葛亮善于調(diào)整民族關(guān)系是分不開的。諸葛亮平定叛亂后。整頓軍備,練兵習(xí)武,等待機會大舉北伐。北伐曹魏,統(tǒng)一中國,是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既定目標。荊州喪失后,兩路出兵北伐的條件已不具備,但諸葛亮并沒放棄北伐的計劃。這時北伐,雖然不可能統(tǒng)一曹魏,卻能夠起到以攻為守的作用。建興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叡即位。消息傳來,諸葛亮認為這是進攻曹魏的一個好時機。于是建興五年(227年)春,領(lǐng)兵二十萬進駐漢中,準備攻魏(參見諸葛亮攻魏之戰(zhàn))。隨行的有老將趙云、魏延、吳懿等,還有年輕的參軍馬謖。臨行前,諸葛亮雖然對政府人員作了細致的調(diào)整安排,但他對成都的政治還是不放心,尤其是對庸碌無能的后主劉禪不放心,因此給劉禪上了一個奏章,這就流傳千古的名篇——《出師表》“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德)[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yōu)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閑,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一些文集將此篇《出師表》命名為《前出師表》,另收錄一篇《后出師表》。其實,《后出師表》乃后世無名氏偽托諸葛亮所作,并非諸葛亮所作!冻鰩煴怼烦岁愂霰狈ツ康,表明統(tǒng)一中原的壯志外,主要是勸說劉禪認清蜀漢在三國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勵精圖治,從執(zhí)法、用人、納諫等方面交待劉禪應(yīng)當做什么,不應(yīng)當作什么。實際上,它比較集中地反映了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張。諸葛亮希望這些思想和主張,能夠在他北伐時得到貫徹執(zhí)行。于是諸葛亮率領(lǐng)軍隊離開漢中北進,駐軍于沔陽。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參見諸葛亮攻魏之戰(zhàn))。派鎮(zhèn)東將軍趙云、揚武將軍鄧芝占據(jù)箕谷(今陜西寶雞南),佯從斜谷道(今陜西眉縣西南)攻郿(今陜西眉縣北),以牽制魏軍主力。魏明帝曹叡派曹真率關(guān)右諸軍,在郿重兵設(shè)防。而諸葛亮親自率領(lǐng)諸軍攻打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蜀軍隊伍整齊,賞罰嚴格,號令分明。南安(今甘肅隴西)、天水(今甘肅甘谷)、安宕(今甘肅鎮(zhèn)原)三郡相繼降蜀,天水將領(lǐng)姜維也向諸葛亮投降。諸葛亮的進攻,使魏國朝野震恐。于是魏明帝曹叡集步騎5萬,親自坐鎮(zhèn)長安督師,并派左將軍張郃領(lǐng)兵迎戰(zhàn)蜀軍。諸葛亮聞張郃率大軍西來,即派馬謖為先鋒,扼守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隴城鎮(zhèn),一說今天水東南)。馬謖自幼熟讀兵法,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國志·蜀書·馬謖傳》)?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jīng)常同他談?wù)摫,有時通宵達旦。馬謖到街亭后,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諸葛亮對整個戰(zhàn)役的作戰(zhàn)部署,又不聽裨將軍王平的勸阻,擅自放棄街亭,依山立寨,以為據(jù)高臨下?lián)粑很妱萑缙浦。張郃乘機猛攻蜀寨,斷絕其水源。蜀軍因為缺水,軍心離散,被魏軍殺得大敗。馬稷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cè)翼受威脅,整個作戰(zhàn)計劃遭到破壞。蜀軍自街亭潰敗,唯王平約束部眾相互掩護撤退,使魏軍不敢追擊。與此同時,趙云、鄧芝也出師不利。諸葛亮見整個戰(zhàn)略部署被打亂,不宜再戰(zhàn),只好放棄到手的隴西三郡,強行遷徙西縣一千余家,撤軍回到漢中。諸葛亮回到漢中,揮淚斬馬謖,殺將軍李勝,罷免將軍黃襲,提升王平為討寇將軍,封亭侯。諸葛亮認為自己錯用馬謖也有責任,于是給后主上書說:“臣以弱才,叨竊非據(jù),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xùn)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于是后主把諸葛亮貶為右將軍、仍行丞相職權(quán),原來的所有兼職一律不變。諸葛亮并不甘心這次北伐的失敗,而是抓緊勵兵講武,準備新的北伐。同年十二月,諸葛亮乘吳、魏在石亭交戰(zhàn),魏軍主力東進,關(guān)中兵力薄弱之機,第二次出兵北伐,出散關(guān)(今陜西寶雞西南)圍陳倉(今陜西寶雞東)。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魏守將郝昭也已有準備,蜀軍攻城不克,諸葛亮遣郝昭同鄉(xiāng)蘄祥勸降,遭拒絕。諸葛亮以蜀軍數(shù)萬而陳倉守軍僅1000余人,且判斷東線魏軍來援需時,遂實施強攻,以云梯、沖車攻城。魏軍用火箭射云梯,用繩連石磨砸擊沖車,梯、車俱被焚毀擊壞。蜀軍又構(gòu)百尺高的井欄(木樓)向城中射箭,掩護士兵以土填壕,準備直接攀城,魏軍于城內(nèi)再筑重墻。蜀軍又挖地道攻城,魏軍以地道反地道,在城內(nèi)橫挖地道,實施堵?lián)。雙方晝夜攻守相拒20余日。魏大將軍曹真遣部將費耀救援陳倉。魏明帝也遣左將軍張郃前往阻擊蜀軍。張郃日夜兼程,未到陳倉時,諸葛亮已因糧盡撤退。魏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諸葛亮回軍與之交戰(zhàn),大敗魏軍,斬王雙。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為鞏固漢中,開拓疆域,充實軍資來源,遣陳式進攻祁山以南前已歸蜀、街亭戰(zhàn)后又被魏軍收復(fù)的武都(今甘肅成縣西)、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救援,諸葛亮自率主力至建威(今甘肅成縣西)阻擊,郭淮被迫退走。蜀軍攻占武都、陰平二郡。諸葛亮留兵據(jù)守,自己返回漢中。后主于是給諸葛亮下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fù)二郡,威鎮(zhèn)兇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fù)君丞相,君其勿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建興八年(230年),魏明帝見武都、陰平二郡為蜀軍所占,決定興師伐蜀。八月,命大司馬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谷,左將軍張郃出斜谷,大將軍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今陜西安康西北),將兵分三路會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至城固(今陜西城固)赤坂(今陜西洋縣東),令驃騎將軍李嚴率軍2萬增援漢中,鎮(zhèn)北將軍魏延及關(guān)中都督吳懿率輕騎兵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西入羌中(今甘肅臨夏及青海循化、貴德一帶),連結(jié)諸戎,擾魏后方,牽制魏軍。蜀軍在陽溪(今甘肅渭源東北)擊敗魏后將軍費曜及雍州刺史郭淮部。魏軍進軍途中,天降大雨,持續(xù)30多天,各處山洪暴發(fā),道路阻絕,兵士死亡甚重,軍資大量損失,諸軍前進受阻。謀臣華歆、楊阜、王肅向魏明帝上書,建議知難而退,以圖再舉。九月,下詔令諸軍還師,伐蜀之役遂告中止。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經(jīng)過兩年準備,第四次北伐,包圍了祁山。諸葛亮為解決糧食運輸問題,用木牛作為運輸軍事物資的工具,準備與魏軍進行長期作戰(zhàn)。魏明帝命大將軍司馬懿進駐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今甘肅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諸葛亮亦分兵一部繼攻祁山,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郭淮及費曜等部襲擊蜀軍,被諸葛亮擊破,蜀軍乘勢搶先收割熟麥,獲得軍糧。司馬懿依險防守,蜀軍欲尋決戰(zhàn)不成而后撤。司馬懿率軍尾隨至鹵城(今甘肅天水南),又登山筑營,與蜀軍相持。五月,魏軍諸將請求出戰(zhàn),司馬懿乃命張郃包圍祁山之蜀軍何平部,攻而不克;自率軍攻諸葛亮,諸葛亮遣魏延、高翔、吳班等將迎擊,大破魏軍,獲甲首3000級、玄鎧5000領(lǐng),角弩3000張,司馬懿退保營壘。六月,連天陰雨,軍糧運輸困難,蜀都護李嚴為推脫責任,假傳詔令,諸葛亮撤軍。司馬懿遣張郃追擊,進至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蜀軍于高處設(shè)下埋伏,弓弩齊發(fā),射殺張郃,諸葛亮回師漢中。諸葛亮第四次攻魏因軍糧不繼撤軍后,在斜谷口設(shè)置糧站,積極進行戰(zhàn)備,經(jīng)三年整訓(xùn)。于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率軍10萬出斜谷,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同時遣使約吳協(xié)同攻魏。并以流馬裝運軍事物資。四月,諸葛亮至郿,進駐渭水之南。魏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筑壘阻擊。諸葛亮轉(zhuǎn)進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司馬懿遣雍州刺史郭淮搶占北原,蜀軍攻而不克,兩軍遂相對峙。諸葛亮經(jīng)常擔心軍糧供應(yīng)不上,使自己統(tǒng)一中國的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為解決此問題,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五月,吳軍10萬三路攻魏,以配合蜀軍作戰(zhàn)。魏明帝派秦郎率2萬人援司馬懿,自率主力反攻吳軍。七月,吳軍撤走。八月,司馬懿遵照魏明帝“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余日。其間,諸葛亮數(shù)番挑戰(zhàn),司馬懿堅壁不出,欲待蜀軍糧盡,相機反攻。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晉書·宣帝紀》)羞辱之,欲激司馬懿出戰(zhàn),司馬懿仍不出戰(zhàn)。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上表請戰(zhàn),魏明帝派衛(wèi)尉辛毗為軍師制止之。以后,諸葛亮一來挑戰(zhàn),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jié)立于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jié)而至,賊不復(fù)出矣!敝T葛亮說:“彼本無戰(zhàn)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zhàn)邪”(《晉書·宣帝紀》)!不久,諸葛亮遣使求戰(zhàn),司馬懿不談軍事,問使者:“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使者說:“三四升!比缓髮栒,使者說:“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苯(jīng)過一番不經(jīng)意的詢問,司馬懿對人說:“諸葛孔明其能久乎”(《晉書·宣帝紀》)!當月,諸葛亮諸葛亮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后主劉禪派尚書仆射李福省探望病情,并詢問了許多軍國大事。幾天后,李福去而又返,諸葛亮病情已經(jīng)惡化。諸葛亮對李福說:“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亦決耳。公所問者,公琰(蔣琬)其宜也!崩罡S謫枺骸扒皩嵤Р蛔烧,如公百年后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fù)請蔣琬之后,誰可任者?”諸葛亮說:“文偉(費祎)可以繼之”(《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二》)。李福再問后面的接替者,諸葛亮不再回答。李福走后幾天,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歷時七年的諸葛亮攻魏之戰(zhàn)至此結(jié)束。待到蜀軍退走,司馬懿察看蜀軍營地的各項工事,嘆道:“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死后,軍中大將姜維和楊儀依諸葛亮生前部署,秘不發(fā)喪,整軍從容撤退。司馬懿聞迅來追,姜維令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軍安全而撤,百姓作諺語道:“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宣帝傳》)。蜀軍從容進入斜谷后,才下令發(fā)喪。諸葛亮的北伐,是蜀漢封建地主階級統(tǒng)治集團為維護鼎立局面、擴大統(tǒng)治勢力而進行的兼并戰(zhàn)爭。嚴格說來,蜀、魏雙方都不存在諸葛亮所說的“有道”與“無道”的區(qū)別,但從當時蜀漢偏居益州一隅的情勢看,諸葛亮的北伐卻又是必要的。諸葛亮以益州與土地四倍于己、人口五倍于己的曹魏抗衡,又遇到司馬懿這樣的名將,其北伐無功,也屬情理之中。但我們不能單純以成敗論英雄,不能因為諸葛亮的北伐沒有達到預(yù)定目的,就抹煞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他為蜀漢統(tǒng)一事業(yè)鞠躬盡瘁的精神。諸葛亮逝世的消息傳到成都,官民哀慟,奔走哭泣。蜀漢北伐大軍回到成都后,后主劉禪后主下詔祭奠他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zhèn)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jié)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甓徐`,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遺言死后要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今陜西勉縣南),依著山形建造墳?zāi),墓穴只要能容納棺材就行,穿著平時的衣服,不必在過中放置殉葬的器物。蜀國依照諸葛亮遺囑將他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以提醒后人不要忘了北伐曹魏,統(tǒng)一中國。當初,諸葛亮上書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死后,果如其所言。足見諸葛亮身居相位,卻能嚴格要求自己。景耀六年春,后主下詔為諸葛亮立廟于沔陽。是年秋,魏征西將軍鐘會征蜀(參見魏滅蜀之戰(zhàn)),至漢川,祭祀了諸葛亮,下令軍中不得在諸葛亮墓地周圍放牧樵采。諸葛亮儀表非常出眾,《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他“身長八尺”!度龂萘x》描述諸葛亮說:“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機,飄飄然當世之神仙也”。雖未必確實如此,卻也說明諸葛亮的外表肯定不錯。但相傳他的夫人黃氏卻相貌極丑,別號阿丑,但卻非常有才。據(jù)《襄陽記》記載,黃承彥沔南名士,對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敝T葛亮同意,于是娶之。時人以此為笑,說:“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敝T葛亮早年無子,其兄諸葛瑾將兒子諸葛喬過繼給他。諸葛喬后來雖然做了駙馬都尉,諸葛亮對他依然管教很嚴,外出打仗時,常讓他承擔艱苦的運輸任務(wù),可惜諸葛喬25歲時就死了。諸葛亮晚年又得一子諸葛瞻。諸葛亮死時,諸葛瞻才8歲。后來,魏滅蜀時,諸葛瞻駐守涪城(今四川綿陽),與鄧艾作戰(zhàn),以身殉職。其子諸葛尚,當時年僅10歲,聞父親陣亡,也沖入敵陣戰(zhàn)死。所以后人稱贊諸葛亮祖孫三代是“三世忠貞”!度龂尽ぶT葛亮傳》記載諸葛氏集目錄為:開府作牧第一、權(quán)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xùn)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quán)書第十四、與諸葛謹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原有文集廿五卷,多散佚,現(xiàn)有《諸葛亮集》。中華書局輯校的《諸葛亮集》中,匯有諸葛亮存世的一些軍事著述。軍事上的成就1.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制了一發(fā)十矢連弩和適應(yīng)山區(qū)運輸?shù)哪九A黢R等作戰(zhàn)工具。并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zhàn)斗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后世傳揚。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jié)制和訓(xùn)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3.作戰(zhàn)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zhàn)力求速決;重視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chǎn);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設(shè)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4.戰(zhàn)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lián)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不足之處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關(guān)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guān)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shè)想變空,并使蜀國在今后的戰(zhàn)爭中始終處于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jīng)常同他談?wù)摫ǎ袝r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cè)翼受威脅,整個作戰(zhàn)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2.對于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后,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fā)展。經(jīng)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jié)果諸葛亮死后,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3.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yōu)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yīng)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guān),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后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后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jié)更是廣布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常用成語

    中考 高考名著

    諸葛亮簡介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

    從《出師表》看諸葛亮的論辯藝術(shù)朱慶和

    讀諸葛亮的《出師表》

    易中天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之諸葛亮

    感受諸葛亮的“笑”──《草船借箭》教學(xué)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

    讀歇后語,看諸葛亮

    “借船”的諸葛亮聰明嗎?李玉平

    諸葛亮七觀用人策略

    千古誤傳——諸葛亮其實并沒有殺馬謖

    周瑜與諸葛亮對詩趣聞

    諸葛亮簡介

    “慷慨南陽起臥龍”──諸葛亮治蜀

    諸葛亮巧答老師

    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是“三顧茅廬”嗎?

    諸葛亮說過的名言

    諸葛亮名言大全

    志當存高遠。

    勤攻吾之缺。

    有文事必有武備。

    勸農(nóng)業(yè),無奪其時。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上枉下曲,上亂下逆。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治國之道,務(wù)在舉賢。

    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勢利之交,難以經(jīng)遠。

    防奸以政,去奢以儉。

    用兵之道,在于人和。

    國之大務(wù),莫先于戒備。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大事起于難,小事起于易。

    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

    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