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名言 愛國經(jīng)典語錄 共收錄關(guān)于愛國的名言153條
宋·陸游《病起抒懷》。位卑:指職位低下。本句大意是:地位低下仍不肯忘記憂心國事。這是陸游五十二歲時寫的詩句。當時作者在范成大幕府當參議官,是個地位不高的閑職所以自稱“位卑”。這首詩寫他久病初愈,“病骨支離”,剛能起床就憂念國事,深更半夜還在挑燈細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其憂念國事之心,由此可見!_是老詩人心靈的寫照,今天抒寫憂國情懷仍可沿用。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病起抒懷》唐·韓愈《上李尚書書》。赤心:赤膽忠心。事:侍奉。上:君王。這兩句大意是:忠心侍奉君王,憂慮國事就如憂慮家事一樣。君國一體這是封建時代正直的人共有的思想;一方面是對國家的安危盛衰憂懷如焚,一方面是對君王忠貞不二。他們生活在君即是國的家天下時代,我們不必過多地苛求他們,而要看到他們愛國如家的高尚情操。這兩句可用來表現(xiàn)封建時代忠君憂國之士的愛國精神,也可用“憂國如家”表現(xiàn)古今憂國憂民之人的胸懷。
唐代文學家 韓愈 《上李尚書書》唐·李白《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半夜無眠多次長嘆,常常為國家命運擔憂。
唐代詩人 李白 《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唐·杜甫《新婚別》。這兩句大意是:你不用為新婚離別而難過啊,要在戰(zhàn)爭中為國家多多出力。《新婚別》一詩通過新婦的自怨自勵,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真摯之情.此二句是新婦勸慰丈夫不要為新婚離別而難過,要想到這是為國從戎,為民平叛,希望你能努力殺敵,建立軍功。詩句脫離了個人感情的小圈子,將國家的太事放在家庭之上,充分表現(xiàn)了勞動婦女對國家的熱愛,對平息安史之亂的關(guān)心。
唐代詩人 杜甫 《新婚別》何香凝與其忍受屈辱地活著,不如為了報效祖國而英勇獻身。
何香凝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楊阜傳》裴松之注引皇甫謐《列女傳》。死國:為國捐軀。這幾句大意是:誰能不死?為國而死,是大忠大義。人誰也躲不過死,但死有不同。有為己死,有為友死.而唯以為國而死最為高尚.是大忠大義之死。這幾句表現(xiàn)丁對為國而死者的極高贊揚。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楊阜傳》唐·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河湟地:指黃河、湟水兩流域。《新唐書·吐蕃傳》:“漁水出蒙谷,抵龍泉與河合……故世舉謂西戎地曰河湟.”不擬:不打算。這兩句大意是,不收復被西戎盤踞的唐王朝的河湟地帶,就不打算回頭望一眼自已的故鄉(xiāng)。唐朝進步的邊塞戰(zhàn)爭以保衛(wèi)國家,反對侵擾為目的,反映這類生活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鮮明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民族進取精神。令狐楚這首詩:“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保褪刮覀兛吹揭环N為國家為民族不借犧牲個人一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忠貞精神,令人感奮不已。
唐代詩人 令狐楚 《年少行四首》宋·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一。桑干:即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在今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古人認為過了桑干河就到了塞北邊境。中流:指淮河中流。紹興和議規(guī)定宋、金以淮河中流分界,界河以北全部割讓給金。這兩句大意是:何必到桑干河才是遙遠的邊境呢?淮河中流以北就是天邊了!公元一一八九年冬,楊萬里奉南宋王朝之命,去迎接金廷派來的使者。舟入宋,金分界的淮河,他觸景傷懷,寫下了以《初入淮河》為題的四首絕句,詩句以地理上的近反襯意念上的遠;從地理上來看,桑干是遠的,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qū)卻只是一水之隔,近在眼前;可是一條淮河卻分隔著兩個朝廷,原來的內(nèi)河今已成了界河;原來的中原腹地,如今已成了異域,就像遠在天邊一樣。在~的慨嘆中,反映了作者對現(xiàn)狀的不滿,流露出一種沉痛的感情。今天面對那種人為的“國境線”,仍然可以抒發(fā)這種感慨。
南宋詩人 楊萬里 《初入淮河四絕句》宋·蘇軾《聞洮西捷報》。放臣:蘇軾時因“鳥臺詩案”被貶黃州,故以放臣自稱。天顏:指皇帝的面容。這兩句大意是:我被放逐外郡不能親見皇帝欣喜的面容,但驚喜地看到草木忽然春意盎然,似因聞捷報而都“回春容”。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九月,陸延路經(jīng)略安撫副使種諤在米脂寨擊破侵擾宋境的西夏軍八萬人,獲馬五千匹,十月又攻下米脂寨,進駐銀川。貶官黃州的蘇軾聽到從洮西傳來的捷報,喜不自禁,遂寫了這首詩。雖然作者身為放臣又時值冬天,但在欣喜的心情下,似乎大地回春,周圍的草木都充滿了盎然生機。草木無情,尚知為捷報傳來而“回春容”,何況有感情的人呢?作者用感情移入法.借草木之喜寫人之喜,把一片愛國忠君之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北宋文學家 蘇軾 《聞洮西捷報》宋·林逋《省心錄》憂慮國事的人,不會考慮他自身的安危,愛護民眾的人,不會欺瞞他的上級.
北宋隱逸詩人 林逋 《省心錄》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茍:如果。以:與。這兩句大意是: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以生命相許,豈能因禍而逃避,見福就趨附呢?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民族英雄。他在興修水利,禁止鴉片諸項事業(yè)上為國為民立下不朽功勞,也因此而屢遭貶謫。本詩就是他遭貶赴戊登程時留給家人的!憩F(xiàn)作者不計個人禍福,赤心愛國的高尚情操.讀后令人感奮。
晚清官員,民族英雄 林則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梁啟超《讀陸放翁詩》。集:指陸游的詩集《劍南詩稿》。十九:十分之九,指絕大部分。亙(gèn)古:從古到今。放翁:陸游之號。這兩句大意是:陸游的詩集中十分之九寫的都是從軍報國的歡樂,自古以來稱得上男子漢大丈夫的要數(shù)這位陸放翁。陸游生當宋金對峙時期,宋王朝的江山多半歸于金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陸游畢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立志投筆從戎,效命疆場,以殺敵報國為人生樂事,他詩集中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就抒寫了這種昂揚的斗志,所以梁啟超讀完他的詩集后贊揚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錆盡國魂空!,在對比中對陸游的愛國抱負和斗爭精神進行了高度的評價。
中國近代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 梁啟超 《讀陸放翁詩》南宋·陸游《書憤》我要是年輕的時候知道世事這么艱難,還不如趁著年輕去幫助國家收復失地,建功立業(yè) ,也飽含了作者的愛國之情。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書憤》見宋·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鱸(lú盧)魚:一種體側(cè)扁,嘴大,鱗細,肉味鮮美的魚。膾:把魚肉切細。“盡西風”二句:《晉書·張翰傳》:張翰,吳中人,在洛陽居官。“翰(字季鷹)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边@幾句大意是:請不要說家鄉(xiāng)的鱸魚膾多么味美,盡管現(xiàn)在西風已經(jīng)吹起,張翰可曾歸去?(言外之意是:我不愿學張翰那樣忘懷時事,心系桑梓,見西風起就棄官歸鄉(xiāng)。何況北國早已淪陷,我這個“江南游子”已經(jīng)無鄉(xiāng)可歸了。)在中國原始宗教中有一種固執(zhí)的“厚土”觀念,受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重土輕遷,故鄉(xiāng)之情特別濃厚。因此,在中國文學中,桑梓之念,莼鱸之思,故鄉(xiāng)明月,霜鬢鄉(xiāng)音已成為歷久不衰的主題,思鄉(xiāng)懷歸之情成為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思想感情。而辛棄疾在這首詞里,表示自己為了抗金復國,以國家時事為重,不以家鄉(xiāng)為念,不愿學習張翰那樣棄官歸鄉(xiāng),希望有所作為,一片赤誠愛國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借典故言志,不僅經(jīng)濟筆墨,豐富詞的形象性,而且能加強表達效果和感染力,這種藝術(shù)手法仍可借鑒。
南宋愛國詞人 辛棄疾 《水龍吟》見宋·陸游《示兒》。元:同“原”。九州同:指全國統(tǒng)一。這兩句大意是:死后原本知道萬事皆空,只傷心看不到全國統(tǒng)一。這是陸游的臨終絕筆。陸游享年八十五歲,畢生以抗金復國為素志,但卻始終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彌留之際,他明知死后萬事皆空,一切都不以為念,唯一的遺恨仍是“不見九州同”。詩句以質(zhì)樸的語言傾吐生死不渝的愛國熱忱,感人至深。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示兒》見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之二。遺民:此指被金人占領(lǐng)的中原地區(qū)的人民。胡塵:指被金人占領(lǐng)后煙塵彌漫的中原地帶。王師:指宋王朝的軍隊。這兩句大意是:遺民在異族統(tǒng)治下哭干了眼淚,引領(lǐng)南望宋王朝的軍隊又苦等了一年。這首詩寫于公元一一九二年,離北宋滅亡已經(jīng)有六十五個年頭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宋王朝茍且偷安,不圖光復,遺民們的愛國之心卻不能泯滅,他們在敵占區(qū)一年年,一代代地盼望著王師北伐,盼望著回到故國的懷抱,等待他們的卻是失望接著失望。他們的眼淚都哭干了,卻依然見不到“王師”的蹤影。宋王朝早已把他們遺忘,而他們卻還在年復一年地盼望著。透過這樣一幅令人心碎的典型景象,陸游謳歌了廣大遺民的愛國熱忱,譴責了南宋王朝的投降國策,也表現(xiàn)了自己深沉的感慨。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見宋·陸游《隴頭水》。太白:星名,即金星,也叫啟明星、長庚星。傳說太白星主殺伐,詩文中多用以比喻兵戎。南宋小朝廷主張對金“和親”,以屈辱求茍安,故以“太白收光芒”喻之。這兩句大意是:夜間觀察天象,太白星收起了光芒,國家不會有軍事行動,我想以死報國.已沒有了戰(zhàn)場。陸游畢生以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為素志,以委身鋒鏑、裹尸馬革為樂事,由于甫宋小朝廷以屈辱投降為國策,以至詩人壯志成空。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備,不圖光復,頗為確切。由此引出“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的慨嘆,也十分自然。確實,對一個滿懷壯志的愛國志士來說,沒有比“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更可悲的了。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隴頭水》見明·海瑞《樵溪行送鄭一鵬給內(nèi)》。經(jīng)國:治理國家。衽席:寢處之所,這里是安居樂業(yè)的意思。這兩句大意是:大丈夫志在把整個國家治理好,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夠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海瑞是明代剛正不阿的清官,~表現(xiàn)他一心為國,志在天下的愛國精神和遠大懷抱。寫愛國抱負時可以引用。
明朝清官 海瑞 《樵溪行送鄭一鵬給內(nèi)》宋·陸游《書憤》。《出師》一表:即《出師表》。諸葛亮出兵伐魏之前,曾寫該表給后主劉禪。名世:垂名于世?埃耗軌颉2伲号聻殚L,仲為次。這兩句大意是:《出師表》真是傳名于世,萬古流芳,千年百代有誰能夠與諸葛亮比肩呢?這是陸游晚年作品中的著名詩句。詩歌追述壯歲心情,自傷遲暮,感慨于世事維艱.小凡誤國,想到諸葛亮出師北伐時寫下的《出師表》,看到眼前恢復中原的時機一去不可復得,更對諸葛先生增加了敬意,同時也就更顯得慷慨悲涼。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書憤》宋·陸游《金錯刀行》。楚雖三戶能亡秦:戰(zhàn)國時楚亡于秦。想復仇的楚國遺民唱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民謠,這里為陸游借用。堂堂:盛大貌,這兩句大意是:楚國雖然只剩下三戶人家,還能報仇雪恨,滅掉秦國,哪有堂堂中國無人抗金之理!這兩句以對比、反問的筆法借古喻今,抒寫了抗金復國的壯志,表現(xiàn)了對民族力量的自信,基調(diào)是高亢的。但從作者所借用的民諺中,從“堂堂中國”“空無人”的對比中,依舊可以體味到這種高亢的基調(diào)中仍夾雜著悲愴的音弦,帶有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氣息。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金錯刀行》宋·胡寅《酒邊詞序》。這兩句大意是:(蘇軾的豪放詞風)一下洗去了當時士大夫們充滿香澤胭脂氣味和婉轉(zhuǎn)柔媚情態(tài)的詞風。這是作者為向子湮詞集《酒邊詞》所寫序文中的兩句話。蘇軾的詞突破了“詞為艷科”的樊籬,擴大了詞的領(lǐng)域,開豪放一派,使一部分詞人用詞來表達愛國感情,擺脫了“花間詞”的頹風,這在南渡前后漢民族瀕于危亡的時代,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胡寅對蘇軾的詞作了充分的肯定,~成了評價蘇詞的名句,千古傳頌。
北宋學者 胡寅 《酒邊詞序》唐·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隴山:或稱隴坂,在今陜西隴縣西北。宇文判官:作者的同僚,時為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屬下判官.王事:猶言國事。塞垣:此處泛指邊塞。這幾句大意是:你為國事奔走于萬里沙場,于自身一無所求。誠然也知道邊塞的酷寒,征戰(zhàn)的艱苦,但這一切難道是為了封侯覓爵,為自己的妻兒打算嗎?這是詩人贊頌同僚的話,同時也是詩人自期自許之語。英風豪氣、愛國激情、忘我精神洋溢于字里行間。這就是唐詩中所謂的“盛唐氣象”。
唐代詩人 岑參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戰(zhàn)國·尹文《尹文子·大道上》。理:道理。這幾句大意是: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對治國治世沒有好處.君子不講這種道理;雖然有一定的辦事才能,但對國事沒有好處,君子不做這樣的事情。這幾句用于戒示人們不要尚空談,發(fā)邪說.要談有益于世的理論;不要輕舉妄動.要做有益于實際的事情。
戰(zhàn)國時代哲學家 尹文 《尹文子·大道上》明·戚繼光《馬上作》。這兩句大意是:一年三百六十來天,我大多是拿著槍,在馬上度過的。戚繼光是抗倭名將,為了國家的安全,他東征西討,很少有休息的時間,此二句便生動地寫出了戚繼光的戎馬生涯!皺M戈”二字,寫出戚繼光身為統(tǒng)帥,時刻警惕敵人來犯的責任心!靶小弊贮c明作者轉(zhuǎn)戰(zhàn)南北的情景,也烘托出一個愛國將領(lǐng)為國事日夜操勞,終年辛苦的形象。
明代抗倭將領(lǐng),軍事家 戚繼光 《馬上作》推薦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jingdianyulu/13446599485152.html
推薦成語大全
名人名言分類:愛國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