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當前位置:新學網(wǎng) > 首頁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名人名言

    名言作者:孟子

    孟子檔案資料:孟軻,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名言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共收錄孟子的名言176條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離婁下》(1)土芥:泥土、草芥;國人:路人;(2)服:名詞動化。穿。(3)膏澤;膏:膏脂。澤:潤澤;反;通返;三有禮:臣去國之后,君待臣三項禮節(jié)。極:窮困之極;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馬,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仇人!

    《孟子·離婁下》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指浩蕩博大.耿直剛強的正氣。本句大意是: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可引用“善養(yǎng)路然之氣”形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剛強的意志,堅貞的氣節(jié)等。也可用于表現(xiàn)某些人能堅持正義.決不動搖,面臨嚴峻的考驗仍胸懷正氣,不可侵犯。

    《孟子·公孫丑上》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古代的人,獲得成就,則將恩惠恩澤給老百信,而沒有獲得成功的人,則在這個世上繼續(xù)修身養(yǎng)性。得志顯達時就要造福天下蒼生,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提升個人修行。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郁悶不得志。善其身,也可理解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情操、人文修養(yǎng)方面更高尚,人生的內(nèi)涵更為豐富。

    《孟子·盡心上》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憂愁患難足以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死亡。人生誰不厭憂患而喜安樂?但憂愁患難能磨練人的意志,使人清醒,使人振奮,因而得以在奮斗中求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喪失斗志,使人麻木怠情,因而無力抵御禍患,勢必導致死亡。這是古人從豐富的人生閱歷中總結(jié)出來富于辯證法的經(jīng)驗教訓,可用于告誡人們不可耽于安樂,而要具有憂患意識。

    《孟子·告子下》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上》。官;官能,功能。這幾句大意是:心的功能就是思索考慮,思考就可以獲得真知,不思考就什么收獲也沒有。孟子提出的“心之官則思”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它啟迪人們?nèi)ニ伎,承認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進步作用。此名句從一正一反兩面陳述,對比鮮明,醒人眼目。幾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作文章,中心突出,使人對其用意一目了然。

    《孟子·告子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下》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一個三里內(nèi)城墻、七里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無不勝的了。天時:用兵作戰(zhàn)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指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nèi)城叫“城”,外城叫“郭”。內(nèi)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池:即護城河。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確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委:棄。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畔:同“叛”。有:或,要么。

    《孟子·公孫丑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品德高尚的人,就是還保持著如小孩子那樣至真至純、一塵不染、善良淳樸、潔白無瑕的心靈的人。大人:品德高尚的人,偉人。赤子:初生的嬰兒。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純潔。赤子之心是指具有嬰兒一樣的純潔無瑕的心。

    《孟子·離婁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孫丑上》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奇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驚懼。側(cè)隱:哀痛,同情。內(nèi)交,內(nèi)交即結(jié)交,內(nèi)同 “納”。要(yao)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端:開端,起源,源頭。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

    《孟子·公孫丑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淫:惑亂。移:改變節(jié)操。這幾句大意是:處于富貴利誘面前不受迷惑,處干貧窮困苦之中不改志節(jié),處于武力威脅面前不能屈服。孟子是戰(zhàn)國時的儒學大師,這幾句實際上奠定了儒家的基本道德觀,講出了一個正人君子在富貴面前,在窮困面前,在威脅暴力面前應具有的態(tài)度和立場。幾千年來,無數(shù)志士仁人都是按照孟子的道德觀去要求自己,孟子這一思想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在建設(sh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也應吸取其精華.為今天的現(xiàn)實服務(wù),可用以勸勉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孟子·滕文公下》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枉:曲,不正。這兩句大意是:自己不正直的人,從來沒有能夠使別人正直的。孟子的弟子陳代想謁見諸侯,干一番事業(yè),特向孟子請教。孟子舉例子,打比喻,向陳代說明:諸侯若按召喚之禮來招致你,才可以與他合作。假若我們先屈辱自己的志向和主張,而去追隨諸侯,那就錯了,因為~。這兩句現(xiàn)在可以用來說明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性,己正者才能正人,自己不正則不能正人。

    《孟子·滕文公下》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敏:同!靶颉。這幾句大意是,父子之間有骨內(nèi)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男女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v的是封建社會的人際關(guān)系和行為準則.用以維系封建的社會秩序,現(xiàn)在人們談封建社會的人際關(guān)系時,還常常引這幾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話。

    《孟子·滕文公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上》。老吾老:尊敬我的長輩。及:推及到。幼吾幼:愛護我的子女。這幾句大意是:尊敬我的長輩;以這樣的心意推及到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子女,以這樣的心意推及到別人的子女。這是孟子從道德倫理角度闡發(fā)他的仁政愛民思想。尊敬自己的長輩,也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子女,也愛護別人的子女。對別人的長輩和子女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和子女一樣尊敬和愛護。這樣的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的君主自然會得到天下人的擁護。

    《孟子·粱惠王上》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萬章上》。文:文字。害:妨礙。辭:詞句。志。指作品的原意。意:指讀者自己的切身體會。逆:迎,這里是揣度、推測的意思。是:此,指“以意逆志”。得之:指真正懂得了閱讀作品的方法。這幾句大意是: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泥于個別詞句而誤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才是懂得了閱讀作品的正確方法。孟子的這段話,原是針對如何正確鬩讀和理解《詩經(jīng)》而發(fā)的。但可推而廣之,作為閱讀一切文學作品的正確原則。這幾句雖可用其原義,論述不必糾纏個別字句,而應從總體上把握和領(lǐng)會,才能完整、正確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但更多的時候,是摘引“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用于強調(diào)作家進行創(chuàng)作時,不應斤斤計較詞藻、語句而影響思想感情的表達。

    《孟子·萬章上》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見《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勞力者: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做腦力勞動的人統(tǒng)治人,做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tǒng)治。這里的“勞心者”,指的主要是統(tǒng)治階級,而“勞力者”指的是從事生產(chǎn)的人民。這兩句本義是說統(tǒng)治階級和勞動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勸導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職,而主要又是勸導統(tǒng)治階級負起“治人”的責任,其含有抬高統(tǒng)治階級,睥睨勞動人民的思想。孟子這些話是反駁墨子學派中的許行主張人人應當自耕而食,自織而衣,國君和人民應當“并耕”的空想主義而說的。從原始公社制發(fā)展到奴隸制社會,有了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分工,使少數(shù)人有時間從事科學、文化、治理等工作,這是奴隸社會的文化高出于原始公社制社會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孟子主張勞心和勞力的分工,應該說是進步的;而許行人為地否認這種分別,則是倒退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幾千年來剝削階級利用孟子這種社會觀點,把~作為人剝削人的理論根據(jù),說成勞動人民只能被人統(tǒng)治,使它長期起了反動的影響。

    《孟子·滕文公上》
    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見《孟子·公孫丑上》。本句大意是:別人告訴他有過失他就覺得高興。這本是孟子稱贊孔子弟子子路的話,原文是:“子路~,禹聞善言則拜!敝^才能改過,改過才能免禍,所以當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時,子路覺得高興。后人把這句話簡化為“聞過則喜”,經(jīng)常引用,可作為自我修養(yǎng)的要求,也可用以贊揚樂于聽取批評的人。

    《孟子·公孫丑上》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孟子名言

    見《孟子·公孫丑上》。善:正確的。拜:致札。這兩句大意是:子路聽到了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高興,禹聽到了善言,就向人致禮!珒删,后濃縮為“聞過剛喜,聞善則拜”的成語,表現(xiàn)一種良好的修養(yǎng)和品德。人們應該書之座右,身體力行,為政者更應如是。

    《孟子·公孫丑上》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見《孟子·離婁上》;肌n患。好(hao號):喜歡。本句大意是:人的憂患就在于喜歡事事做別人的老師。好為人師是一部分人的毛病。此條通過否定這種人的錯誤行為,闡述人應該謙虛謹慎的道理。一個人即使很有知識,也還是應該堅持謙虛的美德。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永不停步。當一個人自以為很有知識,事事指手畫腳、好為人師時,那就意味著他的悲劇的開始。這樣一來,不僅反映出他的淺薄與驕傲,而且會貽笑大方,導致他因脫離群眾而陷于孤立。因此.這毛病確為“人之患”,應該注意克服避免。

    《孟子·離婁上》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見《孟子·萬章上》。宿怨:把怨恨留在胸里。這幾句大意是:仁人對于弟弟有所忿怒。不藏于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內(nèi).只是親他愛他罷了。這是孟子回答萬章提問的話。萬章問孟子說:舜的弟弟象每天以謀殺舜為事.當舜立為天子時卻封象于有庳,這是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萬章時說了“~”一番話,意思是舜對待弟弟以德報怨,不記前仇.這對提倡兄弟友愛本有積極意義,但孟子接著又說:“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乎?”意思是說.如果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卻仍是一個老百姓,可以說是親愛嗎?可見分封制、家天下是封建杜會的特征,社會生活中的“裙帶風”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習,有其源遠流長的社會根源。

    《孟子·萬章上》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見《孟子·滕文公下》。無事:不工作。這兩句大意是:士大夫不做事情而白吃飯是不行的。儒家主張經(jīng)世濟時,有所作為,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為戒,這種古訓對當今反對懶散、怠惰仍有積極意義。

    《孟子·滕文公下》
    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見《孟子·離婁上》。獺(tǎ塔):水獺,一種生活在水邊的野獸,能游泳,捕魚為食,皮毛很珍貴。爵:同“雀”。鶴(zhān)氈):古書上說的一種似鷂鷹的猛禽。這幾句大意是: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水獺,替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鷂鷹。孟子認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實行仁政的君主得民心,百姓就會歸附;而實行暴政的君主失民心,就像驅(qū)魚驅(qū)雀的水獺和鷂鷹一樣,把老百姓都趕到實行仁政的君主那里去,F(xiàn)在人們常以~比喻由于自己的錯誤或暴行,替別人做了好事,把人才都趕跑到別人那里去了。

    《孟子·離婁上》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見《孟子·滕文公下》。志士:有遠大志向和崇高節(jié)操的人。不忘:不怕。溝壑(he賀):山溝。元:腦袋。這兩句大意是:志士不怕拋尸山野。勇士不怕丟失腦袋。這兩句是互文,文意互相補充,說明志士和勇士都不怕犧牲,甘愿“舍身而取義”?捎靡再濏瀽蹏臼康臓奚。

    《孟子·滕文公下》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見《孟子·盡心下》。指:旨,意義。本句大意是:所說的話雖然很淺近,但意旨深遠,這叫做“善言”。言談、著文,首先要語言通俗淺近,令人易懂。在此基礎(chǔ)上又能做到含意豐富深遠,就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后來人們多用“言近指遠”稱贊人們善于言談。

    《孟子·盡心下》
    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見《孟子·告子上》。鴻鵠:即天鵝。繳(zhuō灼):系著絲線的箭。這幾句大意是:一個人心里只想著有只天鵝快要飛來,想拿起弓箭擊射它,假使和這樣的人一道學習,他的成績一定不如人家。孟子在這里是舉例子說明學習專心致志,一心一意的重要性。他說比如下棋,這只是個小技術(shù)。奕秋是全國著名的下棋圣手。假若讓他教兩個學生.一個專心致志聽講,另個則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那樣后者的成績肯定不如前者!珟拙湟苑疵胬C說明學習專心的重要,千百年來成為勸學的名句。

    《孟子·告子上》
    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孟子名言

    見《孟子·告子上》。弈(yī亦):博弈,又稱六博,古時一種每方各有六子的棋類游戲。一說弈即圍棋。數(shù):《孟子注》說:“數(shù),技也。雖小技,不專心則不得也”。這幾句大意是:博弈雖然是一種簡單的游戲,如果不專心致志,也就學不到家。此條以下棋為例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弈秋是全國聞名的善弈者,他收了兩個徒弟,一個專心致志,不肯遺漏老師教誨的每一個字;另一個雖身在課堂,心里卻想著鴻鵠與射獵一類的事。學習的結(jié)果,兩人迥然不同。因此,孟軻總結(jié)說~。這種先對具體事例進行歸納,然后闡明道理的方法有很強的說服力,亦有較強的科學性。可化用以說明學習必須專心。

    《孟子·告子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見《孟子·公孫丑上》。贍:足。誠,真心實意。這幾句大意是:以武力征服人,人不是真正心服,而是力量不足,抵抗不;以恩德服人,人的心中高興,是真心實意的服從。人心不可欺。誰若以強力征服,那么雖然因一時力量不足,懾于淫威被迫身服,但不會心服。只有以德待人,尊重人,人才會身服心服。這幾句可用于說明統(tǒng)抬者不可以力服人,而要以德服人;也可用于說明人與人之間不可以力相欺,而要以誠相待。成語“心悅誠服”來源于此。

    《孟子·公孫丑上》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見《孟子·粱惠王下》。這兩句大意是:以百姓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的人,百姓也會以他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愛民利民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他認為:作為統(tǒng)治者,知道愛民,為百姓分憂解愁,當他有了困難時,百姓也會支持他,幫助他解決困難?捎糜谡f明統(tǒng)治者為百姓解憂對于鞏固自己統(tǒng)治的重要關(guān)系。

    《孟子·粱惠王下》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見《孟子·離婁上》。不虞:意料不到。求全:要求完美無缺。這兩句大意是:有意料不到的贊美,也有過于苛求的責備。此二句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毀譽的!安挥葜u”是指自已未曾意料到的贊美,是突如其來的稱譽,自然應非常高興。而“求全之毀”是指超過了心理承受能力的批評和指責,如言過其實,求全責備,自然令人非常不愉快。孟子在這兩種現(xiàn)象前以肯定的語氣詞“有”暗示人們一各種各樣的毀譽都有,應有各種心理準備?梢源硕湔f明應正確對待毀譽,“有不虞之譽”時,切勿過于興奮;遇“求全之毀”對,切勿太生氣。

    《孟子·離婁上》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眼中沒有父母、目無君上的人,猶如畜生豺狼。

    《孟子·滕文公下》
    王顧左右而言他。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下》。顧:回頭看。他:其它的事情,別的話題。本句大意是:齊宣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這一章全文寫:孟子對齊宣王說:“您的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正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么辦呢?”齊宣王說:“和他絕交!”孟子接著說:““如果當官的不能管好他的下級,該怎么辦呢?”齊宣王說:“撤他的職!”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君不能把國家治理好,那又該怎么辦呢?”~。意思是說齊宣王先前不知孟子問話的用意,一步步上了孟子的圈套。在孟子逐漸把問題引到他自身的時候,他羞赧、尷尬,無法正面回答,只好環(huán)顧左右,改變話題,以掩怖自己羞愧、困窘之態(tài),F(xiàn)在可引用“顧左右而言他”描寫有的人為了擺脫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只好避開原有話題,拉扯別的事情。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對別人的問題繞彎抹角,不作正面回答。

    《孟子·粱惠王下》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戰(zhàn)國·孟軻《孟子· 離婁上》不孝順父母的人就失去了起碼的做人資格。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所以仁愛之心必須從愛親人開始培養(yǎng),這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孟子·離婁上》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這是用來勸誡人要自覺遵守條例法度。離婁:相傳為黃帝時人,目力極強,能于百步之外望見秋毫之末。公輸子:即公輸班,魯國人,所以又叫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師曠:春秋時晉國的樂師,古代極有名的音樂家。六律:中國古代將音律分為陰呂、陽律兩部分,各有六種音,六律即陽律的六音,分別是太簇、姑洗、獲賓、夷則、無射、黃鐘。五音:中國古代音階名稱,即宮、商、角、微、羽,相當于簡譜中的1、2、3、5、6這五音。

    《孟子·離婁上》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倍醇葹樘熳右樱覇栴ぶ浅既绾?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痹唬骸按四峭跏拢要氋t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遺!毙潘寡砸,是周無遺民也。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萬章上》《詩經(jīng)》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已經(jīng)做了天子,請問'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孟子說:這首詩,不是這個意思。說的是【(作者抱怨)為‘王事’而不能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是說【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說《詩經(jīng)》的人,不能因為文字(對文字望文生義)影響了對詩的辭句的理解;不能因為辭句而影響了對詩的主題的理解。要通過自己對詩的領(lǐng)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這才能懂得詩的真正含義。如僅僅停留在辭句的表面意義,那么,《云漢》詩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遺”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沒有再活下來的了】——如果這是真的,那‘周’就沒有后代了。

    《孟子·萬章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這被視為孟子的四端說,是他性善論的依據(jù),也是其所有學說的基礎(chǔ)所在。他還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沒有了“惻隱之心”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就會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殘酷的。

    《孟子·公孫丑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下》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一個三里內(nèi)城墻、七里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無不勝的了。天時:用兵作戰(zhàn)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指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nèi)城叫“城”,外城叫“郭”。內(nèi)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池:即護城河。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確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委:棄。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畔:同“叛”。有:或,要么。

    《孟子·公孫丑下》
    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贝酥^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仁就獲得尊榮,不仁就招來恥辱。如今有人厭惡恥辱卻又安于不仁,這就像厭惡潮濕卻又安于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樣。如果真的厭惡恥辱,就不如崇尚道德、尊重士人,讓賢人在位做官,讓能人在職辦事。國家太平無事,趁這時候修明政教刑法,(這樣,)即使大國也必然會怕它了!对娊(jīng)》上說:‘趕上天氣沒陰雨,取來桑皮拌上泥,窗洞門戶細修葺。從今下邊的人,有誰再敢把我欺?’孔子說:‘做這篇詩的人,真懂得道!能治理好他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如果國家太平無事,趁這時候?qū)g作樂,怠惰傲慢,這是自找災禍啊。禍與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对娊(jīng)》上說:‘永遠配合天命,自己求來眾多的幸福。’《太甲》說:‘上天降下災禍,還有辦法可躲;自己造下罪孽,那就別想再活。’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孟子·公孫丑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上》誠信是自然的規(guī)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規(guī)律。極端真誠而不能使別人感動,這是未曾有過的事;不真誠,是不能感動別人的。

    《孟子·離婁上》
    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值得喜愛的叫‘善’,自己確實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實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實又有光輝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萬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孟子認為美的人必須具有仁義道德的內(nèi)在品質(zhì),并表現(xiàn)充盈于外在形式。所謂“充實”,指的是個體通過自覺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擴而充之”,使之貫注滿盈于人體之中。“充實”之所以能成為美,在于它能使人的外在形體“生色”,給人以美感。在這里孟子把人格的美看作是個體人格中實現(xiàn)了的善,即人格的美包含著善,又超過了善,從而深刻地發(fā)展了孔子的關(guān)于美與善的內(nèi)在一致性的思想。

    《孟子·盡心》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古代的人,獲得成就,則將恩惠恩澤給老百信,而沒有獲得成功的人,則在這個世上繼續(xù)修身養(yǎng)性。得志顯達時就要造福天下蒼生,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提升個人修行。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郁悶不得志。善其身,也可理解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情操、人文修養(yǎng)方面更高尚,人生的內(nèi)涵更為豐富。

    《孟子·盡心上》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萬章》人在年少的時候,大都戀慕著父母的,逐漸成長知道追求美色后,則轉(zhuǎn)而戀慕他們的伴侶,成家有妻有子了就專注的照護著妻子兒女,為官當差時則把心神放在服侍長官上面。唯有真正孝順的大孝者,是終其一生都不改衷腸,對父母永遠存著照護與孺慕之情。到了五十歲還愛慕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見到了。

    《孟子·萬章》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志,是氣的統(tǒng)帥;氣充塞在人體全身。志朝向哪里,氣就跟隨到哪里。所以說:“要做到不動心,一定要堅守這個志,同時不要擾亂了氣!”

    《孟子·公孫丑》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下》舜在田野中興起,傅說從筑墻的苦役中提拔出來,膠鬲從魚鹽販子中提拔出來,管夷吾從獄官手中提拔出來,孫叔敖從海邊的隱居生活中提拔出來,百里奚從買賣場所提拔出來。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擔子加給這個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勞累,使他的肌體受饑餓,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擾、被打亂,以此來使他心理受振動、性格變堅韌,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個人常有過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慮被阻塞,才能發(fā)憤有為;表露在臉色上,抒發(fā)在言語中,才能使人了解。國內(nèi)沒有執(zhí)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士人,國外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外患的威脅,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就能明白憂患中能獲得生存、安樂中會遭致滅亡的道理了。傅說(yuè):傳說是商代一位賢人,因罪服刑,在傅險筑墻;后被商王武丁訪求到而提拔為相。版筑:古代筑墻的方法,用兩版相夾,填入泥土,用杵搗實,拆版后即成土墻。膠鬲:傳說是商紂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誰提拔,已不見于記載。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齊國公子糾的家臣,糾與公子小白(即后來的齊桓公)爭奪君位,失敗后逃至魯國而遭殺;管仲也被魯人囚禁押回齊國。后由鮑叔牙推薦,被桓公提拔為相。孫叔敖:楚國隱士,后被楚莊王提拔為令尹。百里奚:見本書《萬章上》第九章注。拂:違背,不順。拂(bì):通“弼”,輔佐。

    《孟子·告子下》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萬章》天下的士人喜歡他,這是人人想得到的,卻不足消除他的憂愁;漂亮的女子,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財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地位尊貴,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貴到當了天子,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士人的喜歡、漂亮的女子、財富和尊貴,沒有一樣足以消除憂愁的,只有順了父母心意才能消除憂愁。妻帝之二女:傳說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

    《孟子·萬章》
    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家庭一定是自己先破壞,別人才跟著破壞你的家庭。孟子希望天下的家庭要同心同德,和睦相處,這樣才能保持家庭的穩(wěn)定、幸福,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孟子·離婁上》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不去打亂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并且不去打亂它季節(jié)生長的規(guī)律,那么數(shù)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謹庠序之教:恭恭敬敬地辦好學校和教育;申之以孝悌之義:教育子弟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愛國愛民、兄對弟友愛、弟對兄恭敬。

    《孟子·梁惠王上》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下》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于《武成》這一篇書,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么會使鮮血流得來可以漂起木棒呢?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不能完全相信它,應當辨證地去看問題。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盡,完全。信,迷信。書,《尚書》《武成》:《尚書》的篇名,F(xiàn)存《武成》篇是偽古文。策:竹簡。古代用竹簡書寫,一策相當于我們今天說一頁。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孟子·盡心下》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下》君子有終身的憂慮,沒有一時的擔心。智慧的人,只有對前途的憂慮,沒有對一時一事得失的憂患。目光短淺、斤斤計較眼前利益的人是難以有成就的。

    《孟子·離婁下》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萬章》他以正當?shù)睦碛伤投Y,按禮節(jié)規(guī)定送禮,這樣,便是孔子也會接受的。

    《孟子·萬章》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禮保存在心里。仁人愛人,有禮的人尊敬人。愛人的人,別人就一直愛他;尊敬人的人,別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設(shè)有個人,他以粗暴蠻橫的態(tài)度對待我,那么君子必定會反省自己:我(對他)一定還有不仁的地方,無禮的地方,要不這種態(tài)度怎么會沖著我來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禮了,那人的粗暴蠻橫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何遥ù┮欢ㄟ沒有盡心竭力。經(jīng)過反省,做到了盡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蠻橫還是這樣,君子就說:‘這不過是個狂人罷了。像他這樣,同禽獸有什么區(qū)別呢?對于禽獸又有什么可計較的呢?’因此君子有終身的憂慮,沒有一時的擔心。至于終身憂慮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給天下的人樹立了榜樣,影響可以流傳到后世,我卻仍然不免是個平庸的人,這是值得憂慮的。憂慮了怎么辦?像舜那樣去做罷了。至于說到君子(一時)所擔心的,那是沒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時的擔心,君子也不認為值得擔心了。

    《孟子·離婁下》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故:事故,指災患病喪。怍(ZUo):慚愧。

    《孟子·盡心上》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下》君子的操行、修養(yǎng)自己開始,從而平治天下。孟子很看輕那些“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放棄自己的田地卻去耕耘別人的田地,要求別人的很多,要求自己的很少)的人。孟子認為作為君子,應以“修身為本”,大家都從自己“修其身”做起。這樣就可以達到天下平。在“修其身而天下平”這個意義上,孟子奉勸大家從“我”做起,在今天仍很有啟迪意義。

    《孟子·盡心下》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人不能沒有羞恥心。把沒有羞恥心當作羞恥,那就不會有恥辱了。

    《孟子·盡心上》
    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的話,那就和動物沒什么兩樣了。

    《孟子》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下》人只有對某些事舍棄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為;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所不為。如果樣樣事情都想干,結(jié)果什么成就也沒有。

    《孟子·離婁下》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上》。暴(pù鋪):同“曝”,曬。寒:凍。這幾句大意是:讓太陽曬一天,又叫凍十天,沒有什么能生存下去。在原文中,孟子說:“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意思是再容易生長的東西,如果曬一天,凍十天,也長不起來。草木如此,五谷如此,萬物莫不如此。推而廣之,以這種自然現(xiàn)象比喻人事,人的學業(yè)、事業(yè),如果干一天,停十天,同樣不會有成就!耙槐┦爆F(xiàn)已成為習見成語,比喻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jīng)常間斷。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

    《孟子·告子上》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下》。大任:重要使命。是人:此人,這個人。心志:思想感情?辗Γ褐纲Y財缺乏。拂:違背。這幾句大意是: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在某個人身上時,必定先要使他心緒苦惱,筋骨勞累,腸胃饑餓,身受貧困,他的每個行動都要受到擾亂而不能如意。這幾句以形象化的手法指出凡要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人,必定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重重阻力和困難,身心各方面都要經(jīng)受艱苦的磨練。可供引用勉勵青少年在獻身重大事業(yè)時,要作好充分的精神準備,接受困難的考驗,不可僥幸一帆風順,一蹴而就。

    《孟子·告子下》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大乎:大于。與:偕同,跟別人一起。為善:行善,做好事。本句大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于跟別人一起做好事。要“與人為善”,不要“與人為惡”,已成為現(xiàn)在人們的習?谡Z和道德規(guī)范。但現(xiàn)在所說的“與人為善”通常指善意助人,“善”的含義也已和孟子所說的“善”有所不同。

    《孟子·公孫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腺文公上》。上:在上位的人。好(hào號):愛好。這兩句大意是:在上位的人有什么愛好,在下面的人一定愛好得更厲害啊。這兩句后被概括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用來說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強調(diào)上層人物對下面的人影響很大,不僅下級會跟著上級學,而且還會層層加碼,超過原來的程度,F(xiàn)在可用來說明領(lǐng)導者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下面造成影響,身居領(lǐng)導崗位的人要嚴于律己,言行都要審慎。

    《孟子·腺文公上》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下》。恒:經(jīng)常。敬:恭敬,敬重。這兩句大意是:愛別人的人別人經(jīng)常愛他,敬重別人的人別人經(jīng)常敬重他。孟子意在說明君子能居心于仁、禮,和一般人不同。仁人能愛別人,有禮節(jié)的人能敬重別人,所以就能得到別人經(jīng)常的愛和敬重。今天可賦予這幾句話以新義:關(guān)心愛護別人的人,別人就會經(jīng)常關(guān)心愛護他;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經(jīng)常尊重他。

    《孟子·離婁下》
    食色,性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食:食欲。色:性欲。本句大意是:食欲和性欲,這是人的本性。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需求,誰也不可避免,所以說是人的本性。雖然有時人為了更高的道德追求和事業(yè)追求,可以從意志上壓抑和控制食欲和性欲,但這并不說明人本身沒有這種需求。我們可以用這兩句闡述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還可以用來引申說明社會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遵循一定的原則,合理地滿足人的這種本性要求,還可以用來引申表明人的意志堅強,能夠為了更高的道德和理想,抑制和克服這種本性的需求。

    《孟子·告子上》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權(quán):稱一稱。度:量一量。這幾句大意是:用秤稱一稱,然后才知道物體的輕重;用尺量一量,然后才知道物體的長短。這幾句強調(diào)了實踐的重要性。不經(jīng)過實踐,單憑主觀猜測,連輕重長短這些細小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更何況其他重要的事物。這幾句說明對事物的認識需要通過實踐。

    《孟子·梁惠王上》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折枝:為長者折取樹枝作手杖。這幾句大意是:若是讓你折一條樹枝給老人作手杖,你告訴人說:“我辦不到”,這是你不愿意去干,而不是你的能力辦不到的事情!敲陷V勸說齊宣王行王道黜霸道時所打的比喻。折枝:是客觀上一件容易辦得到的事情,說“不能”則是因為主觀上不愿意去作。因此,后人常以“折枝”之類,比喻人們主觀上不愿去干某種事,而不是沒有能力去干某種事。

    《孟子·梁惠王上》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挾:持。超:越過。誠:實在。這幾句大意是:若是讓你挾持著泰山跨越北海,你告訴人說:“我辦不到”,這是實在不能辦到的事!敲陷V勸說齊宣王行王道黜霸道時所打的比喻。泰山、北海是客觀事物;人的能動性是主觀的東西,讓一個人挾持泰山超越北海,大大超過人的主觀能力所能辦到的范圍,因此實在實現(xiàn)不了,而不是主觀上不愿去做。后世常以“挾泰山以超北!敝,比喻不是主觀上不愿去做的事,而是客觀上無法辦到的事。

    《孟子·梁惠王上》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這兩句大意是:眼睛對于顏色,有共同的美的感受。春花秋月,人所共愛:江山勝景,人所共賞。這種共同的審美情趣,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經(jīng)察覺了。講美感時可以引用。

    《孟子·告子上》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藤文公下》。《春秋》:編年體史書,懦家經(jīng)典之一,相傳為孔子據(jù)魯史修訂而成,敘事簡賅,寓褒貶,別善惡。這兩句大意是:自孔子著成《春秋》,那些亂臣賊子都害怕了!洞呵铩窋⑹,于行文中分別善惡,暗寓褒貶,善者褒之,惡者貶之,人們從中可以吸收經(jīng)驗教訓,而那些亂國奸臣,禍民賊子則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心懷畏懼,這兩句贊美了孔子的史筆,可用以褒獎?wù)钡氖饭偌捌錃v史著作。

    《孟子·藤文公下》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萬章下》,頌:同“誦”,吟詠。其人:他們(指作者)的人品。是以:因此。世:時代。這幾句大意是:吟詠他們作的詩,讀他們著的書,不知道他們的為人行嗎?因此要研究他們所處的時代啊!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必須了解作者的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為人,又必須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因此我們鑒賞和分析文學作品時,總要先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這種方法,就叫“知人論世”,現(xiàn)在“知人論世”已成為人們習用的成語。

    《孟子·萬章下》
    居移氣,養(yǎng)移體。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這兩句天意是:所處的環(huán)境可以改變?nèi)说臍舛,所受的奉養(yǎng)可“改變?nèi)说捏w質(zhì)。作者認為:安居可以改變?nèi)藠^斗不息的氣質(zhì),使人變得懶惰,安于現(xiàn)狀,不求上進。養(yǎng)尊處優(yōu)更會使人變得嬌貴,經(jīng)不起風攻雨淋。因而人應不斷地奮斗,有所追求,這樣才能精力旺盛,自強不息。這兩句說明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有時也會給人帶來一定的不利因素,人們應當善于利用優(yōu)越條件,而克服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孟子·盡心上》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下》。昭昭:明白、明顯的樣子;杌瑁耗:磺宓臉幼。這幾句大意是:有才德有知識的人,總是自己首先把問題搞得明明白白,再用清清楚楚的語言使別人明白;現(xiàn)在卻有人想用自己模模糊糊時概念,去使別人清清楚楚。孟子在這里闡述了一條教育原則——必須自己昭昭才能使人昭昭。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具有豐富廣博的知識,而且還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假如教育者自己對問題一知半解,卻不懂裝懂,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雖然煞有介事,必然誤人子弟。此名句從正反兩面立論,述理深刻,給人以警示。即使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應書之座右,銘記于心,真正按“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原則從事教學,切不可“以其昏昏,使^昭昭”。

    《孟子·盡心下》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上》規(guī),蘸圈舯工具。矩:畫方形的工具。這兩句大意是:不用規(guī)和矩.就不能畫出標準的宵形和圓形。孟軻在‘離婁卜章中舉出兩個能工巧匠的例子來避啊為政的道理,“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離婁相傳是黃帝時代的人,黃帝丟7玄珠.知道離婁能干百步之外明裳秋毫,于是請他尋找玄珠.然而像他這樣以疆明著稱的人.也要借助規(guī)矩才能找到索求的東西。公輸子就是魯班,中國術(shù)工的祖師。像他那佯掛藝超群的^.沒有規(guī)和矩也做不出藝術(shù)精品。推而一之.為師也是一樣.贅有一定的規(guī)范。就租難培養(yǎng)蹦真正的凡才。社會的“規(guī)矩”,必需從教育中柬,在教育中普噩。因此.饔戚社會之“方躕”,必須重視教育。澄有這個“規(guī)矩”.社會不可能健全地發(fā)屜。

    《孟子·離婁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英才:優(yōu)秀人才。本句大意是得到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并把他們培養(yǎng)教育成真正的棟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孟子在《盡心》一章中認為,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隙為一樂,天倫之樂;不愧于天,不作于人為二樂,坦誠之樂;一為第三樂,是人本身價值自我實現(xiàn),為社會培養(yǎng)有用人才的一種精神的滿足。此觀點反映出孟子重視教育,重視人生價值的思想,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之一。

    《孟子·盡心上》
    不違農(nóng),谷不可勝食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違:違背,此指延誤、錯過。農(nóng)時:適合于從事各種農(nóng)活的時令、季節(jié)。不可勝食:吃不完。這兩句大意是:不錯過適宜于從事耕種、收獲等農(nóng)活的時機,糧食就會多得吃不完。在原文中,這兩句是孟子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在農(nóng)忙時征兵征工去從事徭役苦差,妨礙正常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時說的話,F(xiàn)在可供論述農(nóng)民只要不錯過各種有利的時機,努力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就能獲得好收成;也可以引申其義,用于說明只有抓住最有利的時機.才能把事情辦好。

    《孟子·梁惠王上》
    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騰文公上》。屨(ju據(jù)):鞋。巨屨,指做工精致、質(zhì)量好的鞋子;小屨,指做工粗糙、質(zhì)量低劣的鞋子。賈:通“價”。這兩句大意是:好鞋、壞鞋賣一樣的價錢,人家難道肯干嗎?這兩句以出售鞋子為比喻,說明了在商品經(jīng)營中以質(zhì)論價的原別,可供論述商品生產(chǎn)、銷售中質(zhì)量的重要性時引用,也可引用說明事物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不能等量齊觀。

    《孟子·騰文公上》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上》。庖(pá0抱):廚唐。廄(jiù舊)馬欄。莩(piǎo瞟):通“殍”,餓死的人。率:率領(lǐng)。這幾句太意是:廚房中有肥肉,馬欄中有肥馬,而百姓面露饑餓之色,野外有餓死的人尸,這是君王率領(lǐng)著禽獸吃人啊!怎r明的對比,生動的比擬,揭露統(tǒng)治者“率獸而食人”的本質(zhì),表現(xiàn)出孟子主張仁政愛民,反對虐政害民的政治思想,作為傳世名言,常為人習誦。

    《孟子·粱惠王上》
    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誅:殺。一夫:獨夫民賊。紂:商代最后一個君王,因荒淫殘暴而國亡身死。弒(shI示):封建時代張臣下殺君為“弒”。這兩句大意是:只聽說殺了一個獨夫民賊紂,沒有聽說是弒君。孟子以“誅”與“弒”,“一夫”與“君”相分別,表示殘暴荒淫、亂國禍民之君該殺,不能稱為犯上作亂。可用于表示殘暴的統(tǒng)治者該殺,死不足惜。

    《孟子·梁惠王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下》。道:真理,正義及正確的治國之道。這兩句大意是:掌握著真理和正義的人,幫助的人就多;拋棄了真理和正義的人,幫助的人就少。原文中,孟子的這兩句話是針對當時各國國君而言的。后世引用,多“得道者”、“失道者”泛指正義的和不義的人或勢力。本名句多用于說明正義的事業(yè)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倒行逆施,就會眾叛親離,導致失敗。它適用于政治斗爭、軍事斗爭;既適用于國內(nèi),也適用于國際,引用率頗高。

    《孟子·公孫丑下》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下》。這幾句大意是: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準呢?孟子一貫積極用世,同時又很自信。這幾句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愿意,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輔佐圣主賢君平治天下的雄心壯志。后世多引用這幾句形容某些人躊躇滿志,自以為有安世經(jīng)邦之才;有時也用于諷刺那些目空一切、大言不慚的人。

    《孟子·公孫丑下》
    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圣人。這是曹交問孟子的話:“~,有諸?”孟子給予肯定的答復:“然!北娝苤,堯舜一向是儒家尊崇的圣人。《論語·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等句,而孟子卻肯定“~”.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孟子的唯物史觀和辯證的方法論.孟子認為: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悌而已,人只要努力.說堯舜的話.作堯舜的所作所為,皆可以成為堯舜。可以此二句說明只要有堅定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干什幺事都可以成功。

    《孟子·告子下》
    國人皆曰可殺。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下》。本句大意是:全國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該殺。這句多用于斥責,詛咒那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危害,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叛徒、內(nèi)奸以及那些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和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重大犯罪分子。

    《孟子·粱惠王下》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迷兩句大意是:拔一根汗毛對整個天下的人都有利,也不干。這里孟子運用丁夸張的手法抨擊揚朱的“為我”哲學,今天可引用以諷刺那些特別狹隘、自私、吝嗇的利己主義者。

    《孟子·盡心上》
    脅肩諂笑,病于夏畦。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引曾子語。脅屑:聳起肩膀,故作恭敬的樣子。諂(chan闡)笑:裝出討好的笑臉。病于:比……更疲憊。復:夏天.酷暑。畦(qi旗):在田間栽種。這兩句大意是:聳起肩膀,故作恭敬的樣子,滿臉堆笑,向人討好,聽這種人說話,比酷熱的夏天在田間勞作還要疲憊。是君子就應當堂堂正正,不亢不卑,那種脅肩諂笑,向人討好的舉止,都是小人之行。選兩句形象地描繪出討好者的樣子,畫出了這種人的媚骨,并以“病于夏畦”的對比,辛辣地對這種人進行了譏諷?捎糜谥S刺奴顏媚骨者的討好,也可學習這種議論中加以形象描繪和對比的手法以突出觀點。

    《孟子·滕文公下》
    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膝文公下》。瞰(kan):窺看。亡:無,此指人不在家,這兩句大意是,(孔子)窺探到陽貨不在家,才往他家答謝他。陽貨想要孔于來看他,又不肯失禮逕行召喚,當時有條禮節(jié),大夫?qū)κ坑兴p賜,倘若士當時不在家,不能親自拜謝,過后便得到大夫家里去答謝。于是“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于蒸豚”,即探聽到孔子外出時,給他選去一個蒸小豬,借此召孔子來答謝。孔子則以其人之道還冶其人之身,“孔于亦~”,既不失禮,又避免和陽貨見面。兩個人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虛假地做樣子,走過場。成語“瞰亡往拜”,就是形容本來不想見面,但又要走一下前去拜訪的過場,以敷衍對方。

    《孟子·膝文公下》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上》。惡(wu務(wù)):厭惡;迹旱準拢瑸碾y。辟(bi幣):通“避”,躲避。這幾句大意是:死是我所厭惡的.而還有比死更令我厭惡的東西,所以有些禍患我決不躲避。孟子認為比死還可惡的東西就是“不義”。他決不允許自己陷于不義的境地,為此他寧愿不避禍端。這幾句是從反面對“舍生而取義”作進一步闡發(fā)。孟子的生死觀值得效法。當然,“義”的內(nèi)涵應該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同。

    《孟子·告子上》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上》。茍得:苛且取得,指用不正當?shù)姆椒ㄈト〉。這幾句大意是: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要的還有比生命更貴重的東西.所以我決不茍且偷生。孟子在這里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前一條中的“義”。這幾句是對“舍生而取義的正面闡發(fā)。

    《孟子·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這幾句大意是:生命是我想要的,而義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可兼有,我就舍棄生命去取得義。孟子主張性善說,這是他許多政治主張的理論根據(jù)。而“義”正是他性善說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所以他將義”看得比生命還要貴重,情愿舍棄生命而去換取“義”。從此.“舍生取義”成為千古流傳的古訓,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為正義事業(yè)而獻身。誠然.在不同的時代,“義”有不同的內(nèi)涵,但“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是應該肯定的。今天,我們?yōu)榱烁锩聵I(yè),更應該有這種高貴的氣節(jié)。這幾句話可作為座右銘。從寫作角度看,因“義”是抽象的概念.不易為人所把握,孟子用人人皆知的人生的竹值與“義”的價值作對比,就易于為人把握了。

    《孟子·告子上》
    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摩頂放(fang仿)踵:全身從頭頂?shù)侥_后跟都因勞累而磨傷。放,到。這兩句大意是:磨光頭頂,走破腳跟,只要對天下有利,也干。這句話在原文中是孟子評論墨子一貫主張“兼愛”,為了給天下人謀利益,不辭辛苦,四處奔走的。現(xiàn)在可引用“摩頂放踵利天下”形容有些人毫無私念,吃苦耐勞,全心全意為大眾服務(wù);也可只用“摩頂放踵”形容某些人為做某些事吃了許多苦,受了許多罪。

    《孟子·盡心上》
    天下殆哉,岌岌乎。

    戰(zhàn)國·孟軻《孟子·萬章上》。殆:危險。岌岌:形容危殆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天下岌岌乎危險得很呀!這是孟子的弟子咸丘蒙向孟子請教時轉(zhuǎn)述孔子的兩句話,“于斯時也,~!”~實際為“無下岌岌乎殆哉”的倒裝.“岌岌”作為狀語,表示危殆的程度,成語“岌岌可危”即從此化來。此名句原是形容天下形勢的,而“發(fā)岌可!钡某烧Z現(xiàn)在既可用來形容政治形勢十分危急,又可用來形容高大建筑物快要倒塌的樣子,也可用來形容人的極其危險的處境。

    《孟子·萬章上》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出:超出。類:同類。撥:超出。乎:于。萃(cuì粹):聚集。這兩句大意是:超出它的同類,高出于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睹献印返脑氖牵骸镑梓胫谧攉F,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婁也!!泵献拥脑馐钦f:孔子是出色的圣人,他對于黎民百姓,就象麒麟對于走獸,鳳凰對于飛鳥……一樣,遠遠地超出了他的同類。這兩句后被廣泛引用并被縮寫成“出類拔萃”的成語,用以形容德、才超群出眾的人才,也可形容突出地超過一般的事物。

    《孟子·公孫丑上》
    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告子下》。訑訑(yí移):本義是象聲詞,形容人們不耐煩或不屑于聽別人講話時發(fā)出的聲音,相當于今天的“啊、啊”或“嗯、嗯”。顏色:指面容,距:同“拒”,推拒。本句大意是:傲慢自大、不屑于聽聞的聲音和面容,會把別人拒之于千里之外。這句話可化用以表現(xiàn)某些人態(tài)度傲慢,不屑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在別人講話時雖“嗯嗯”、“啊啊”勉強應付,實際上很不耐煩的情況。

    《孟子·告子下》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覺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話是:“孔子登東山(指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而小魯,~,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爆F(xiàn)在常用這句話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遠;或說明見識多、閱歷廣的人眼界就高,對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子·盡心上》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上》。油然:指云濃厚地聚攏起來的樣子。沛(pèi配)然:充足淋漓的樣子。浡(bó勃)然:興起的樣子。這幾句大意是:天上出現(xiàn)濃厚的云層,嘩啦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猛然茂盛地生長起來了。孟子在這篇文章里以旱苗喻百姓,以云雨喻仁政,早苗逢甘雨,便生機勃勃地生長,誰也擋不。蝗收恍,民心所歸,國家也就興旺了。現(xiàn)在描寫云起、雨落、萬物勃發(fā)還!坝腿弧薄ⅰ芭嫒弧钡刃稳菰~,孟子的巧于設(shè)喻更值得學習。

    《孟子·粱惠王上》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下》。社稷(jì季):國家。君:冒君。這幾句大意是:人民最為寶貴,國家次于人民,而國君君的價值最輕。這是孟子著名的言論,知名度很高,講人民、國家和國君三者的價值和地位。人民最為重要,國家次之,君又次之。因為無民即無所謂國,無國也無所謂君。這幾句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論述民本思想及孟子思想時常被引用。

    《孟子·盡心下》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就下:向低處流。走壙(kuàng況):壙同“曠”,向曠野跑。這幾句大意是:百姓歸向仁德的君主,猶如水向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水向低處流,獸向曠野跑,皆其本性使然;而人民向往仁德明君,也是由其求生存的本性所決定。作為君主,行仁政,愛百姓,那么百姓都會歸服他,近處的安于國,遠方的前來歸服,若行暴政,民不得其安,則必然是為淵驅(qū)魚,使百姓逃亡。幾句通過形象的比喻說明政治道理,增強了說服力和感人力。

    《孟子·離婁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這兩句大意是:“百姓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的人,百姓也會以他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人以知心相通。作為統(tǒng)治者,為百姓的快樂而快樂,說明他的情感與百姓息息相通,那么百姓也會為他的快樂而快樂。

    《孟子·梁惠王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莫之:沒有人。御:抵御。這兩句大意是:保護人民而稱王的人,沒有誰能抵抗住他。人民是國家的根本,保民愛民,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就所向無敵,毆有誰能夠與他相抗衡。這兩句是體現(xiàn)孟子民本思想的名言,可用于說明執(zhí)政者保民愛民的重要性。

    《孟子·梁惠王上》
    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離婁上》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說話詆毀禮義,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認為不能守仁行義,這叫自己拋棄自己。

    《孟子·離婁上》
    志,氣之帥也。
    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名言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上》九軔:同“仞”,古以七或八尺為一仞,此極言深。想有一番作為,就跟挖井一樣,你挖到很深的地方就停住,沒有打出泉水,那永遠是廢井一個。這話就是想告訴后人,如果不堅持到底,哪怕只差一點點,還是沒用。

    《孟子·盡心上》
    永言孝思,思孝惟則。
    以五十步笑百步。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戰(zhàn)場上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其實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shù)量上有區(qū)別,但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孟子·梁惠王上》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慚愧)于地。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胸中正,則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吒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庚哉?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名言
    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孟軻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為人精明,只看到小節(jié),看不到大處。

    《孟子·梁惠王上》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一般人所謂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懶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錢財,偏愛妻室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恥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支:同肢;從:同縱;戮:羞辱之意;很:同狠。孟子所列的五不孝中,有兩件是從政為官者所不應該有的,一件是貪財,另一件是縱欲。不少貪官正因為貪財、縱欲,違法犯罪,不僅使自己身敗名裂,而且使父母因此蒙受恥辱。他們身陷囹圄之時,每思及父母養(yǎng)育的恩德,就會痛哭流涕,悔不當初。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名言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孟子經(jīng)典語錄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孫丑上》仁者(的行為)就如同射箭一樣。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后才發(fā)射;發(fā)射而沒有射中,不埋怨勝過自己的人,只要反過來找自己的問題就行了。

    《孟子·公孫丑上》
    仁者榮,不仁者辱。

    孟子的作品 經(jīng)典語錄 名人名言名句

    《孟子》

    推薦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作者:孟子經(jīng)典語錄

    推薦成語大全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mingrenmingyan/13446565612940.html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