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問題的成語 關于問題的成語 共收錄描寫問題的成語166條
成語標題 | 成語解釋 |
安內攘外 | 攘:排除。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 |
出處: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 |
百孔千瘡 | 比喻毛病很多,問題嚴重,已經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 |
出處:唐·韓愈《與孟尚書書》:“漢室以來,群儒區(qū)區(qū)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發(fā)引千鈞。” | |
抱枝拾葉 | 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 |
出處:魯迅《墳·文化偏至論》:“人既發(fā)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奚事抱枝拾葉,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 | |
杯水車薪 |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
出處:《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 |
避實擊虛 |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回避要害。 |
出處:《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 |
避實就虛 |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回避要害。 |
出處:《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 |
冰解的破 | 冰凍融解,箭靶射中。比喻問題解決,障礙消除。 |
出處:清·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乾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币烧`,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 |
兵戎相見 |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 |
出處: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二:“從至正十六年起,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shù)百戰(zhàn),互有勝負! | |
兵無常勢 | 常:不變;勢:形勢。用兵無一成不變的形勢。用以說明辦事要因時、因地制宜,具體問題要用具體辦法去解決。 |
出處:《孫子·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 |
兵無常形 | 用兵無一成不變的形勢。指辦事要因時、因地制宜,具體問題要用具體辦法去解決。 |
出處:《孫子·計》“兵者,詭道也”三國·魏·曹操注:“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 |
不痛不癢 | 既不是痛,也不是癢。原形容說不出的一種難受。現(xiàn)多比喻不觸及實質,不切中要害,不解決問題。 |
出處:明·吳炳《情郵記·反噬》:“這事不痛不癢,卻是一個大題目! | |
操之過蹙 | 猶言操之過急。指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于急躁。 |
出處:語出《公羊傳·莊公三十年》:“捍齊人伐山戎呴,此齊侯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子司馬子曰:‘蓋以操之為已蹙矣!’” | |
操之過急 | 操:做,從事。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于急躁。 |
出處:《漢書·五行志中之下》:“遂要崤阸,以敗秦師,匹馬觭輪無反者,操之急也! | |
長慮顧后 | 慮:思考;顧:回頭看。從長遠考慮問題。 |
出處:《荀子·榮辱》:“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后而恐無以繼之故也! | |
抽薪止沸 | 薪:柴草;沸:沸騰。抽掉鍋底下的柴火,使鍋里的水不再翻滾。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出處: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chuàng)P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 |
臭肉來蠅 | 腐臭的肉招來蒼蠅。比喻自己的思想作風有問題,就會招致壞人的引誘。 |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僧問慧然:‘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臭肉來蠅! | |
出謀獻策 | 出主意、想對策來幫助解決問題。 |
處之泰然 | 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沉著鎮(zhèn)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爰初發(fā)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 |
存而不論 | 存:保留。指把問題保留下來,暫不討論。 |
出處:《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 | |
大處著眼 | 從大的方面觀察、思考問題,抓住主要矛盾。 |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嘁嘁嚓嚓,招生是非,搬弄口舌,決不在大處著眼! | |
大是大非 | 指帶有原則性、根本性的是非問題。 |
出處:徐遲《歌德巴赫猜想》:“一頁一頁的歷史寫出來了,大是大非,終于有了無私的公論! | |
大題小作 | 將磊韙寫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問題當作小事情來處理。 |
出處:老舍《讀〈套不住的手〉》:“這篇作品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大題小作,篇幅不長,而意義很大! | |
大題小做 | 把大題目作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的問題當做小事情來處理。 |
出處:周作人《鬼的生長》:“但是千百年來已非一日,載籍浩如煙海,門外摸索,不得象尾,而且鬼界的問題似乎也多得很,盡夠研究院里先生們一生的檢討,我這里只提出一個題目,即上面所說的鬼之生長,姑且大題小做,略陳管見,仁候明教! | |
大做文章 | 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在某些問題上橫生枝節(jié),或借題發(fā)揮,擴大事態(tài)。 |
動中窾要 | 動:常常,動不動。中:切中,打中。窾:空處、中空。要:要害。要:引申為要害、關鍵。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問題的關鍵。 |
洞見癥結 | 洞見:清楚地看到;癥結:肚子里結塊的病,比喻問題的關鍵。比喻事情的糾葛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形容觀察銳利,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
出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 |
洞中肯綮 | 觀察敏銳,言論能掌握問題的關鍵處。 |
出處:《元史·韓性傳》:“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達,輒往咨訪,性從容開導,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 |
對證下藥 | 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同“對癥下藥”。 |
出處:《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 |
對癥下藥 | 針對病癥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
出處:《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fā)汗!螂y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 | |
發(fā)策決科 | 策:策問;科:等第。拆閱策問題目,以決定錄取。舊指應試取中。 |
出處:漢·揚雄《法言·學行》:“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蛉藛栃υ唬骸氁园l(fā)策決科! | |
釜底抽薪 | 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出處: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chuàng)P湯止沸,莫若去薪! | |
各個擊破 | 各個:逐個;擊:攻。軍事術語。指利用優(yōu)勢兵力將被分割開的敵軍一部分一部分消滅。有時也比喻將問題逐個解決。 |
出處: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集中紅軍相機應付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 | |
刮骨去毒 | 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徹底醫(yī)治。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出處:《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肩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 |
鬼迷心竅 | 鬼怪迷惑住心竅。指對問題認識不清。 |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回:“一時鬼迷心竅,后悔不及。” | |
何去何從 | 去:離開;從:跟隨。離開哪兒,走向哪兒。多指在重大問題上選擇什么方向。 |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卜居》:“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 |
橫生枝節(jié) | 枝節(jié):比喻細小或旁出的事情。比喻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意外地發(fā)生了一些麻煩事。 |
出處:宋·葉適《水心文集·答少詹書》:“少詹既未能從人而舍己,又疑人之不相與,而以為外己,所以枝節(jié)橫生,意見多疑。” | |
洪爐點雪 | 大火爐里放進一點雪,馬上就會融化。比喻對問題領會極快。 |
出處:宋·王質《雪山集·大慧禪師正法眼藏序》:“余夜宿金山之方丈,不得寤,信手而抽幾案文書,得此閱之,至洪爐點雪,恍然非平時之境! | |
鴻毳沉舟 | 毳:鳥獸的細毛。鴻雁細毛雖輕,堆積過多也能使船沉沒。比喻小問題不解決,積累多了就要出大問題。 |
出處:《新論·慎隙》:“鴻毳性輕,積之沉舟! | |
后顧之憂 | 顧:回頭看。來自后方的憂患。指在前進過程中,擔心后方發(fā)生問題。 |
出處:《魏書·李沖傳》:“朕以仁明忠雅,委以臺司之寄,使我出境無后顧之憂! | |
恢恢有余 | 恢恢:形容寬廣。薄薄的刀刃插入骨節(jié)間,仍覺寬廣,還有回旋余地。常形容本領大,技巧高,處理問題毫不費力。 |
出處:《莊子·養(yǎng)生主》:“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
擊中要害 | 要害:易于致命的部位,引伸為重要部門或問題的關鍵。正打中致命的部位。 |
出處:《后漢書·來歙傳》:“臣夜入定后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 |
見仁見智 |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出處:《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 |
見智見仁 |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出處:《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 |
降本流末 | 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 |
節(jié)外生枝 | 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置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
出處:宋·朱熹《答呂方子約(九月十三日)》:“隨語生解,節(jié)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 | |
解衣包火 |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 |
出處:《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 | |
解衣抱火 |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同“解衣包火”。 |
出處:《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鼻濉ぬ朴柗健独镎Z征實》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 |
解疑釋惑 | 解:解釋;釋:消除。解答疑難問題,消除困惑情緒。 |
出處:漢·孔融《薦禰衡表》:“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余! | |
疥癬之疾 | 疥、癬:輕度的皮膚病。比喻無關緊要,不礙大局的小毛病、小問題、小障礙。亦作“疥癩之疾”、“疥癩之患”、“疥癬之病”、“癬疥之疾”。 |
救焚投薪 | 焚:火災;薪:柴草。投進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錯誤的方法使問題更加嚴重。 |
出處:《鄧析子·無厚》:“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 |
救焚益薪 | 焚:火災;薪:柴草。添加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錯誤的方法使問題更加嚴重。 |
出處:清·劉坤一《復李少荃制軍》:“所派之營務處何道臺,則人更陰狡,以之自輔,是猶救焚而益薪! | |
救火投薪 | 為了撲滅火焰而將木柴扔進火中。比喻采取錯誤的辦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
出處:《鄧析子·無厚篇》:“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 |
救火揚沸 | 沸:開水。比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形容情況危急。 |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 | |
救燎助薪 | 比喻采取錯誤的辦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同“救火投薪”。 |
就虛避實 |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回避要害。 |
出處:《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 |
舉重若輕 | 舉起沉重的東西像是在擺弄輕的東西。比喻能力強,能夠輕松地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 |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二:“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
聚訟紛紜 | 聚訟:眾中爭辯;紛紜:多而雜亂。許多人在一起對某一問題議論紛紛,不能決定哪種意見是正確的。 |
出處:《后漢書·曹褒傳》:“諺曰:‘作舍道邊,三年不成!瘯Y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薄逗鬂h書·馮衍傳下》:“講圣哲之通論兮,心福憶而紛紜! | |
絕薪止火 | 絕:斷絕;薪:柴草。斷絕柴草,使火停止燃燒。比喻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 |
出處:《呂氏春秋·盡數(shù)》:“揚湯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則止矣! 漢·枚乘《上書諫吳書》:“一人飲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 |
刻舟求劍 |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壑梗瑥钠渌跽呷胨笾。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
苦心孤詣 | 指苦心鉆研,到了別人所達不到的地步。也指為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煞費苦心。 |
出處: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格調論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獨運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詣戛戛獨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規(guī)仿格調者言之! | |
苦心積慮 | 積慮:長期地或一再地思考。費盡心思長時間的思考問題。 |
快刀斬麻 | 比喻做事果斷,能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很快解決復雜的問題。同“快刀斬亂麻”。 |
離本徼末 | 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 |
出處:《漢書·嚴安傳》:“侈而無節(jié),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 | |
靈丹妙藥 | 靈:靈驗。非常靈驗、能起死回生的奇藥。比喻幻想中的某種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有效方法。 |
出處: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靈丹妙藥都不用,吃的是生姜辣蒜大憨蔥! | |
靈丹圣藥 | 靈:靈驗。非常靈驗、能起死回生的奇藥。比喻幻想中的某種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有效方法。 |
出處: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靈丹妙藥都不用,吃的是生姜辣蒜大憨蔥! | |
滿腹疑團 | 疑團:許多弄不清的問題。形容心里充滿了疑問。 |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七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地,歸至怡紅院中! | |
盲人說象 | 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
出處:元·黃溍《書袁通甫詩后》:“吾儕碌碌,從俗浮沉,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 | |
旁觀者清 | 當事人被碰到的問題搞糊涂了,旁邊觀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
出處:《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觀見審! | |
批郤導窾 | 批:擊;郤:空隙;窾:骨節(jié)空處。從骨頭接合處批開,無骨處則就勢分解。比喻善于從關鍵處入手,順利解決問題。 |
出處:《莊子·養(yǎng)生主》:“批大郤,導大窾! | |
批隙導窾 | 比喻善于從關鍵處入手,順利解決問題。同“批郤導窾”。 |
批砉導窾 | 猶言批郄導窾。比喻善于從關鍵處入手,順利解決問題。 |
偏聽偏言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指處理問題態(tài)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
剖決如流 | 剖決:分析、解決;如流:如同流水一般。形容分析、解決問題明快、敏捷。 |
出處:《隋書·裴政傳》:“簿案盈幾,剖決如流! | |
棄本求末 | 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同“棄本逐末”。 |
棄本逐末 | 棄:舍棄;逐:追求。古指丟棄農桑從事工商等其他事業(yè),F(xiàn)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 |
出處:《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 |
切瑳琢磨 | 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同“切磋琢磨”。 |
切磋琢磨 | 將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 |
出處:《詩經·衛(wèi)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
輕描淡寫 | 原指描繪時用淺淡的顏色輕輕地著筆,F(xiàn)多指說話寫文章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 |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十八回:“臬臺見他說得這等輕描淡寫,更是著急! | |
輕敲緩擊 | 比喻婉轉地表達意思和說明問題。 |
清源正本 | 指從根本上整頓清理,徹底解決問題。 |
如意算盤 | 比喻考慮問題時從主觀愿望出發(fā),只從好的方面著想打算。 |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四回:“好便宜!你倒會打如意算盤!十三個半月工錢,只付三個月!你同我了事,我卻不同你干休!” | |
入木三分 | 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fā)現(xiàn)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F(xiàn)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
出處: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 |
若明若暗 | 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對情況的了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 |
出處: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在這種態(tài)度下,就是對周圍環(huán)境不作系統(tǒng)的周密的研究,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對于中國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 |
若明若昧 | 比喻對情況的了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同“若明若暗”。 |
出處:清·俞正燮《癸巳類稿·以畜寡人義》:“此等若明若昧之論,作記者無由知之。” | |
閃爍其辭 | 閃爍:光一閃一閃,比喻說話吞吞吐吐。指說話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問題。 |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又詰婦縛傷,則云搔破,其詞閃爍,疑乙語未必誑也。” | |
舍本求末 | 舍:舍棄;求: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jié)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 |
出處:《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zhàn);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 |
舍本逐末 | 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jié)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 |
出處:《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 |
深厲淺揭 | 厲:連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淺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沒有用,只得連衣服下水。比喻處理問題要因地制宜。 |
出處:《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薄逗鬂h書·張衡傳》:“深厲淺揭,隨時為義,曾何貪于支離,而席其孤技邪?” | |
生死相依 | 在生死問題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運,共存亡。 |
識變從宜 | 指認識事物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問題。 |
識微知著 | 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fā)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 |
手到病除 | 剛動手治療,病就除去了。形容醫(yī)術高明。也比喻工作做得很好,解決問題迅速。 |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二折:“嬤嬤,你放心,小人三代行醫(yī),醫(yī)書脈訣,無不通曉,包的你手到病險除! | |
束手無策 | 策:辦法。遇到問題,就象手被捆住一樣,一點辦法也沒有。 |
出處:元·無名氏《宋季三朝政要》:“(秦)檜死而逆亮(金主完顏亮)南牧,孰不束手無策! | |
束手無措 | 措:措施,辦法。遇到問題,就象手被捆住一樣,一點辦法也沒有。 |
出處: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與其束手無措以委輸于虜,孰若變通盡利,以庶幾虜之可逐也! | |
束手無計 | 遇到問題,就象手被捆住一樣,一點辦法也沒有。同“束手無策”。 |
束手無術 | 指捆住雙手,無計可施。形容遇到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 |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喬道清束手無術,不能解救! | |
通達諳練 | 通達:明白;諳練:熟悉,熟練。深知人情事理,處理問題老練。 |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人既如此通達諳練,豈有連個禮的輕重過節(jié)兒,他也不明白的理?” | |
同浴譏裸 | 在一起洗澡卻譏笑別人赤身露體。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問題,卻以此而譏嘲別人。 |
萬應靈丹 | 能治各種病的靈藥。比喻一種能解決各種疑難問題的辦法。 |
萬應靈藥 | 能治各種病的靈藥。比喻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好辦法。 |
出處:魯迅《花邊文學·看書瑣記(二)》:“不過我們中國人是聰明的,有些人早已發(fā)明了一種萬應靈藥,就是‘今天天氣……哈哈哈!'” | |
亡羊補牢 |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 |
出處:《戰(zhàn)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 |
未了公案 | 公案:案件,問題。沒有解決的案件或事情。 |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僧問:‘如何是先師未了底公案?’師便打曰:‘視禰不了,殃及兒孫! | |
聞噎廢食 | 聽到有人吃飯噎了一下,自己就連飯也不吃了。比喻因為怕出問題,索性不干。 |
問道于盲 | 向瞎子問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請教,不解決問題。 |
出處:唐·韓愈《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于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于聾,求道于盲! | |
無濟于事 | 濟:補益,幫助。對事情沒有什么幫助或益處。比喻不解決問題。 |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二回:“如今遠水救不得近火,就是我們再幫點忙,至多再湊了幾百銀子,也無濟于事! | |
無能為力 |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決某個問題。 |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 | |
習焉不察 | 習:習慣;焉:語氣詞,有“于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
出處:《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 |
細微末節(jié) | 末節(jié):小事情,小節(jié)。無關緊要的小事情,小問題。 |
細枝末節(jié) | 末節(jié):小事情,小節(jié)。細小的樹枝,策末的環(huán)節(jié)。比喻事情或問題的細小而無關緊要的部分。 |
出處:《禮記·樂記》:“鋪筵席,陳遵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jié)也! | |
先見之明 | 明·指眼力。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指對事物發(fā)展的預見性。 |
出處:《后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 |
心開目明 | 猶心明眼亮。形容看問題敏銳,能辨別是非。 |
心明眼亮 | 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問題敏銳,能辨別是非。 |
出處:老舍《神拳》:“神團辦事,心明眼亮! | |
心中有數(shù) | 對情況和問題有基本的了解,處理事情有一定把握。 |
出處:馮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春玲要先同儒春談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數(shù),為她去和老東山交鋒做準備! | |
癬疥之疾 | 癬疥:兩種皮膚病。比喻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和小毛病。 |
出處:《呂氏春秋·直諫》:“夫齊之于吳也,疥癬之病也! | |
尋流逐末 | 猶舍本求末。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 |
言多傷行 | 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 |
出處:元·關漢卿《金錢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無記性,言多傷行! | |
言多傷幸 | 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同“言多傷行”。 |
出處: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問言多傷幸,絮得些家宅神長是不安寧。” | |
言多傷倖 | 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同“言多傷行”。 |
言語道斷 | 原為佛家語,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后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
出處:《纓珞經》:“言語道斷,心行所滅! | |
言語路絕 | 猶言言語道斷。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
推薦成語大全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chengyudaquan/134862233613943.html
推薦名人名言
成語分類:描寫問題的成語
返回: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