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忍耐的成語 關(guān)于忍耐的成語 共收錄描寫忍耐的成語17條
成語標題 | 成語解釋 |
按捺不下 | 按捺:抑制,忍耐。無法抑制 |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關(guān)閉房門,徑往夜來相遇之處! | |
按捺不住 | 按捺:壓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鎮(zhèn)雷峰塔》:“不想遇著許宣……按捺不住,一時冒范天條! | |
百忍成金 | 形容忍耐的可貴。 |
出處:《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余‘忍’字! | |
包羞忍恥 |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與恥辱。 |
出處:唐·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 |
狼吃幞頭 | 狼銜去人的幞頭,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難言,強自忍耐。 |
出處: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一折:“你便罵我一千場,便拷我三十頓,我則索狼吃幞頭,心兒自忍! | |
能屈能伸 | 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大干一番。 |
出處:《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 |
能伸能屈 | 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大干一番。比喻好壞環(huán)境都能適應(yīng)。 |
出處:《荀子·不茍》:“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yīng),知當曲直故也! | |
屏氣吞聲 | 猶言忍氣吞聲。指受了氣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說出來。 |
氣忍聲吞 | 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說什么話。形容窩囊。 |
忍氣吞聲 | 忍氣:受了氣不發(fā)作;吞聲:不敢出聲。指受了氣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說出來。 |
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從今后忍氣吞聲,再不敢嚎咷痛哭! | |
忍尤含垢 | 遭受怨謗恥辱而忍耐著。 |
出處:《后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 |
吞聲忍氣 | 吞聲:不敢出聲;忍:忍耐。形容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敢出聲。 |
出處: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 |
吞聲飲氣 | 猶吞聲忍氣。形容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敢出聲。 |
以忍為閽 | 用忍耐作門。表示不輕易動怒而出言傷人,以免招來禍患。 |
出處:唐·劉禹錫《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啟,爾心之門。無為我兵,當為我藩。以慎為鍵,以忍為閽?梢远嗍,勿以多言。” | |
隱忍不發(fā) | 隱忍:勉強忍耐,把事情藏在心里。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說。 |
出處: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后之故,隱忍而不發(fā)! | |
隱忍不言 | 隱忍:勉強忍耐,把事情藏在心里。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說。 |
出處: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后之故,隱忍而不發(fā)! |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推薦成語大全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chengyudaquan/135427279315138.html
推薦名人名言
成語分類:描寫忍耐的成語
返回: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