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名言 杜鵑經(jīng)典語錄 共收錄關(guān)于杜鵑的名言19條
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hè賀):山溝。杜鵑:鳥名,又叫子規(guī),春天啼叫。這兩句大意是:萬壑千山到處都是參天的大樹,到處都響起杜鵑鳥的啼叫聲。兩句詩是互文見義,勾面出一幅壯美的春山圖,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宛如身臨其境,大有耳目應(yīng)接不暇之勢。
唐代詩人 王維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建《夜聞子規(guī)》。這兩句大意是:杜鵑不停地啼叫,到早晨它的嘴應(yīng)該啼破了。杜鵑鳴叫時,聲如啼哭,《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曰:“人言此鳥(指杜鵑)啼至血出乃止。”這里的杜鵑又是在夜間“啼不歇”,更給人以悲苦之感。詩人設(shè)想說,像這樣叫到第二天早晨,只怕要把嘴叫“穿”了吧!可用來寫杜鵑悲切的啼聲。
唐代詩人 王建 《夜聞子規(guī)》見宋·柳永《安公子》[遠岸收殘雨]。杜宇:即杜鵑,啼聲悲切,如喚“不如歸去”。這兩句大意是:聽杜鵑聲聲啼喚,勸人們不如回去。這首詞寫作者在宦游途中正為多情所苦,又聽到“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更加悲不自勝,杜宇本是無知之物,在作者“想鄉(xiāng)關(guān)何處”時發(fā)出了“不如歸去”的啼聲,仿佛成了作著的知音,顯得脈脈多情;可是作者“游宦成羈旅”,作官在外,身不由己,欲歸不能,杜宇不理解人的苦衷,還在催促“不如歸去”,徒然使游子心煩意亂,憨苦倍增,則又顯得無情。兩句話正反見意,層層深入,仔細體察,余味無窮。
北宋詞人 柳永 《安公子》明·陳子龍《杜鵑行》。杜宇:傳說中的蜀帝的名字,他后來含冤死去,化為鳥,人稱其鳥為杜鵑,這里的“杜字”指杜鵑鳥。文:紋。這兩句大意是:杜鵑的一聲悲啼能裂開石紋,它仰天啼血,鮮血染紅了白云。杜鵑鳥鳴叫聲如啼哭,且啼聲不停,“人言此鳥啼至出血乃止”(《本草拾遺》語),所以人們也常以“啼血”二字形容杜鵑的悲苦之聲。詩人描寫杜鵑鳥,以民間傳說為素材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它的啼聲寫得特別悲切。
明末文學(xué)家 陳子龍 《杜鵑行》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縣。杜鵑花:又名映山紅,因每年春末杜鵑鳥啼鳴時盛開,故名。蜀國:此指蜀地,即四川,為李白家鄉(xiāng)。子規(guī)鳥:即杜鵑,蜀中最多,相傳古代蜀帝杜宇讓位于其相,歸隱后化為杜鵑.因此杜鵑也可稱為杜宇。此鳥春暮而鳴,鳴聲凄切,其諧音為“不如歸去”。這兩句大意是:我以前曾在四川聽?wèi)T了子規(guī)鳥的啼鳴.現(xiàn)在又在宣城見到了杜鵑花。這兩句寫作者由宣城的杜鵑花想起家鄉(xiāng)的杜鵑鳥,耳邊仿佛又聽到杜鵑鳥“不如歸去”的悲鳴,于是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詩的后兩句是:“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痹姼栌|景生情,聯(lián)想自然,把杜鵑花和杜鵑鳥的關(guān)系.杜鵑鳥的鳴聲及其和蜀國的關(guān)系都涉及到了。
唐代詩人 李白 《宣城見杜鵑花》唐·韓偓《凈興寺杜鵑一枝繁艷無比》。坡陀(tuó駝):山坡地。簇:簇?fù)。?qiàn欠)羅:大紅色的羅紗。茜,為茜草,根可作大紅色染料。這兩句大意是:一園紅艷艷的杜鵑花,像是因醉酒而臥在山坡上的嫵媚嬌好的醉美人,那從地面連到枝端的花朵兒仿佛是簇?fù)碇蠹t色羅紗裁成的繡帔。杜鵑花又稱映山紅、山石榴、山躑躅、山鵑等,是中國十大名花中的第六名花。其枝干為落葉灌木,當(dāng)它盈野連山地開放時,如云霞一片,明麗欲流,整個山野都映紅了,令人目不暇給。于是詩人產(chǎn)生了奇妙的聯(lián)想,才有了上述那樣美麗而形象的比喻。
唐代詩人 韓偓 《凈興寺杜鵑一枝繁艷無比》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山石榴:杜鵑花的別名。九江:地名,即今江西省九江市。杜鵑:候鳥名。這兩句大意是:九江的陽春三月,有杜鵑鳥飛來,一聲聲啼鳴催開一枝枝山石榴花(杜鵑花)。陽春三月,杜鵑來,山榴開,此為同時;杜鵑啼血,山榴鮮紅,此為同色。作者根據(jù)杜鵑啼血染紅杜鵑花的古老傳說,驗證眼前看到的實景,于是說杜鵑鳥一聲啼叫“催得”山榴一枝枝開放,艷紅如血。白居易此名句和李白的名詩:“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宜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都是把鵑鳥之鳴和鵑花之開聯(lián)系起來構(gòu)思創(chuàng)作的,但卻各異其趣。
唐代詩人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宋·易士達《杜鵑花》。子規(guī):即杜鵑鳥,湔:通“濺”。這兩句大意是;枝頭紅艷艷的杜鵑花,像是輕輕剪裁的透明茜羅,那鮮紅的花色是杜鵑鳥冤血濺染出來的,遺恨永遠難以磨滅。杜鵑花又名鵑花,映山紅。每當(dāng)陽春三月,鵑花盛開,燦若蒸霞,把整個山坡都映紅了!珒删,上句寫杜鵑花薄薄的花瓣,像巧手輕剪的紅羅連綴在枝頭;下句寫杜鵑花鮮紅的顏色,是子規(guī)啼血濺染而成,給杜鵑花涂上一層愁恨的色彩。
宋代詩人 易士達 《杜鵑花》宋·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煽埃耗目,哪能忍受。館:這里指旅舍。杜睛聲:相傳杜鵑鳥的叫聲像“不如歸去”。這兩句大意是:孤獨的旅舍中閉鎖著重重春寒,在“不如歸去’的杜鵑聲里夕陽斜照,時已日暮,此情此景,叫人怎能忍受!這首詞是秦觀寄居旅舍時寫的。此對,作者待罪郴州,獨處孤館,那料峭的春寒,使他倍感凄涼。一個“閉”字,不僅指春寒不散,也指他幽閉館中,無人交往,益發(fā)顯出處境的孤獨悲涼。此時,耳中又聽到杜鵑“不如歸去”的悲鳴,眼中又看到日暮時西下的夕陽,這正是人們回家團聚的時刻,可是,作者何能歸去!此情此景,確實不堪忍受。這兩句寫景筆,道盡了作者的處境和心境,內(nèi)涵十分豐富,王國維稱之為“有我之境”,并評論說“少游(秦觀的字)詞境最凄婉,至‘~’,則變?yōu)槠鄥栆印。確實,這兩句詞形象鮮明,聲情凄厲,藝術(shù)感染力很強。這種通過寫景來抒情的手法,可資借鑒。
北宋文學(xué)家 秦觀 《踏莎行》宋·范成大《鄰山縣》。東川:四川東部地區(qū)。這兩句大意是:有鳥啼鳴一夜勸我歸去,誰說東川沒有杜鵑呢?范成大曾在四川做過制置使,后來因愛國之志無由施展,產(chǎn)生了思歸之念。他在夜里聽到杜鵑啼叫,因杜鵑又名“催歸”,便想到杜鵑也善解人意,知道我有欲歸的念頭,也“一夜勸歸去”。詩人因景生情,景物與心情結(jié)合得很巧妙?捎脕碓伓霹N鳥,表達思歸之情。
南宋詩人 范成大 《鄰山縣》清·沈紹姬《杜鵑》。欲殘春:指暮春。午夜:半夜。杜鵑啼鳴徹夜不停。血滿唇:傳說杜鵑悲啼不已,能啼出血來。這兩句大意是:年年暮春季節(jié),杜鵑在枝頭徹夜悲鳴,滴滴鮮血,流滿了它的嘴唇。正是由于杜鵑啼血的傳說,古人寫出了不少富于想象力的詩句,唐人雍陶《聞杜鵑》詩有“高處已應(yīng)聞滴血,山榴一夜幾枝紅”之句,宋代作家歐陽修也有“露和啼血染花紅,恨過千家煙樹杪”之詞(見《玉樓春·子規(guī)》)?磥,在文人筆下,杜鵑的啼聲總是和悲切愁恨相關(guān)聯(lián),而它所啼出的斑斑血跡,又染紅了杜鵑花、山石榴……。杜鵑鳥的這些特征,一定也能啟發(fā)我們自文思。
清代學(xué)者 沈紹姬 《杜鵑》清·黃遵憲《杜鵑》。這兩句大意是:杜鵑花下杜鵑鳥在悲啼,這啼聲從凄苦的風(fēng)雨中傳來,使人的夢境都特別凄迷!岸霹N”既為花名,又為鳥名。杜鵑鳥善鳴,其聲如啼,故民間有蜀帝含冤而死,死后化為杜鵑晝夜啼哭,血出乃止的傳說。這兩句詩是說杜鵑鳥在杜鵑花下“啼”,這種凄苦之聲在風(fēng)雨中回響,使風(fēng)雨也顯得“苦”“凄”,自己的夢境也格外凄迷。詩句以“杜鵑花”、“風(fēng)”、“雨”、“夢”來襯托“杜鵑啼”,產(chǎn)生出異乎尋常的效果。
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黃遵憲 《杜鵑》清·陳至言《白杜鵑花》。素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善鼓五十弦瑟,聲音悲切,太帝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湘妃:舜死于蒼梧,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水而死,成湘水女神。這兩句大意是:細雨春波中的白杜鵑花像愁怨無限的素女,身披輕風(fēng)明月的白杜鵑花如悲泣著的湘妃。紅杜鵑艷紅的花色傳說是杜鵑啼血染紅了的。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使杜鵑花的名字千百年來總是同那些凄苦、哀傷的情愫交織在一起,不僅紅杜鵑是如此,連白杜鵑花也和凄苦、哀傷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湘妃泣、素女愁,詩人的浪漫主義想象給細雨、明月中的白杜鵑平添了幾分愁態(tài)美。
清代詩人 陳至言 《白杜鵑花》見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山石榴:即杜鵑花。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嫫(mó模)母:古代丑婦,相傳為黃帝妻。這兩句大意是:在百花之中山石榴(杜鵑花)是花中的美女西施,芙蓉、芍藥之輩在山石榴面前都成了丑婦嫫母。在中國十大名花中,杜鵑花排位第六。杜鵑花有映山花、山石榴、山躑躅、紅躑躅等許多別名。它種類多,花期長,五顏六色,璀璨奪目。春暮繁花似錦,夏日茂密青翠,秋冬又有色葉,四季可賞,在所有觀賞花木中,堪稱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的花種,因此贏得人們的喜愛。白居易尤其鐘愛杜鵑,說:~”,還說過“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為了突出杜鵑花的鮮美艷麗,作者用比喻、夸張、對比、襯托等手法,產(chǎn)生很強的表達效果。從詩人鮮明的褒貶中,可知杜鵑花之美了。
唐代詩人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唐·韋應(yīng)物《子規(guī)啼》。子規(guī):即杜鵑鳥,鳴聲凄切。孀婦:寡婦。展轉(zhuǎn):亦作“輾轉(zhuǎn)”,指翻來覆去不能成眠。明:指天明。這幾句大意是:高林里滴下露殊,夏夜是那么清涼。南山上的杜鵑,發(fā)出了一聲凄切的啼唱。鄰家的寡婦抱著孩子哭泣,我獨自展轉(zhuǎn)難眠,不知何時能熬到天亮!這幾句極寫杜鵑鳴聲的凄切。首句寫環(huán)境氛圍,雖是夏夜,但從滴露的高林中卻滲出寒意;孀婦的抱兒抽泣,詩人的展轉(zhuǎn)不眠都渲染了杜鵑啼聲的悲凄。這種烘托渲染的手法可資借鑒。
唐代詩人 韋應(yīng)物 《子規(guī)啼》宋·楊萬里《杜鵑花》。泣露啼紅:滴著露水好像啼哭的紅杜鵑。作么生:怎么生成。值:逢著。征人:行役之人。這幾句大意是:滴著露水流著紅淚的杜鵑花是怎么生成?它盛開時恰逢杜鵑鳥啼血悲鳴,但杜鵑鳥的口中該有幾多鮮血?恐怕還是無數(shù)征人的淚水把它染成。杜鵑花鮮紅如血,三月盛開。此時,正是杜鵑鳥啼叫的時候。根據(jù)古老的傳說,冤禽杜鵑又是蜀王杜宇化成,因此詩人們往往產(chǎn)生奇妙的聯(lián)想,認(rèn)為杜鵑花之紅是杜鵑鳥啼血所致。而楊萬里的詩則一反成說,認(rèn)為杜鵑花恐非杜鵑鳥啼血染紅,而是行役之人的血淚染成。構(gòu)思新穎,別出心裁,借詠物表達了對征人苦難的深切同情。兩個設(shè)問,發(fā)人深思。這種以設(shè)問強調(diào)詞義的寫作手法可資借鑒。
南宋詩人 楊萬里 《杜鵑花》推薦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jingdianyulu/13446603386474.html
推薦成語大全
名人名言分類:杜鵑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