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名人名言

    火名言 經典語錄 名人名言

    火的名言

    火名言 火經典語錄 共收錄關于火的名言390條

    遠水不救近火。

    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本句大意是: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這句話和“遠水不解近渴”意思相近。《韓非子·說林上》:“失業(yè)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薄肚f子·外物》里說:莊周在路上看見干車溝里有條小魚,小魚懇求他給它一升半斗的水止渴救命。莊周說:好,等我到南方去,把西江的水引來救你。小魚說:照你的說法,只好到干魚店里去找我了。這兩則故事都說明緩不解急的道理,有些事物雖然條件很好(如遠海之水很多),但不切實際,解決不了眼前急須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如眼前的火災和涸轍之鮒)。

    戰(zhàn)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說林上》
    火會引出火來。 火名言英國劇作家 范布勒
    蹈白刃而不還踵。

    戰(zhàn)國·孫臏《孫臏兵法》。蹈:踩,踏。還:同“旋”。踵:腳后跟。還踵,調轉腳跟。本句大意是:即使踩到鋒利的刀刃也不后退。這句形容士兵在戰(zhàn)場上勇敢剛毅,意志堅強,明知征途有危險,但仍然勇往直前,決不退縮,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意近,用法也大致相同。

    戰(zhàn)國時期軍事家 孫臏 《孫臏兵法》
    榴花滿山紅似火。

    宋·范成大《竹枝歌》。榴花:石榴花。石榴品種很多,大致可分果石榴、花石榴兩大類。花石榴是供觀賞用的,品種眾多,一般開紅花,千姿百態(tài),十分耀眼。本句大意是:滿山的石榴花像一片紅色火焰。石榴花顏色紅艷,所以詠石榴多用“火”“紅”來形容。如白居易《石榴樹》:“春芽細炷千燈焰”,用“千燈焰”比喻花色的紅艷鮮麗;張新《榴花》:“日向午臨疑噴火”,說石榴花在中午烈日照耀下像要噴火一樣……。范成大的《竹枝歌》寫的是滿山的石榴花,不是萬綠叢中一點紅,而是望之如火滿山紅,境界宏大,景象十分壯觀,故常為人所稱引。

    南宋詩人 范成大 《竹枝歌》
    稻草生火煙霧多。 弗洛里奧
    以毒攻毒,以火攻火。 關于火的名言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二回。這兩句大意是:敵人擅長用毒,我們便以毒進攻它;敵人擅長用火,我們便以火進攻它!袃蓪雍猓骸菍橙藨恰耙云淙酥,還治其人之身”,敵人用很厲害的手段對付自己,自己可用同樣的手段去制服敵人;二是利用惡人去制服惡人,凡適用以上兩層含意的均可用此二句。還可以此說明在兩軍對峙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合理性。

    清代滿族小說家 曹雪芹 《紅樓夢》
    燈蛾撲火,惹焰燒身。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這兩句大意是:燈蛾撲到火上,引得火焰燒死自身。這是兩句俗語,比喻不顧客觀情況一意孤行,自尋死路,自趨滅亡!盁舳険浠稹庇肿鳌帮w蛾撲火”,源于唐·姚思廉《梁書·到溉傳》:“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燈蛾撲火有時也用以比喻不顧一切地奔向新向往的目標。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火愈蓋就燃燒得愈旺。古羅馬詩人 奧維德
    火與亞麻是不相容的。 弗洛里奧
    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火名言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戢(Jí急):收斂。這兩句大意是:戰(zhàn)爭像烈火一般,該停止時不停止,必然自己燒死自己。此二句源于《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發(fā)動戰(zhàn)爭給別國帶來災難,也給本國人民帶米災難。若當停不停,勢必像玩火者一樣自己燒死自己。以此二句強調好戰(zhàn)者必亡,具有警戒意義。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法國思想家 文學家 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羅曼·羅蘭
    做思想發(fā)動機的點火者。軍事戰(zhàn)略專家 戴旭
    燙痛過的孩子仍然愛火。英國作家 王爾德
    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 關于火的名言中國現(xiàn)代作家、政治評論家 魯迅
    的歷流光小,飄飄弱翅輕。

    唐·虞世南《詠螢》。的(dī弟)歷:光亮、鮮明的樣子。流光:閃動的光。這兩句大意是:微小的光亮閃閃爍爍,薄弱的翅膀輕輕飄飄。寫流螢翻飛的情狀,宛然如見。弱翅微光,抓住了螢的特征。這首詩的后兩句是“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顯然是有感而發(fā)的。

    唐代詩人 虞世南 《詠螢》
    薰蕕不共器,梟鸞不比翼。

    唐·王勃《為人與蜀城父老第二書》。薰:香草名。蕕(yóu猶):臭草名。梟(xiāo消):一種兇猛的鳥。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祥鳥。比翼:并翅齊飛。這兩句大意是:香草與臭草不能共貯于一個容器之中,梟鳥與鸞鳳不會并翅比翼雙雙齊飛!拔镆灶惥邸薄N镄圆煌,不能與共,特別是冰炭不容的事物,更難共處!S糜诒扔髌返虏煌娜瞬荒芄蔡。南朝劉俊《辨命論》:“薰蕕不同器,梟鸞不接翼”與~意同。

    唐代詩人 王勃 《為人與蜀城父老第二書》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唐·杜甫《春夜喜雨》。野徑:野外的道路。云俱黑:形容濃云密布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野外道路上空全都是黑壓壓的濃云,不見星月,只有江中船上的燈火在漆黑的夜里閃爍著亮光。這里寫江間烏云密布,雨意正濃的景象,以江船的燈火點染黑夜景色,使畫面顯得幽靜而有亮色,流露出作者的喜悅心情。

    唐代詩人 杜甫 《春夜喜雨》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火名言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長風:連續(xù)不斷的大風。白茅:葉子枯干發(fā)白的茅草。這兩句大意是:大風吹卷著滿地衰敗的茅草,野火燃燒著枯干的桑樹。這兩句可用于描寫荒郊曠野的景色。

    唐代詩人 岑參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這兩句大意是:原上的青草啊,野火不能把你燒盡,春風一吹,你又盎然復生。古原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便會生根發(fā)芽,蔓延原野。作者以簡明的語言,使我們仿佛見到了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吞沒了,但一旦東風化雨,野草立即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詩寫得富有哲理,常用以形容野草的旺盛生命力,說明正義事業(yè)是壓抑不住的,盡管受挫于一時,終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唐代詩人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錢到公事辦,火到豬頭爛。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爛:煮爛,指肉類用水煮后,熟得很透。這兩句大意是:錢花到了,事情就辦成了;火候到了,豬頭就煮爛了。舊社會官衙,依法受賄成風,應該辦的事情,不花錢也能辦成。這就像煮豬頭一樣,火候不到就煮不爛,火候到了就爛了,而辦公事的火候就是錢。以“火到豬頭爛”比喻“錢到公事辦”,十分形象,并帶有尖銳的調侃和諷刺意味。這兩句多用來揭露舊社會官場的腐敗。

    清代小說家 吳敬梓 《儒林外史》
    不自慚微照,秋宵款款飛。

    清·李念茲《螢》?羁睿壕徛臉幼。這兩句大意是:螢不為自己的光亮微弱而感到羞慚,仍然在清涼的秋夜緩緩地飛舞。螢的光亮是微弱的,它比不上明月的皎潔,比不上燈火的輝煌,但它并不自慚,仍然在秋宵輕緩地飛舞,展現(xiàn)著自己生命的價值,放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這難道不是詩人對人生的啟示嗎?

    清代詩人 李念茲 《螢》
    望之如可灼,攬之徒有耀。 關于火的名言

    南朝·梁·沈旋《詠螢火詩》。這兩句大意是:遠遠望去,像是可以燒炙;攬握在手,才知只有光耀,而并無熱度。詩句從螢火能否燃燒炙灼,探索了它的本質。從“望之”到“攬之”,反映了加深認識的過程,寫得具體而親切。可用于描寫螢火蟲。

    南朝·梁 沈旋 《詠螢火詩》
    人煙隔水靜,鬼火照沙寒。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憶雁門》。鬼火:磷火,白中帶藍焰。這兩句大意是:荒沙寒水,人煙稀少,周圍一片沉寂,只有躍動著的鬼火在明滅閃爍。這兩句狀雁門關外陰森恐怖的荒涼景象;鹋c寒本是對立之物,而作者卻以火言寒,那慘白帶藍焰的鬼火,非但沒有給人煙、靜水、寒沙諸景增添些許暖意,反而使所刻畫的寒涼境界更為寒涼,寂靜境界更為寂靜,而且增加了一些恐怖的色彩。這種以典型景物表情達意的藝術手法可資借鑒。

    明代布衣詩人 謝榛 《四溟詩話》
    火則不鉆不生,不扇不熾。

    晉·葛洪《抱樸子·勖學》。鉆:指鉆木生火。熾:熾烈,火旺。這兩句大意是:不去鉆木就生不出火來,不用扇煽,火苗就不會熾烈旺盛!扔魅魏问挛锏漠a生和發(fā)展,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外因。因此,要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要促進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必須先創(chuàng)造必不可少的條件,否則只能成為空談。

    東晉醫(y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勖學》
    五月山雨熱,三峰火云蒸。

    見唐·岑參《出關經華岳寺訪法華云公》。選兩句大意是:連山中的雨都是熱的,山間的云也像火焰般向上蒸騰。過兩句詩描寫山間夏日的炎熱景象,突出表現(xiàn)了作者異乎尋常的主觀感受。它避免了只是對自然景物作純客觀的摹寫的傾向,使詩句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抒情氣息,產生出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有力地感染著讀者。這一點值得我們寫作時借鑒?捎脕硇稳菹娜丈介g炎熱的天氣。

    唐代詩人 岑參 《出關經華岳寺訪法華云公》
    揚湯止沸,不如去火抽薪。 火名言

    漢·董卓《上何進書》釜是做飯的鍋,薪是燒飯用的柴火,當滿鍋沸騰的時候,要想不讓鍋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來,恐怕沒有比抽出鍋底的柴火再好的辦法了。

    東漢末年軍閥 董卓 《上何進書》
    人類是與火交朋友的動物。荷蘭語言學家 范戴克
    黃花金獸眼,紅葉火龍鱗。元代戲曲作家 楊顯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代詩人 杜甫
    戀人如烈火,越搖動越旺盛。 關于火的名言古羅馬哲學家 西拉斯 《箴言》
    火,在所有凍結的心里孵育。法國思想家 文學家 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羅曼·羅蘭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像。暗室:無光亮的房子,喻無人看見的暗處。不欺:不作見不得人的事。這兩句大意是:(螢火蟲于暗處也一樣發(fā)光),像光明磊落的有道德的君子一樣,即使在無人看見的暗處,也決不作見不得人的事。螢火蟲尾端稍前方體側有發(fā)光器,表面是一層淡黃色透明的硬質薄膜,下面排列著許多整齊的細胞,形成一個扁平的光盤。細胞里含有多數(shù)黃色細粒叫螢火體,遇著氧氣就氧化而發(fā)光。駱賓王當然不懂這些科學道理,他是借螢火蟲能于暗處發(fā)光的現(xiàn)象比喻不作暗事的慎獨君子,并進而借以自況。

    唐代詩人 駱賓王 《螢火賦》
    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

    宋·歐陽修《祭丁學士文》。殊:不同。這兩句大意是:善良與邪惡的區(qū)別,像火與水一樣無法相容。水火不能相容,冰炭不可同爐,這是人所共知的。以此作比,說明善惡無法和平共處,要保護人民,就應鏟除邪惡,恰如漢朝桓寬所說:“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鹽鐵論·后刑》)?梢源硕湔f明善惡根本對立,無法相容的道理。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祭丁學士文》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 火名言

    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乞:求。燧(suì歲):燧石,古代取火器,通稱火石。寄汲:指借別人的井打水。這兩句大意是:向人求火不如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鑿井。~二句說明求人不如求己。這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反映出作者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需要越來越多的分工和交換,一切靠自己去作是不現(xiàn)實的。若從自力更生,不依仗別人的角度去取喻,此二句還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覽冥訓》
    沒有什么景象比火焰更加壯觀。英國作家 塞·約翰遜
    有理想的人,生活總是火熱的。 斯大林
    人對真理是冰,對虛偽卻是火。法國古典文學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詩人 拉·封丹
    君子得時如水,小人得時如火。 關于火的名言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酒是燒身銷焰,氣是無煙火藥。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以過。

    漢·陸賈《新語·惜時》。炯然:明亮的樣子。以:而。這幾句大意是:人的生命之短暫,就好像石頭撞出的火花,亮那么一下就過去了。~感嘆人生易逝,光陰難留。為了突出這一特點,該句在修辭上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石火的瞬間即逝比喻生命之短促,以形象的夸張使人直觀感受到“短”的抽象概念。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感情色彩,更易使人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 陸賈 《新語·惜時》
    拖延時間是壓制惱怒的最好方式。古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
    我的目標就是去雅典和他們火并。 火名言奧運冠軍,中國男子田徑隊110米跨欄一級運動員 劉翔
    沒有知識的熱誠好比沒有光的火。 雷伊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

    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顯學》。炭:炭火。這兩句大意是:冰塊與炭火不能放在一個容器里,嚴寒與酷暑不能在同一個時間來到。韓非在《顯學》篇用這兩個比喻說明,互相矛盾和敵對的學說,不能兼收并蓄,不能同時用來治理國家。后世形成“冰炭不相容”的成語,用來形容兩種事物完全對立,矛盾尖銳,有你無我,不可并存。如司馬光和王安石政見不同,激烈反對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他在給神宗皇帝的上書中就說自己和王安石“猶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時”。

    戰(zhàn)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顯學》
    炎氣擁為衣上火,汗水流出腹中湯。

    元·石巖《苦熱》。炎:熱。湯:開水。這兩句大意是:熱氣擁身,衣服就像著火一樣炙灼燙人;汗水流淌,好橡沸騰的滾水從腹中涌出。用夸張手法寫酷暑炎熱,形象而生動。

    元代文人 石巖 《苦熱》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關于火的名言

    唐·鄭谷《淮上漁者》。魚:一種味道鮮美的食用魚。荻(dí笛):生長在水邊的草本植物,形似蘆葦。這兩句大意是尺把長的鱸魚才釣來,兒孫們就在獲花叢里引火烹食。兩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漁家樂的圖景:老漁翁才釣得一條肥大鮮美的鱸魚,兒孫們馬上在荻花中做起野炊來?梢韵胍姡鎸O三代品嘗鱸魚時該是多么愜意!寥寥十四個字,形象鮮明,容量程大。寫作時必須善于選擇鏡頭,捕捉形象,由此可見。

    唐代詩人 鄭谷 《淮上漁者》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唐·張繼《楓橋夜泊》。這兩句大意是:月亮沉落,棲烏悲啼,繁霜滿天,江面上漁火閃爍,江邊的楓樹在夜色中隱現(xiàn);面對這種景色,滿懷愁緒的客子久久不能成眠。詩人通過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等幾種典型景物,組成了一幅凄冷的畫面,既寫出了秋夜的寂寥寒涼,也通過“愁眠”二字流露出客子的羈旅愁思,具有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這種通過特征性景物創(chuàng)造氛圍、描摹意境的高超手法值得學習,也可借以描寫江南水鄉(xiāng)的秋夜景象。

    唐代詩人 張繼 《楓橋夜泊》
    湖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唐·張祜《題金陵渡》。瓜洲:在江蘇省邗(hán含)江縣南,運河于此處注入長江,隋唐時此處是水運變通的重要市鎮(zhèn),位于長江北岸。這兩句大意是:入夜,江潮下落,斜月在天,遠處有兩三點星火,那就是有名的瓜洲。詩句寫的是作者身在金陵渡口遙望瓜洲古渡所見的情景。因此處距長江入?诓贿h,故海潮的漲落渡波及江水。在下半夜,江潮漸落,殘月斜掛天邊,遠看依稀可見瓜洲古渡口漁火點點,與天幕殘星相映成趣。可化用以描寫月夜潮落、漁火閃爍的景色。

    唐代詩人 張祜 《題金陵渡》
    流光堪在珠璣列,為火不生榆柳中。

    唐·徐夤《螢》?埃嚎梢,足以。璣(jī積):不圓的珠子。這兩句大意是:螢的流光閃耀,足可以列入珠璣之類,它發(fā)出的火,卻不生在榆柳一類的樹木中。詩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螢的流光比之于珠璣,表現(xiàn)其晶瑩可愛,由衷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贊賞之情。

    唐代詩人 徐夤 《螢》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火名言

    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一。烽火:古時于邊防要地筑高臺,敵至則燃火報警,稱為烽火。百尺樓:即置烽火的戍樓。海風秋:從青海湖上吹來帶有寒意的秋風。這兩句大意是:黃昏時獨坐在城西高聳的烽火樓,青海湖上的陣陣秋風吹進了心頭。本詩極寫出征將士久戍思歸的感情,原詩如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边@兩句寫一名出征的士卒,在黃昏時獨自坐在高高的烽火臺上,秋風颯颯,引起他無限的愁思,既是寫景,又含抒情。在描寫邊塞生活,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時均可使用。

    唐代詩人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
    一條雪浪吼巫峽,千里火云燒益州。

    唐·李商隱《送崔玨往西州》吼:形容驚濤駭浪的聲音。巫峽:西起四川巫山縣,經湖北巴東縣,綿延四十公里,由長江橫切巫山而成。燒:形容紅色云彩的燦爛。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帶。

    唐代詩人 李商隱 《送崔玨往西州》
    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

    唐·崔顥《長安道》。炙(zhi治)手手可熱:手一靠近就感覺很熱,比喻氣焰很盛。須臾:一會兒。這兩句大意是:不要說權勢極大氣焰極盛,一臺兒火盡焰消連灰燼也要滅絕?捎糜谡f明達官權貴都只能囂張隆盛一時,很快就會敗亡消滅。“炙手可熱“現(xiàn)巳成為成語,比喻權勢很大,氣焰很盛。

    唐朝詩人 崔顥 《長安道》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

    唐·岑參《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鹕剑褐感陆卖敺幕鹧嫔,色紅如火,氣候炎熱。君:指作者的僚友判官劉單。這兩句大意是:盛夏五月,火焰山炎威赫赫,行人稀少,目送您一騎如鳥,掠野飛馳,直向火焰山奔跑。以鳥形容馬,不僅寫出其快如飛,又通過其小反襯出原野之壯闊;鹕奖臼恰傍B飛千里不敢來”的,而今這只不畏烈焰的“鳥”卻勇敢地向火山撲去,令人肅然起敬,這就形象地歌頌了劉判官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作者用敘事、寫景的方法抒發(fā)別情,既歌頌了僚友,又為他壯了行色,送別之意也自見其中。

    唐代詩人 岑參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關于火的名言

    唐·岑參《火山云歌送別》;鹪疲合娜盏募t云。山:此指火山,在今新疆吐魯番境內。這兩句大意是:火山上籠罩著凝結的火云,熾熱無比,連千里之外的飛鳥也不敢往這里飛來。這兩句詩以極度夸張的手法,描繪出西北邊地火山地帶所特有的奇熱氣候?捎脕砻鑼懟鹕降臒霟,也可化用以形容某地的炎熱。

    唐代詩人 岑參 《火山云歌送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江花:江邊的野花。勝:勝過,超過。藍:蓼(liāo)藍,也稱靛(diàn電)藍,葉莖可制作青藍色的染料。這兩句大意是:清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朝霞使江岸上的春花色彩格外艷麗,紅得比火焰還要熾烈;一江春水清澄碧澈,在朝霞的映照下顯出比蓼藍還要諶綠的顏色。作者運用貼切的比喻和工整的偶句,把江南春色寫得極為明媚,富于生氣,讀之令人如身臨其境,心馳神往。詞句可用于描寫江南早春秀麗景色,表現(xiàn)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熱烈感情。

    唐代詩人 白居易 《憶江南》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鬟蒼蒼十指黑。

    唐·白居易《賣炭翁》。這兩句大意是:滿面灰塵,臉上呈現(xiàn)出被煙火燎烤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烏黑。這兩句描繪出賣炭翁煙薰火燎,鬢斑指黑,形容枯槁的外貌形象,反映了他的困苦生活!皾M面塵灰”可見其所干的活既臟又累;“兩鬢蒼蒼”,可知其已年老力衰,緊扣題目中的“翁”字;“煙火色”,“十指黑”則顯示其職業(yè)特征,緊扣“賣炭”二字。兩句十四字,對賣炭老人的外貌作了畢肖的勾勒,絕非一般老年人的形象。寫人物要善于抓特征,這是作者給我們的有益啟示。

    唐代詩人 白居易 《賣炭翁》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唐·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這兩句大意是:杭州的夜景十分迷人,城中是萬家燈火,西湖中無數(shù)游船也是燈火閃爍,宛若一道明亮的星河。詩句以城中的萬家燈火和湖上的萬船燈火來表現(xiàn)杭州的美麗和繁華,可用來描寫水邊城鎮(zhèn)的夜景。

    唐代詩人 白居易 《江樓夕望招客》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火名言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草螢:指螢火蟲。耀:光耀,指螢火蟲尾部發(fā)光器的閃閃發(fā)光。荷露:荷上的露珠,渾圓晶瑩。這兩句大意是螢火蟲雖然尾部閃閃發(fā)光,但它終究不是火;荷葉上的露珠兒玲瓏剔透,晶瑩渾圓,難道它就是寶珠?螢尾之光與火光,荷露之珠與珍珠,它們在形體上有相似之處,卻有本質上的區(qū)別。螢火之火,有光而不能燃燒;荷露似珠,雖圓卻不可佩戴。它們雖有火、珠之形,而無火、珠之實?山枰宰I刺有名無實之輩。

    唐代詩人 白居易 《放言五首》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fā)。

    宋·趙匡胤《詠初日》。赫:火紅色。這兩句大意是:初升的朝陽紅光四射,照耀得千山萬山如同著了火一樣。這是宋太祖趙匡胤詠日抒志的詩。全詩是“~。一輪頃刻上天衢(qú渠),逐退群星與殘月!彼鼘懗隽顺跞盏臒崃一鸺t和蓬勃朝氣,也寫出了作者遠大的志向和睥睨一切的精神,今天仍可以用來寫景抒情。

    北宋王朝建立者 趙匡胤 《詠初日》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陽煙火隔蘆花。

    宋·徐積《漁父樂》[水曲山隈]。山隈(wēi威):山的彎曲處。水曲山隈,形容山水的曲折幽深。這兩句大意是:在山水的曲折幽深處.散居著四五戶人家。放眼夕陽之下炊煙裊裊處,遠隔著茫茫一片蘆花。此名句意境優(yōu)美。夕陽紅,蘆花白,山青水綠,水曲山隈,盤旋纖曲,可謂色美線暢,有如圖畫。四五戶漁家坐落其中.自是其樂融融?捎糜诿鑼懡纤l(xiāng)景色。

    宋代詩人 徐積 《漁父樂》
    說似與君君不會,爛紅如火雪中開。

    宋·蘇軾《邵伯梵行寺山茶》。說似與君:即“似與君說”。君:指梵行寺中的山茶。不會:不理會。這兩句大意:想要問問山茶花而它們不予理會,任自像爛漫的火焰在雪中盛開。這是蘇軾在邵伯(在今江蘇省江都縣)梵行寺看到盛開的山茶花而寫的一首詩:“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鄙讲杌ɑㄉ芏啵写蠹t、紫紅、粉紅、白、黃等色,山茶盛開季節(jié),紅花似火,白花似雪,絢麗多彩,耀眼生輝。蘇軾在梵行寺看到正是這種如火如荼的情景,所以他用“爛紅如火雪中開”來形容,形象極為鮮明。

    北宋文學家 蘇軾 《邵伯梵行寺山茶》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關于火的名言

    宋·杜耒《寒夜》。爐:外面罩有竹制套子的火爐。湯,熱水。這兩句大意是:在嚴冬寒夜,有客人乘興來訪,因酒沒有了,權且以茶代替;小竹爐里炭火初紅,給室內帶來了暖意,爐上水壺熱湯剛沸,正好用來沏茶。首詩的后兩句是:“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倍箤︼,樂在御寒解悶;以茶當酒,別有一番情趣;梅月臨窗,更給品茶聊天、消磨長夜的一對友人增添了望月賞梅的詩意。

    南宋詩人 杜耒 《寒夜》
    來近燈前常暗淡,去時花下忒分明。

    清·李雯《望江南》[朱闌暮]。忒(tè特):太。這兩句大意是:飛近燈前常顯得螢光暗淡,飛往花下才顯得特別光明。兩句寫螢光在人們視覺形象中的變化。燈火比螢火明亮,所以來近燈前時,螢光顯得暗淡;而飛到花下時,由于暮色濃重,螢光就顯得特別明亮。這首詞的全文是:“朱闌暮,點點動春星!,曾伴玉人行!闭驗檫@些流螢“曾伴玉人行”,因此作者筆下就帶有一種溫馨的深情,你看它在暮色中飛近玉人的朱闌,就像點點春星降落人間。此情此景,簡直美得迷人。同寫螢火,角度不同,環(huán)境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風物景象也就顯出差異,這正是我們應該仔細體味的。

    明末清初詩人 李雯 《望江南》
    火輪杲杲懸中天,下鑠大地生青煙。

    清·黃景仁《苦暑行》;疠啠河餮籽琢胰铡j疥(gǎo稿):明亮的樣子。鑠(shuò朔):熔化。這兩句大意是:一輪火一樣的太陽高掛在天空的正中發(fā)出耀眼的光亮,下面的大地燒炙得青煙直冒,好像就要熔化一樣。兩句生動地寫出了酷暑景象:烈日如火,大地生煙。人們頭頂中天的火輪,足蹬生煙的大地,酷熱難當,自不待言。可用以描寫盛夏的暑熱。

    清代詩人 黃景仁 《苦暑行》
    五月火云燒幽州,大風驅之云不流。

    清·程可則《送邵橫庵之秦中》;鹪疲合募緹霟岬某嘣。這兩句大意是:炎夏五月,熾熱的火云在幽州上空燃燒,即令刮起大風,也不能把它吹跑。用以退為進的筆法寫邊地之酷熱:有大風時尚且火云如燒,酷熱難當,無風時更可想見。

    清代文人 程可則 《送邵橫庵之秦中》
    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火名言

    南朝·陳·江總《閨怨篇》。這兩句大意是:好心的屏風有意遮掩逗人愁思的月光,無情的燈火卻使閨房通明,照出了美人孤眠獨宿的模樣。此條寫深閨怨思,意境清麗凄楚,情感婉曲含蓄,勾畫出一幅美人深閨獨臥圖。寫作上以擬人手法塑造出“屏風”、“燈火”兩個各具風貌的形象,觀察細膩,傳情獨特。屏風障月,似乎深知人意;燈火獨照,更添一層孤獨。詩句對仗工整,句法新穎,別有一番情韻。

    南朝·陳文學家 江總 《閨怨篇》
    日向午臨疑噴火,雨從晨洗欲流脂。

    明·張新《榴花》。這兩句大意是:在中午太陽的臨照下,榴花像要噴火吐焰;經過晨雨沖洗的榴花,如脂肪似滴欲流。這兩句寫紅日下的榴花和雨過后的榴花。本來“五月榴花紅似火”紅日照耀下的榴花就紅得更艷,以至使人懷疑它能噴火舌吐烈焰,雖系夸張,卻很生動。雨后石榴,水珠從紅嫩的花瓣上滑動,晶瑩透明,像細膩的動物脂肪在流淌,比喻貼切而形象。作者體物細致,又善用比喻,都值得學習。

    明代詩人 張新 《榴花》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六回。這兩句大意是:炎炎紅日,炙熱得如同火焰在燃燒,田野里的稻苗已有一半被烤得枯焦了。這兩句描繪了夏日的酷熱干旱,也透露丁農民們焦急的心情?捎脕砻鑼懷谉峥嗪抵疇,也可用“赤日炎炎”句來表示紅日灼烤之苦。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旱云飛火燎長空,白日渾如坐甑中。

    金·趙元《大暑》。旱云:盛夏的云。燎:撓。渾:簡直。甑(zèng贈):古代一種蒸食物用的鍋。這兩句大意是:赤日烤灼的旱云像帶著火在天上飛動,整個天空仿佛都要燃燒起來,白天暑氣蒸騰,酷熱難當,人簡直像坐在蒸鍋里。大暑,正值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詩人用兩個形象的比喻表現(xiàn)炎熱,非常生動?捎靡悦鑼懯⑾牡脑餆釟夂蚣叭说母惺堋

    金朝 趙元 《大暑》
    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 關于火的名言

    見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這兩句大意是:山石榴花綻開,好像太陽映照在血球上,紅艷欲滴;擺動搖曳的山榴花,又如風中翻滾的火焰,熾灼燒人。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手法,突出山石榴如血似火的鮮紅顏色,形象逼真,且富有動態(tài)感。

    唐代詩人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

    見宋·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亡逋(bū哺):逃犯。。好枥L。這兩句大意是:作詩時應當像火急地追捕逃犯那樣,緊緊地追蹤著稍縱即逝的詩思,因為奔涌的詩情一旦失去后,就再也難以用最佳的詩句描摹出美好的景色來。這兩句以形象貼切的精妙比喻,闡述了我們今天稱之為“創(chuàng)作沖動”的情景。這既是詩人的經驗之談,也說出了詩人、作家們常有的共同感受,因為大凡從事創(chuàng)作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有時,雖長時間苦思冥想、搜索枯腸,但一個理想的詞句也得不到。而有時,則會突然文思如泉,心中充滿靈感。這時,卻不及時把偶然涌起的思緒和得到的妙句寫下來,那么一且創(chuàng)作沖動冷卻之后,靈感的火花也隨之轉瞬即熄,再也難以尋覓。本名句可供引用強調作家、詩人在文思、詩情涌至時應立即創(chuàng)作,也可供論述創(chuàng)作沖動時引用。

    北宋文學家 蘇軾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葉滿叢深殷似火,不唯燒眼更燒心。

    見李紳《紅蕉花》。紅蕉:即美人蕉,多生溫、熱帶,形似芭蕉而矮小,葉數(shù)層,中心抽條,條端四季開花,花色紅艷。殷:深紅色。這兩句大意是:在層層綠葉叢中,挺立著一朵朵殷紅的紅蕉,那紅艷艷的花色不僅令人灼目,連心都感覺到發(fā)燒。兩句用通感手法寫紅蕉花,出語奇警。殷紅是視覺,由殷紅聯(lián)想到“火”,火能燒人,“燒”是觸覺,這就把視覺、觸覺溝通起來了。花紅得灼人,其花色的紅艷絢麗可想而知。此句寫紅蕉及其它紅花可參考,同時也是講“通感”的最好例句。

    唐代詩人 李紳 《紅蕉花》
    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漢·王符《潛夫論·浮侈》。給:供。卮(zhī只):酒壺。這兩句大意是:山林再大,也經不住野火的焚燒;江海再深,也灌不滿一個有漏洞的酒壺。事物的存在、發(fā)展都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因而它的存在是離不開某種條件或環(huán)境的。山林雖大是有限的,山火蔓延是無限的,江海雖深是有限的,漏卮漏水是無限的。以無限對有限,所以再大的山林也不夠火燒,再深的江海也裝不滿漏底的酒壺。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 王符 《潛夫論·浮侈》
    推崇真理的能力是點燃信仰的火花。 火名言前蘇聯(lián)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
    貪愛沉溺即苦海,利欲熾燃是火坑。清代學者 周希陶
    暴眩為風火與痰,漸眩為上虛氣陷。清代醫(yī)學家 陳修園
    愛情是心靈和心靈撞擊產生的火花。
    爾儂我儂,忒剎情多,情多處熱似火。 關于火的名言

    元·管道升《我儂詞》。爾:你。儂:我。忒(te特)剎:太,過甚。情多:多情,深情。這幾句大意是:你和我,我們的愛情太深了,深情處好像火一樣熾熱。管道升(字仲姬)是元代著名詩人、書畫家趙孟頫(fu俯)的夫人。她是一位感情豐富、愛情專一的女子,她用俚語寫成的這首極富民歌風味的愛情詞,淺近易懂,感情熾烈,堪與樂府民歌《上邪》和敦煌曲子詞《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相鼎立。這苜詞的全文是:“~,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笨矗麄儍蓚合二而一,又一分為二,何等融洽,何等親切!他們已經不僅是行影不離,夫唱婦隨,而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盛情溶化,密不可分了。還有什么愛能比得上他們呢?

    元代女書法家、畫家、詩詞創(chuàng)作家 管道升 《我儂詞》
    我滿嘴跑火車,而且經過提速的火車。社會評論家,暢銷作家 李承鵬 《尋人啟事》
    形容人黑:煙熏的太歲,火了的金剛。評書表演藝術大師 單田芳
    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形:形狀。灼:燒傷。懦(nuo糯):軟弱。這幾句大意是:火的形狀威嚴可怕,人們害怕不敢接近,因此很少被火燒傷;冰的樣子綿軟柔弱,人們喜歡游泳戲水,因此被淹溺的人很多。這幾句是韓非子關于法治理淪的著名比喻。早在春秋時,鄭國著名政治家子產就說過這樣的話:“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語見《左傳·昭公二十年》),韓非在這里也以水火為喻,說明治國也是如此,他主張嚴刑峻法,使人望而生畏,更不敢以身試法,這樣,國家就容易治理;若過手寬大,執(zhí)法不嚴,百姓不知畏法,國家就難于治理。

    戰(zhàn)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內儲說上》
    圣人視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火名言

    見宋·蘇軾《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圣人:這里指孔子。赤子:幼子。這兩句大意是:孔子看到天下得不到治理,感到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水火之中一樣焦急!秾W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其欲得君以行道,可謂急矣!薄憩F(xiàn)了孔子看到天下動亂,百姓痛苦,因而憂心如焚,急于推行仁政的急切心情。可用于表理愛民如子的惻隱之心。

    北宋文學家 蘇軾 《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
    篝火能把嚴寒驅散,團結能把困難趕跑。 壯族
    熱情,不小心的時候是一個自焚的火焰。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 紀伯倫
    老年人戀愛,就象老房子著火,沒的救。中國現(xiàn)代作家,文學研究家 錢鐘書 《圍城》
    一個念頭往往會使我們變得比火還熾熱。 關于火的名言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詩人 朗費羅
    生命如鐵鉆,愈被敲打,愈能發(fā)出火花。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 伽利略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愛爾蘭詩人、劇作家 葉芝
    假如你從兩頭點火,中間就會發(fā)生變化。英國散文家、 詩人、劇作家以及政治家 艾迪生
    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奮的磨石上迸發(fā)。 火名言德國工人運動活動家 威廉·李卜克內西
    這世間有什么能熄滅你心中憤怒的火焰?中國好聲音選手哈林庾澄慶導師隊 王韻壹
    連火車上的坐位,他們也要分出尊卑來。中國現(xiàn)代作家、政治評論家 魯迅 《朝花夕拾》
    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

    宋·秦觀《南歌子》[玉漏迢迢]。三星:星宿名。這幾句大意是:水邊燈火熒熒,已漸漸有早起的人在行走;西方天際掛著一鉤彎彎的殘月,連帶著閃亮的三星。這首詞寫作者前一天夜晚因痛惜與所愛的人分離而昏醉入夢,直到清晨被曉雞催起,仍沉迷縈回于昨夜的分離和夢中的相會之中。眼中所見到的燈火、行人以及殘月、三星恢復了他的意識,夢徹底醒了,但接著而來的是無盡的孤獨、凄涼和相思。在這里,殘月帶三星喻“心”字,巧妙地烘托和象征著他哀婉的思緒。這三句可用來寫水邊拂曉景物,也可化用殘月三星以喻愁心和相思。

    北宋文學家 秦觀 《南歌子》
    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 關于火的名言法國思想家 文學家 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羅曼·羅蘭
    只有光,沒有熱的火花,切不能當作真火!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 莎士比亞
    站在岸上觀望別人在怒海中受難是件樂事。古羅馬哲學家 盧克萊修
    生活就是用斗爭、探索、操勞的火燃自己。比利時詩人 劇作家 維爾哈倫
    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 火名言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紆(yú于)傳》。涓流:細小的水流。寡:少。浸:漸漸。爝(jué決)火:小火把。卒:最終。這幾句大意是:細小的水流雖小,但(匯集起來)會漸漸成為江河;小火把雖微弱,最終能夠形成燎原大火。這段話說明量變和質變這一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量變即漸變;這種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正是事物質變的媒介,正是這種變化才引起事物由一種質的形態(tài)向另一種質的形態(tài)的突變和飛躍。還可說明積累而成學業(yè)、事業(yè)的道理。

    南朝宋史學家 范曄 《后漢書·周紆傳》
    槁竹有火,弗鉆不然;土中有水,弗掘無泉。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槁竹:干枯的竹子。弗:不。然:燃。這兩句大意是:干枯的竹子能生火,但不去鉆它就不會燃燒;地下藏有泉源,但不去挖掘開發(fā)就流不出泉水來。~幾句含有這樣的哲理:事物的變化離不開一定的條件。槁竹燃燒離不開鉆火(條件),土中出水離不開挖掘(條件)。事業(yè)的成功,成就的取得,離不了付出勞動(條件)。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那將永遠品嘗不到“成功之果”的甜蜜。即使具備成功的可能性,不付出勞動也不可能變成現(xiàn)實,成功決不會從天而降。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說林訓》
    宗教就像螢火蟲一樣,為了發(fā)光而需要黑暗。德國哲學家 叔本華
    宗教如螢火蟲,為了發(fā)亮,非要有黑暗不可。德國哲學家 叔本華
    把有限的馬屁集中火力拍到一個人的屁股上。 關于火的名言牛博網創(chuàng)始人 羅永浩
    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幸?鞓返。臺灣女作家,原名陳懋平 三毛
    友誼之光像磷火,當四周漆黑之際最為顯露。是英國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 克倫威爾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戰(zhàn)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火名言清代醫(yī)家 劉一仁 《醫(yī)學傳心錄》
    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 江澤民
    心中熄滅了希望的火焰,只能留下焦黃的寂寞。
    水會流失,火會熄滅,而愛情卻能和命運抗衡。 納撒尼爾·李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 關于火的名言莊周,戰(zhàn)國哲學家 莊子
    火是忠仆,但用之不慎會成災主;人也是如此。 格爾維爾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善用之則為禍。

    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蕩兵》。若:好像。這幾句大意是:戰(zhàn)爭像水火一樣,使用得妥善,能給人帶來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則會帶來禍患。戰(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是政治、經濟矛盾沖突不可調和時的產物。只要有階級差別、矛盾沖突存在,戰(zhàn)爭也不可避免。因此,高明的政治家要運用戰(zhàn)爭這一武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但是,戰(zhàn)爭的發(fā)展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發(fā)動戰(zhàn)爭不一定能駕馭戰(zhàn)爭,玩火者將自焚。因此不能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否則必然會招來禍患?梢源嗣湔f明戰(zhàn)爭能給人帶來幸福,也能給人帶來禍患。關鍵在于如何使用這一機器。

    戰(zhàn)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蕩兵》
    愛是使奮進的火炬熊熊燃燒的創(chuàng)造的火焰和靈感。美國作家 威·波特森 《愛,是創(chuàng)造的火焰與靈感》
    驕傲、嫉妒,貪婪是三個火星,它們使人心爆炸。 火名言意大利詩人 但丁
    凡是能沖上去,能散發(fā)出來的焰火,都是美麗的。丹麥作家 安徒生
    鬼火引導人生之路,行至一半理性才點燃起燈火。 普菲費爾
    積德行善往往不得好死,殺人放火反而升官發(fā)財。2012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 莫言 《紅高粱家族·高粱酒》
    螢火蟲的光點雖然微弱,但亮著便是向黑暗挑戰(zhàn)。 關于火的名言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 徐志摩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見宋·辛棄疾《青元案》〔東風夜放〕。驀(mò)然:突然。闌珊:稀疏,零落。這幾句大意是:在人群里找了她千遍百遍都沒找著,忽然一回頭,卻發(fā)現(xiàn)她原來在那燈火稀疏的僻靜處。這首詞先著力描繪南宋京都元宵節(jié)的熱鬧景象,一方面是“東風夜放花千樹”,燈火如晝;一方面是“寶馬雕車香滿路”,仕女如云?墒桥c作者相約的那個心愛的女子卻不知何處去了。他“眾里尋他干百度”,仍然渺無蹤影;正在焦急之際,忽然一回頭,卻發(fā)現(xiàn)她正避開熱鬧的人群,獨自站立在“燈火闌珊處”。詞就在這不言而喻的欣喜中結尾了。由此可見,作者所追幕的,是一個品格高潔,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女子。在這種追求里,寄托著詞人不愿與醉生夢死、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同流合污的情懷。粱啟超認為這首詞的詞旨是“自甘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很有見地的。近代學者王國維曾引用這幾句而賦予新義,認為這是“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所必須經過的三種境界中的第三種:通過孜孜不倦的千百次探求,最后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成就。這種引用古人的現(xiàn)成詞語而賦予新義的作法,今天寫作時值得借鑒。

    南宋愛國詞人 辛棄疾 《青元案》
    鈴聲之后。火車又搖晃著駛向寂靜黑暗的遠方田野。女作家,原名勵婕 安妮寶貝

    推薦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jingdianyulu/13446606857644.html

    推薦成語大全

    名人名言分類:火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