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節(jié)名言 氣節(jié)經(jīng)典語錄 共收錄關(guān)于氣節(jié)的名言23條
宋·蘇軾《乞擢用劉季孫狀》。臨時:到關(guān)鍵時刻。節(jié):節(jié)操。這兩句大意是:奮勇拼搏,不考慮個人安危,到了關(guān)鍵時刻,能夠堅守自己的節(jié)操?捎糜谫潛P勇于對敵斗爭,能夠堅持氣節(jié)的人。
北宋文學(xué)家 蘇軾 《乞擢用劉季孫狀》唐·邵謁《金谷園懷古》。這兩句大意是:竹子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改變它堅實的骨節(jié);花兒即使飄落到地上,也依然保留著殘余的芳香。用青竹至死而竹節(jié)不變,落紅墜地面余香猶存,喻志士仁人至死不渝的高尚氣節(jié)。借物性喻人理,以詠物抒懷古之情,這一寫作方法現(xiàn)在仍可借用。
唐代詩人 邵謁 《金谷園懷古》宋·文天祥《正氣歌》。時窮:指時世艱危。節(jié):剛毅忠貞的氣節(jié)。見:同“現(xiàn)”,表露,顯現(xiàn)。丹青:本為不易泯滅的紅色、青色顏料,通常借指繪畫,此處借指史冊。這兩句大意是:時局艱難的時候不屈的氣節(jié)就表現(xiàn)出來,一一記在史冊上,垂名后世!墩龤飧琛肥撬文┟褡逵⑿畚奶煜楸鴶”环箨P(guān)押在元人獄中的作品,表現(xiàn)了作者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這兩句歌頌古往今來臨危不懼、為國捐軀的仁人志士的剛正氣節(jié),“時窮節(jié)乃見”與鮑照的“時危見臣節(jié)”,韓愈的“士窮乃見節(jié)義”一脈相承,都是表現(xiàn)艱難時世對人的考驗。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正氣歌》宋·戴復(fù)古《懷徐淵子》。堪:值得。秋葉:楓葉。這兩句大意是:傲霜的菊花直到枯萎還受到人們的珍惜,楓葉盡管在秋風(fēng)中染紅,到底經(jīng)不起人們仔細觀賞。詩人認為:菊花色彩素淡,不畏風(fēng)霜;楓葉雖一片火紅,但未免太單調(diào),因而人們多偏愛菊花。在社會生活中,那些有氣節(jié),有情操,有高尚品德的人,永遠受到人們的尊重;而有些名噪一時的人物,終將如過眼煙云一般轉(zhuǎn)瞬即逝。以此二句來贊美菊花,十分恰切;亦可取其引申義,贊美有氣節(jié)的志士。
南宋詩人 戴復(fù)古 《懷徐淵子》求成功與名利的人,一時之間榮華富貴,可是,是否能長久呢?而有氣節(jié)的人,能為了某種信念堅持到底的人,才是流芳千古的大事。
名孫文,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chuàng)始人,三民主義倡導(dǎo)者 孫中山明末清初·顧炎武《陳生芳績兩尊人先后即世,適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詞旨衰惻,依韻奉和》。遺民:前朝遺留下來的百姓,此處為作者自指。九鼎:古代象征國家政權(quán)的傳國之寶,因以指代國家。這兩句大意是:人間還有前朝的遺民存在,其民族氣節(jié)不能因國家淪亡而隨著喪失。詩句表現(xiàn)了顧炎武誓不事清,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高尚節(jié)操。顧炎武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清廷修《明史》時,曾有人以書信招炎武,炎武答曰:“愿以一死謝公”!锻ち治募肪砣杜c葉讱庵書》也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止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眲C然正氣,永世長存。此兩句詩可借以抒發(fā)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 顧炎武 《陳生芳績兩尊人先后即世,適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詞旨衰惻,依韻奉和》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怯(qie竊)死:膽小怕死。茍免:茍且免除死亡。毀節(jié):毀壞名節(jié)。這兩句大意是:勇將不因怕死而茍且求免,壯士決不毀節(jié)而偷生人間。“怯死”和“毀節(jié)”是人生最大的恥辱,不僅為勇將士、壯士所唾棄,也為任何一個珍惜自己名譽品格的人所不;而如果真能在生死考驗面前做到“不怯死以茍免”,“不毀節(jié)而求生”,也就可以稱得上“勇將”、“壯士”?苫靡宰悦忝闳。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宋·梅堯臣《古意》光:光亮。剛:剛強。魄:月之光。比喻要保全堅貞剛直的氣節(jié)。
北宋詩人 梅堯臣 《古意》宋·汪莘《水調(diào)歌頭》[志可洞金石]。窮:處境窮困潦倒,指仕途坎坷,人生失意。達:指仕途通達,功名遂心。直節(jié):勁直的氣節(jié)。殊途:不同的人生道路,這里指前一句所說的“窮達生死”。這幾句大意是:鐵可以斷,玉可以碎,海洋可以干枯,可是,不論是困厄還是顯達,也不論是生是死,勁直的節(jié)操卻始終貫穿在不同的遭遇中。這是作者與人論及立志時寫的詞,這幾句以形象化的語言,表述了自己對立志的看法: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道路,但不管在任何處境下,勁直的節(jié)操決不能改變。作者連用三個比喻,表現(xiàn)了為保持“直節(jié)”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反映了一種剛直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這種見識,這種品格,至今仍應(yīng)效法,原詞也可化用。
南宋詩人 汪莘 《水調(diào)歌頭》春秋·孔子《論語·里仁》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約:窮困、困窘。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jié)。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論語·里仁》唐·馬總《意林》引《任子》。干:干枯。奪:奪去,改變。柔:使之柔軟變形。這幾句大意是:水可以千枯卻不能奪去潮濕的本性。火可以熄滅卻不能改變發(fā)熱的性能,金可以軟化卻不能奪走它的重量,石可以破碎卻不能變易它的堅硬。以物可變形而不可移性的道理,形容人的堅貞氣節(jié)、高尚情操不可移易。作者采用捧比的句式,貫珠般的博喻。加強了說理性和可信度。
唐代文人 馬總 《意林》推薦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jingdianyulu/13446612719580.html
推薦成語大全
名人名言分類:氣節(jié)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