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名言 送別經(jīng)典語錄 共收錄關(guān)于送別的名言40條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君:你,對人的尊稱。終:終歸,到底。這兩句大意是:送您選到千里之外,最后還是須有分別的時候。送別,送別,終有一別。這兩句的意思在于說明不必遠送了,也有說“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的。多用于勸人不必再遠送,也可用于表示自己不再遠送別人了。
元末明初文學(xué)家 施耐庵 《水滸傳》無名氏《別詩》。皆:都是。為:是。這兩句大意是:天下人都親似骨肉兄弟,誰是莫不相干的陌路人?本詩相傳為漢李陵送別蘇武所作的詩,不大可信。這是一首無名氏的送別詩。詩句說道:“~。況我連理樹,與子同一身!痹娏x旨在說明四海之內(nèi)無特殊關(guān)系的人尚且視為兄弟,何況像我們這種情同骨肉的關(guān)系!詩歌巧妙化用孔子“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成句,并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現(xiàn)情感,文風(fēng)質(zhì)樸,語言流暢,藝術(shù)上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現(xiàn)可用于安慰即將遠行的同志和朋友:不必為遠離故多、前路孤獨而擔(dān)心,四海處處為家,天下人親若兄弟,你放心去吧,旅途不會盛到孤單和寂寞。
無名氏 《別詩》唐·張九齡《折楊柳》。一枝:指楊柳枝,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fēng)俗。憐:愛惜。故園春:故鄉(xiāng)的春天。這兩句大意是:一枝楊柳并不足貴,但它代表著故鄉(xiāng)的春色,值得珍惜。這是一位女子為情人送行的詩:“~。遲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說明大好春光不能長久,因而更要加倍愛惜“故園春”。詩句含蓄地表示了女子的青春也如故園春色一樣不能久駐,盼望行者早日歸來,莫辜負了春光。
唐代開元尚書丞相,詩人 張九齡 《折楊柳》唐·王維《送張判官赴河西》。這兩句大意是:你身靠長劍,情緒激昂,我為你高歌一曲.以壯行色。這是作者送友人出征之作。上句寫友人赴邊時的英姿,下句寫自己送行時的豪情。這里沒有叮嚀周至之語,也不見留戀顧盼之態(tài),字里行間充滿著慷慨報國的意氣和祝友成功的深情,在送別詩中別具一格。
唐代詩人 王維 《送張判官赴河西》唐·王維《齊州送祖三》。這兩句大意是:天氣寒冷,樹木凋零,遠處的山巒因蕭瑟而顯得空凈;夕陽西下,暮色蒼茫,奔流的長河顯得更為湍急。詩人送別剛剛相逢又要匆匆分離的朋友,心中空寂、惆悵。這種心情外射到日暮天寒的江邊景色上,再反作用于詩人的主觀情感,更加重了胸中的離情別緒緒。所以,施補華評這兩句是“用寫景之筆宕開,而情在其中“(《峴傭說詩》)。這種移情的表現(xiàn)手法,含蓄蘊藉,今天寫作時,仍可以借鑒。
唐代詩人 王維 《齊州送祖三》唐·王維《齊州送祖三》。解纜:解開系船的纜繩。佇立:久立。這兩句大意是;解開船纜,你揚帆啟航已經(jīng)駛得往遠了,我還佇立在江邊眺望著你遠去的船影。寫眼前事,質(zhì)樸而真切。描寫別情時可以引用。
唐代詩人 王維 《齊州送祖三》唐·劉長卿《瓜州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歸揚州道中寄》。這兩句大意是:友人船帆一片已不知飄到了何處,我獨自倚馬江邊,久立仁望,遲遲才走上歸路。這是詩人在瓜州送李端南渡長江后,于回揚州的路上寫的詩,后兩句是:“惆悵江南北,青山欲暮時”,意思是日暮時與友人分手,飄向江南的友人和留在江北的自己此時此刻都陷入無限惆悵之中。
唐代詩人 劉長卿 《瓜州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歸揚州道中寄》唐·李白《江夏別宋之悌》。興:本指興味、豪興一類意思,此處是作者故作曠達之語,表達蒙冤難訴,悲恨感慨,無可奈何的復(fù)雜感情。這兩句大意是:此地作別,人分千里,但友情綿長,兩心是息息相通的;此情此景,生離死別,無限的況味,都在這一杯別酒之中。李白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的牽連被長流夜郎,貶途中經(jīng)過江夏(今胡北武昌),與友人宋之悌揮淚飲別,寫了這首詩!珒删湓跁邕_中蘊含著難以言狀的復(fù)雜感情,耐人尋味,被明人胡應(yīng)麟稱之為“超逸入神”的美句。應(yīng)學(xué)習(xí)詩人錘煉字句,表達難以表達的感情的工夫。
唐代詩人 李白 《江夏別宋之悌》唐·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離魂:猶言離別時的心情。寶刀:象征雄心壯志。這兩句大意是:切莫為我們的離別而惆悵,應(yīng)懷著雄心壯志,揮刀沙場,努力報國,覓取功名。本詩是作者送李侍御赴安西覓取功名之作,~兩句充滿豪情,充滿信賴,充滿期待,給即將遠行的友人以激勵和鼓舞,是寫壯別的名句。
唐代邊塞詩人 高適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杜甫《新安吏》。這兩句大意是:暮色蒼茫之中,白水任自東流,像一去不返的征人;而出征者和送行者的哭聲還像在青山之間縈繞回蕩。~兩句用環(huán)境烘托的寫法表現(xiàn)悲戚哀痛的感情,這種供托手法可以產(chǎn)生“相輔相成”的藝術(shù)效果,增強藝術(shù)感染力。
唐代詩人 杜甫 《新安吏》唐·杜甫《發(fā)潭州》。這兩句大意是:惟有岸上的落花飛著送客,只有桅桿上的燕子寄語留人。杜甫離蜀出峽,因時局動亂,北歸無望,遂以舟為家,漂泊于岳州、潭州一帶。后來,詩人離潭州赴衡州,寫了這首《發(fā)潭州》!宦(lián)寫詩人揚帆啟航時,唯有岸邊飛花為他送行,檣桅上春燕呢喃作語,似在親切地殷勤留客。寫作上有“移情”手法,即把作者的主觀感情移注于客觀景物中,而使“物色帶情”。這里詩人賦予落花、飛燕以人的感情,使之“送客”、“留人”,情與景妙合無垠,具有強烈感人的藝術(shù)力量,蔡夢弼《草堂詩話》稱這兩句“描寫景物,意自親切,所以妙絕古今!
唐代詩人 杜甫 《發(fā)潭州》唐·陳子昂《迸殷大入蜀》。坐:徒,空.征騎:指友人殷大騎的馬。這兩句大意是:徒然看著友人的坐騎越走越遠,最后消失在遠山后面擊了,眼前其留下遠處青山的一片翠色。行者早已經(jīng)不見了,送者仍在屹立佇望。在“坐看”、“唯見”之中,把依依惜別的友情曲曲傳出,和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岑參的“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意蘊相同。
唐代文學(xué)家 陳子昂 《迸殷大入蜀》宋·李彌遜《菩薩蠻》[江城烽火]風(fēng)高:風(fēng)大。舟痕:船劃過水面留下的波痕。這兩句大意是:風(fēng)大,帆影過得特別快;注目望著船只過去,留下的只有碧波蕩漾。這首詞寫于南宋初年。當(dāng)時,金兵大舉南下,逼近長江,在這危急的情勢下,詞人送妻子去南方避難。這首詞寫江邊送別的情景。妻子灑淚登舟后,作者依戀地在岸邊久久凝望!帮L(fēng)高帆影疾”可能是實寫舟行之速,也可能是作者因為不忍妻子遠去而產(chǎn)生的一種錯覺,仿佛帆借風(fēng)勢,走得特別快。“目送舟痕碧”說明舟上的人影已經(jīng)望不見了,只有帆船留下的碧痕還在微微蕩漾,這碧痕很快也將恢復(fù)平靜,而詞人卻還在江邊久久佇立。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情蘊詞中,寫水邊送別時可作借鑒。
宋代官員 李彌遜 《菩薩蠻》漢·《別詩》,舊題《蘇子卿詩》。選兩句大意是:好友于此別離,將要遠遠地各奔東西,心中懷有無限留戀之意。相傳漢人蘇武、李陵離別時曾做詩言別,其情真摯感人,后人遂以此詩附會此事,不大可信。但詩文本身的確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此條便是其中的名句。詩句直接抒發(fā)別離感慨,毫不隱晦地向朋友發(fā)自心跡,給人以情真、意真的強烈感受。這種強烈的感情以質(zhì)樸淡雅的語言托出,使詩文顯得極為自然,毫不矯揉造作。
《別詩》 《別詩》宋·張先《江南柳》[隋堤遠]。亭亭:同“婷婷”,美好的樣子,一般形容女子,這里形容明月,賦予它美女似的情態(tài)。這兩句大意是:愿我的身子能像美麗的月亮那樣,陪伴著你千里遠行。這首詞寫一個女子送別情人以后,登上城樓遠望。此時,情人早已遠去,只見“新月上西城”。她羨慕美好的月色千里朗照,一路伴隨著自己的情人,產(chǎn)生了~的強烈愿望。這兩句比一般直抒離愁者高出一籌,在美好的意境中,融合著抒情主人公的一片癡情。抒寫離情可作借鑒。
北宋詞人 張先 《江南柳》唐·劉長卿《送嚴(yán)士元》。這兩句大意是:日暮時分,友人解纜起帆隨著江水遠去,我的心也萬里相隨,飛到了碧草遍野的湖南。嚴(yán)士元,吳(今江蘇蘇州市)人,作者的朋友。這是劉長卿送嚴(yán)士元到湖南去的贈別詩。上句寫落日去帆,是送別時的實景;下句寫朋友所往之地,是想象中的虛景。但無論是“江上孤帆”的眼前景,還是“草綠湖南”的意中景,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里面都滲透著真摯的友情和難舍的離情。
唐代詩人 劉長卿 《送嚴(yán)士元》見唐·李白《送別》。云帆:白帆。這兩句大意是:望著白帆遠去直至消失不見,只見夕陽下的長江空自流來。這兩句寫送別,和他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相似。但前者是詩人站在黃鶴樓上,望著友人孟浩然順江揚帆而下,人隨水去消逝于水天相接之處;這首詩則是詩人在潯陽江頭送友人溯江西上,“潯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是人、帆西去,長江東來。因此,不說“云帆碧空盡”而說云帆“不相見”;不說“長江天際流”,而說暮日照耀下的長江“空自流”來。
唐代詩人 李白 《送別》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青眼:原指用黑眼珠對人正視,用以表示對人喜愛或器重,這里指柳葉,語意雙關(guān)。這兩句大意是:我心愛的人就要離我遠行了,寄語西河岸邊的柳葉,深情地望著他與我一起為他送行吧!這是老夫人準(zhǔn)備送張生赴京趕考時鶯鶯的道白。西廂相會不久,老夫人就察知了鶯鶯與張生結(jié)合的事情,無奈把鶯鶯許配張生,然后又逼張生上京應(yīng)試。情人相別,鶯鶯無限痛苦,對張生不盡地繾綣,萬般的惜別之情無由發(fā)泄,唯有托于楊柳,請柳葉與自己一起為張生送別。此兩句以有情托無情,更見有情者之摯情?捎靡员憩F(xiàn)送別。
元代雜劇作家 王實甫 《西廂記》唐·鄭谷《淮上與友人別》;瓷希捍酥笓P州。瀟湘:今湖南一帶。秦:今陜西。這兩句大意是:離亭別宴上笛子吹奏起象征離別的《折楊柳》曲,在沉沉暮靄中君向瀟湘我向秦,天南地北,各自一方。這首詩全文是:“揚子江頭楊柳春,揚花愁殺渡江人!!绷b旅飄泊,客中作別,已夠令人悲愁;加之風(fēng)笛暮靄、離亭別宴等物象,更加使人傷情;況且此地一別,南北異途,后會無期,怎不教人銷魂!所有這一切都在這樸直的敘述語氣的結(jié)句里得到充分的表達。如此結(jié)尾,別開生面。
唐代詩人 鄭谷 《淮上與友人別》唐·許渾《謝亭送別》。謝亭:又名謝公亭,在安徽宣城北,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西樓:指送別之處謝亭。這兩句大意是送別友人之后,因心緒不佳,不勝酒力而睡去。日暮酒醒,風(fēng)雨滿天,友人之舟早已遠逝不見蹤跡,自己懷著孤寂的心情,默默走下西樓。全詩是:“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這是一首送別詩,但不言別情,只寫景物,通過風(fēng)雨凄迷之景的烘托宣染,已把凄黯帳惘的情懷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結(jié)尾更富含蓄性,有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寫作當(dāng)知此法。
晚唐詩人 許渾 《謝亭送別》唐·韋應(yīng)物《送王校書》。江浦:江邊。這兩句大意是:送君送到江邊,人還未去已令人深感惆悵;詩人走之后,又登上西樓看那遠去的風(fēng)帆,愁苦之情更令人難堪。人未行已感惆悵,人已行則惆悵更甚;送人送到江邊已見情誼之深,人走后衛(wèi)登樓眺望,更見情直深長。詩人用更進一層的手法寫離情,十分感人。
唐代詩人 韋應(yīng)物 《送王校書》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這兩句大意是:滿江的春色不肯把遠行的客人留下,蔥綠的青草伴隨著馬蹄送客遠去。一江春水向東流,自然不會停下來勸客駐足,倒是青草有情,遍地皆綠,伴送行客的馬蹄向遠方走去。本寫惜別,但不直言,而是通過眼前江春不留,青草相送的景色,曲曲道出,便顯得生動有致,匠心別具。這種別致的抒情方法,值得學(xué)習(xí)。
唐代詩人 劉長卿 《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唐·劉長卿《青溪口送人歸岳州》。這兩句大意是:友人的離帆隨著夕陽一起消失在千里之外,眼前只剩下一片連接天涯的秋水。這兩句詩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惜別之情。以景寫情,富于含蓄,可用來描寫水邊送別的情景。
唐代詩人 劉長卿 《青溪口送人歸岳州》唐·劉長卿《別嚴(yán)士元》。這兩句大意是:微雨飄零,沾濕了人的衣衫,但雨絲細得看也看不見;輕風(fēng)吹拂,樹枝上墜下幾朵殘花,落到地上連一點聲音都沒有。原詩是以這兩句渲染朋友惜別時相對無語、依依難舍的離情別緒的,在靜默中有一種纏綿、惆悵的意味,F(xiàn)在可用來描寫晚春景色,或用來抒寫雨送落花時人們普遍感到的淡淡的春愁。
唐代詩人 劉長卿 《別嚴(yán)士元》唐·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這兩句大意是:今日為你送行,要盡興而醉,明朝分手相憶,已經(jīng)相隔遙遠。今日送君,近在咫尺,還可以共飲一醉。“醉”字暗示著“酒深情亦深”,情誼非同一般。而此地一別,天各一方,今日的共飲已成明朝相憶的內(nèi)容,那時征途漫漫,相距遙遠,相見已不可能。因此,今日餞別更顯得寶貴,須盡杯中之物,一醉方休。此聯(lián)與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意境相近,惜別之情包含于勸飲之中,寫送別之情可作參考。
唐代詩人 賈至 《送李侍郎赴常州》宋·辛棄疾《鷓鴣天》[唱徹陽關(guān)]。這兩句大意是:江水連天,樹影隨流動的江水不斷映入眼簾;遠山綿延,被陰沉帶雨的烏云遮去了一半。此詞是詞人送友時所發(fā)的人生感慨。其上片云:“唱徹《陽關(guān)》淚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贝藯l對仗工穩(wěn),煉字生神!案√焖睂Α皫в暝啤保盁o窮樹”對“一半山”,空間遼闊,氣魄宏大。“送”、“埋”二字,別情依依,含而不露。兩句既是觸景生情,又是因情設(shè)景,故能氣象雄渾,傳情淋漓。這種方法,可為今天寫作提供楷模。
南宋愛國詞人 辛棄疾 《鷓鴣天》明·陸娟《代父送人之新安》。這兩句大意是:千點萬點的落花,落在那離人的一葉扁舟上;那一葉扁舟啊,把一片春色都載到江南去了。這兩句是由宋代鄭文寶《柳枝詞》中“不管煙波與風(fēng)雨,載將離恨過江南”兩句演化而來;浔庵郏瑒t似春色載于扁舟。扁舟一去,則似春色也隨之而去。春一走,剩下的當(dāng)然是只有一片寂寞了。詩句是寫送別,作者以“春”的過江寄托了人的別愁。托物抒懷,以景言情,情融于景,是這兩句詩的重要特色。這種抒情方法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也可化用來抒寫春日送別之情。
明代女詩人 陸娟 《代父送人之新安》明·李夢陽《別徐子禎卿得江字》。啼廟日:鷓鴣在黃陵廟口啼叫。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胡畔。斑竹:紫竹,竹身有紫色或灰褐色斑紋。傳說舜死于蒼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帝不已,淚下沾竹,竹皆成斑,故又稱湘妃竹。這兩句大意是:日落黃昏時分,鷓鴣鳥在黃陵廟前啼叫,清澈的湘江水和斑爛的湘竹影映照在船窗之上。這是詩人送朋友去楚地,想象他到楚地后的所見所聞,詩中充滿了惜別之情。因為鷓鴣啼叫的聲音類似“行不得也哥哥”,詩人借以寄語楚地去不得,有盼其早歸之意。
明代文學(xué)家 李夢陽 《別徐子禎卿得江字》明·邊貢《送馬欹湖赴河南提學(xué)》。這兩句大意是:臨近岔道即將分別的時刻,請不要觸動羈旅異域的他鄉(xiāng)之感;我同你一樣浪跡四方,也是飄泊無定之人。用自己的遭際和親身感受去安慰對方,比空洞的說教更親切感人,容易為對方感情所接受。這是安慰人的一種方法。
明代詩人 文學(xué)家 邊貢 《送馬欹湖赴河南提學(xué)》見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元二:作者友人,娃元,行第第二。安西:唐中央為統(tǒng)轄西域而設(shè)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今新疆庫車。陽關(guān):在河西走廊盡西頭,甘肅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guān)以南而名。這兩句大意是:請你再喝干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guān)往西行,窮荒絕域,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是一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送別詩,全詩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庇讶顺鍪刮饔颍L途跋涉,艱辛備嘗。詩人臨別再留,殷勤勸酒,這杯酒里濃縮著詩人依依惜別的情誼,滲透著對友人的深情體貼,也包含著對遠行者前路珍重的祝愿。離別時有千言萬語,想說又不知從何說起,這豐富復(fù)雜的感情統(tǒng)統(tǒng)由這一句簡單的勸酒詞表現(xiàn)出來。這首詩唐人已把它譜曲歌唱,后人稱為“陽關(guān)三疊”,又稱《渭城曲》。因為它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所以《陽關(guān)》、《渭城》幾乎成了離別的代名詞。它的知名度、引用率很高,現(xiàn)在寫與友人惜別詩文時還常常引用它。
唐代詩人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見唐·王昌齡《送魏二》。瀟湘:瀟水、湘水在湖南零陵縣境會合,稱瀟湘。這兩句大意是:想你在不久的將來將于月夜泊舟在遙遠的瀟湘之上,清猿的長鳴會闖入你的夢鄉(xiāng),使你夢中也擺脫不了愁悵。這是作者貶官龍標(biāo)尉時送友人所作。全詩是:“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fēng)引雨入舟涼。~。”前兩句寫送別時所見的實景,后兩句不直寫惜別之情,而是通過想象替友人虛構(gòu)了一個境界:夜泊瀟湘,夢中聽猿。夜泊瀟湘已是想象中的虛幻之景,而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給詩增添了朦朧美,也深化了惜別的主題,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頗具特色?捎脕肀憩F(xiàn)惜別惆悵之情。
唐代詩人 王昌齡 《送魏二》見宋·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翻新闋:譜寫新的曲子。這兩句大意是:且不要再給離歌譜寫新曲,就這唱的一曲已叫人愁腸寸斷了。這是歐陽修即將離開洛陽時在餞別宴上寫的一首詞,送行人是一個和他感情很深的女子。“離歌”指這次筵席上唱的送別之歌。這支新譜的歌比舊曲更使人傷感,直唱得離人愁腸寸斷,所以詞人懇切地叮嚀不要再“翻新闋”了?墒沁@樣就能使愁緒緩解么?非也。前句中的勸阻之辭,目的在于反襯“腸寸結(jié)”的深哀巨痛。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筆法。
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 歐陽修 《玉樓春》宋·張先《江南柳》[隋堤遠]。分袂(mèi妹):分別。袂,本義為衣袖。關(guān):關(guān)涉。這幾句大意是:古往今來人們多在柳橋送別,看到別人分離,心底也會涌出愁思,何況現(xiàn)在關(guān)涉到自己的離情!這首詞寫的是一個女子送別戀人和別后遙望之情。這幾句先從古往今來的送別情景入筆,概括性很強;“見人分袂亦愁生”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多愁善感,極富同情心。這個看到別人離別就生愁的女子,現(xiàn)在自己卻要在柳堤上與情人分手了,此時此地,情何以堪!作者沒有在詞中直抒女主人公的離愁,只是以“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作為襯托,以“何況”二字表遞進,女主人公內(nèi)心深深的離愁已展露無遺。
北宋詞人 張先 《江南柳》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而去,不由興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強調(diào)后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唐代文學(xué)家 陳子昂 《春夜別友人》宋·張元干《賀新郎》[夢繞神州路]。這幾句大意是:江山萬里,不知你的歸宿在何處?回顧以往,我們經(jīng)常對床夜話,議今論古。你去的地方連大雁都飛不到,寫成了書信又有誰可以托付?這是作者給志同道合的朋友胡銓寫的送別詞。當(dāng)時,胡銓因力主抗金,受到投降派權(quán)相秦檜的迫害,被編管(削除官職,放逐到邊遠地區(qū),受當(dāng)?shù)氐胤焦俟苤?新州(今廣東新興縣)。張元干在詞中既寫了送別之誼,又作了不平之鳴,詞意悲憤激切。這里的“萬里江山”,指張元干編管之地十分遙遠;“知何處”并非不知友人往新州,而是指他此去前途莫測,安危難卜,表現(xiàn)了對朋友命運的憂慮。在這前景茫茫的分離之際,作者回顧以往,兩人常徹夜長談互訴政見,情投意合;展望未來,遠別萬里,寫成了信也沒個寄處。相傳雁能傳書,但北雁南飛,止于衡陽,飛不到新州去,所以說“雁不到,書成誰與?”實際上這兩句還有更深的含義:宋時朝臣受罰,流放遠方,親友多不敢通音訊,否則也會受到株連。這兩句正是對這種政治現(xiàn)實的控訴。短短幾句詞,包含著深廣的政治內(nèi)容,流露著令人憂心的送別情誼,在古今送別之作中,實為難得。
南宋詞人 張元干 《賀新郎》宋·周邦彥《蘭陵王》[柳陰直]。一箭:喻舟行如箭。篙(gāo高):撐船的竹竿!鞍敫荨敝钙錄]入水中的部分。波暖:時值陽春,風(fēng)和日麗,所以水波也暖和。迢遞:遙遠。驛(yì義):驛站,古代供傳遞公文人休息、住宿的地方。這幾句大意是:令人發(fā)愁的是:風(fēng)急水順,篙速波暖,舟行似箭;回顧啟程處,已經(jīng)遠隔好幾個驛站;北望送行人,仿佛還佇立在遙遠的天邊。這幾句寫遠行人的心情神態(tài)。當(dāng)時友人離開京師,周邦彥到種滿柳樹的汴河邊、隋堤上送行。依依告別后,友人登舟啟程。時值陽春,風(fēng)快渡暖,舟行似箭,一下子就穿過了好幾個驛站。舟速愈快,舟行愈遠,離人的愁緒愈增。這幾句代被送的友人設(shè)想,以一個“愁”字引起以下數(shù)句,抒情色彩很濃。作者設(shè)想遠行的友人正在愁苦中悵然北望,送行人早在視線之外,但在他的想象中,仿佛看到周邦彥仍在天北水邊佇立凝望。雖然雙方誰都看不見誰,但末句五個字卻將一對離人的心理神態(tài)逼真地展現(xiàn)出來了。這幾句情景交融,虛實相間,形象十分鮮明,藝術(shù)感染力很強。
北宋詞人 周邦彥 《蘭陵王》唐·李白《送羽林陶將軍》陶將軍大駕樓船出使,威風(fēng)凜凜。江面上旌旗飄飄,紫煙繚繞。你將遠行萬里,橫戈試探虎穴。三杯酒后,拔出龍泉劍舞個昏天黑地。別說我是個詞人,沒有沖天膽氣。在你臨行前,我將把繞朝鞭贈送給你。
唐代詩人 李白 《送羽林陶將軍》推薦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jingdianyulu/134466168711012.html
推薦成語大全
名人名言分類:送別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