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yǎng)名言 修養(yǎng)經(jīng)典語錄 共收錄關于修養(yǎng)的名言148條
《禮記·中庸》字面意思: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過。這里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質(zhì)。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贊賞。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禮記·中庸》《禮記·中庸》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人一定能獲得長壽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禮記·中庸》清·袁枚《遣興》。本句太意是:慘練功法多是從艱苦中得來。原詩上句為:“須知極樂神仙境”。這兩句采用夸張的手法強調(diào)即使是天上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神仙,他們的法術也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通過艱苦地摻練才得到的。言外之意,當然是說一般人要想掌握一點知識,一點本領,更得勤學苦練。本名句可供勉勵青少年刻苦學習時引用,也可用以勉勵人們進行刻苦的道德修養(yǎng)。
清代詩人 袁枚 《遣興》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世上人的心性修養(yǎng)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一切事務治理好的前提。
戰(zhàn)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唐·張九齡《上姚令公書》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到了完美的境地,一切毀謗都將自行止息。
唐代開元尚書丞相,詩人 張九齡 《上姚令公書》漢·王符《潛夫論·敘錄》卓越的人不追求虛有其表,有修養(yǎng)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實際。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 王符 《潛夫論·敘錄》春秋·孔子《論語·學而》。溫,溫和。良:善良。恭:恭敬。儉:儉樸。讓:謙讓。本句大意是:性格溫和,心地善良.態(tài)度恭敬,生活儉樸,待人謙讓。原話是孔子的學生稱贊孔子所具有的品德的.這種品德有利于鞏固封建秩序,因而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倡導,作為封建社會個人修養(yǎng)的典范,F(xiàn)在應該批判地繼承,在對敵斗爭中,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不能~的。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詩經(jīng)·淇奧》。切:用刀切斷,指加工骨器。磋(cuō搓):用銼銼平,指加工象牙。琢(zhuó濁):用刀雕刻,指加玉石。磨:用物磨光,指加工石頭。這兩句大意是:(修養(yǎng)品行:好比加工玉石,)像切割,像銼平,像雕刻,像磨光。此條以加工骨器、玉器為例,比喻君子要努力修養(yǎng)品行,堅持德行的砥礪。所以原詩說:“有匪君子,~,”后多用~來形容研討學問或修飾文章。切、磋、琢、磨是四個表現(xiàn)精雕細刻的動詞,該名句連用四個動詞,增強了直觀性,使較為抽象的砥礪德行、研討學問通過幾個巧妙的動詞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jīng)》 《詩經(jīng)·淇奧》血氣最忌諱的是盛大,心胸最忌諱的是滿足,才華最忌諱的是顯露。少年人的血氣方剛,所以最容易義氣用事。遇到不平的事情,便要挺身而出。他們總以為自己本領很大,無所不能。誰都知道,年輕人往往很少恐懼之感,什么事情都不怎么去思前想后,瞻左顧右。思想得少,就會沒有顧忌,直來直往。而且有時候還特別講究哥們義氣,愛拍胸脯。氣要與神相抱才行,氣好比是軍兵,而神才是司令。司令要有兵去執(zhí)行命令,光下命令而無人執(zhí)行不行。光有兵而無司令,或者司令軟弱也不行。少年人智慧少,所以氣血一旺,就可能出現(xiàn)問題或者差錯。那些鬧事打架,惹是生非的,都是年輕人。所以,服兵役的大多是年輕人,他們頭腦簡單,容易受人擺布;血氣方剛,容易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等到年紀大了,就會顧慮重重,牽腸掛肚。一個人的心胸是寬廣的,還是狹窄的,對于一個人的成就很關鍵。心胸寬廣了,便會無所不包,可以容納天下,那么一切善惡敵友都可以集合在我自己的胸中了。如果心胸狹窄,連自己都裝納不下,怎么還能夠去容納得了別人!但常見有些人,胸中稍有見地,便自以為了不起,目中無人,驕傲自滿,天下只有老子第一了!結果是,容納不了別人的,自己也不會被人容納;自己跟別人過不去,別人也會跟自己過不去!独献印氛f:“持盈之道,損之又損!币3肿顫M足的地步,就必須不停地損抑自己,這就是謙虛。謙虛使人進步,原因是自己總不會滿足,心胸也就不停地有所收益,能夠裝得下更多的事物,以至于大到天下和宇宙。而我與天地宇宙成為一體,那就是彌勒佛了:大肚能容, 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 笑世間可笑之人。人不自滿,別人就會替我們自己來滿足;人一自滿,別人就會來給我們損害。秦始皇的阿房宮最大,結果最先被人燒毀;孔子的門廬不高,而天下后世人卻不停地在為他加高。道理是很簡單的,就看人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自損!人們都推崇李白的才華橫溢,但李白卻一生落魄而壯志難酬。就是因為他才氣太大,時刻顯露在外,往往容易讓人受不了。許多有才的人,都得不到真正的重用,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才華的本身便是與人不能相處的。才華就是要表現(xiàn)自己,就好象那處在囊中的錐子一樣,時不時地就要冒出尖來,這尖也一定會扎住人的。人們愛才,但卻又怕才把自己給傷著了。叫現(xiàn)在的人們讀李白的詩可以,但要他們都與李白本人去接觸,恐怕就不那么痛快了。李白要的是痛快淋漓,咱們自己也想痛快淋漓哩!他痛快淋漓了,我們反而也就不能夠痛快淋漓了。所以說,所有有才華的人,要想在社會上得到發(fā)展,就少一點牢騷,不要抱怨什么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話。如果我們能夠把才華收起一點,用渾厚的風格來表現(xiàn),與人相處得就可能融洽一些。這樣以來,我們才會得到大家的同情和支持,而才華也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發(fā)揮。
明代文學家,思想家 呂坤唐·王勃《上劉右相書》。源:指江河的源頭。流;指下游的水流。形:指實物的形狀。端:端正。這兩句大意是:如果源頭干凈,那么下游的水流就會清澈;如果實物的形體端正,那么它的影子就會正直。這兩句以自然現(xiàn)象隱喻做人的道理,屬對工整,辭約義豐,不僅易于記誦,而且能引人深省?晒┱撌鲋挥辛⒌弥、行得正才能留下好名聲時引用。
唐代詩人 王勃 《上劉右相書》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yǎng)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唐朝文學家 柳宗元 《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黃瓊傳》引古語。峣(yáo搖)峣:高峻的樣子。缺:殘破。皦(jiǎo絞)皦:潔白貌。這兩句大意是:高峻的東西容易殘破,潔白的東西容易被玷污。事物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兩句話告誡人們:居要位者要特別嚴于律己,因為此時最容易出現(xiàn)史誤?捎糜趯θ肆⑸淼膭裾f,或用于說明矛盾轉化的道理。
南朝宋史學家 范曄 《后漢書·黃瓊傳》春秋·孔子《論語·述而》。長:常。戚戚:指面容、神情悒郁悲凄。這兩句大意是:君子胸懷坦蕩寬廣,小人心胸狹窄,常常憂愁。有些人胸懷曠達,無私無畏,因而總是顯得無憂無慮,泰然自若。有些人則心胸狹窄,多私心雜念,因而總是顯得愁眉苦臉,哀哀戚戚。這兩句可以用來形容或說明人們的品質(zhì)、性格存在種種差異,所以遇事表現(xiàn)很不一樣。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論語·述而》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下》君子的操行、修養(yǎng)自己開始,從而平治天下。孟子很看輕那些“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放棄自己的田地卻去耕耘別人的田地,要求別人的很多,要求自己的很少)的人。孟子認為作為君子,應以“修身為本”,大家都從自己“修其身”做起。這樣就可以達到天下平。在“修其身而天下平”這個意義上,孟子奉勸大家從“我”做起,在今天仍很有啟迪意義。
孟軻,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盡心下》明·朱之瑜《誠誠二首》修養(yǎng)自身品性,處理好人之間的關系,唯一靠的真誠。
明末清初教育家 朱之瑜 《誠誠二首》春秋·孔子《論語·泰伯》興:開始。(人的修養(yǎng))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孔子提出了他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內(nèi)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yǎng),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論語·泰伯》春秋·孔子《論語·里仁》。齊:看齊。內(nèi):內(nèi)心。自省(xǐng醒):自我檢查,反省。這兩句大意是:看見賢人就希望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在內(nèi)心反省一下自己有設有和他一樣的毛病。見賢思齊,就是自覺地樹立榜樣,督促自己不斷地上進。見不賢而內(nèi)自。褪菍φ談e人檢查自己,吸取教訓,使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應當牢記這個格言?晒┱撌鋈藨摻(jīng)常學習別人的長處、借鑒別人的失誤時引用!耙娰t思齊”的成語使用率很高·甩以形容虛心向有才德的人學習,注意自身修養(yǎng)。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論語·里仁》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安:安樂。懷:關懷。這幾句大意是:對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樂;對于朋友,就信任他;對于年少的,就關懷他。《論語·公冶長》:“子路曰:‘愿聞子(孔子)之志。’于曰:‘~’。這幾句表現(xiàn)了孔子以仁信對待所有人的志向,顯出他廣大的胸懷。可以作為人們生活的志向和修養(yǎng)的目標,也可以作為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的具體要求。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論語·公冶長》五代后晉·劉晌《舊唐書·孫思邈傳》“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睂O氏這段格言,來源于《文子·微明》和《淮南子·主術訓》:“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贝苏Z本為處世為人的格言,孫氏則引申為醫(yī)德修養(yǎng)的準則,強調(diào)醫(yī)者治病,既要膽大,如赳赳武夫,臨事不懼,勇往直前;但心要。殻,小心謹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孫氏倡導的膽大心細智圓行方的從醫(yī)格言,不僅為后世從醫(yī)人員提供了醫(yī)德規(guī)范,也為人們祛病延年創(chuàng)造了求醫(yī)的良好醫(yī)風。
五代時期歷史學家 后晉政治家 劉昫 《舊唐書·孫思邈傳》明末清初·張履祥每個人都想培育好自己的子女,但往往不懂得、不重視修養(yǎng)自己品德、行為的重要性
明末清初理學家 張履祥見《孟子·公孫丑上》。善:正確的。拜:致札。這兩句大意是:子路聽到了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高興,禹聽到了善言,就向人致禮!珒删洌鬂饪s為“聞過剛喜,聞善則拜”的成語,表現(xiàn)一種良好的修養(yǎng)和品德。人們應該書之座右,身體力行,為政者更應如是。
孟軻,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丑上》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四書集注·孟子集注》明·薛瑄夜明珠即便是埋藏起來,它的光澤一樣可以顯露出嫵媚。美玉雖然還沒從山里挖掘出來,但也能看到山色隱隱含輝。這才是修養(yǎng)的真諦。
明代官員、理學家 薛瑄戰(zhàn)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上》。老吾老:尊敬我的長輩。及:推及到。幼吾幼:愛護我的子女。這幾句大意是:尊敬我的長輩;以這樣的心意推及到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子女,以這樣的心意推及到別人的子女。這是孟子從道德倫理角度闡發(fā)他的仁政愛民思想。尊敬自己的長輩,也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子女,也愛護別人的子女。對別人的長輩和子女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和子女一樣尊敬和愛護。這樣的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的君主自然會得到天下人的擁護。
孟軻,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粱惠王上》宋·呂蒙正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以放縱,不應該使自己樂到極端。
北宋名相 呂蒙正明·陳繼儒《小窗幽記》以理智來判斷所聽到的言語,則心中自有主張。以品德修養(yǎng)來摒絕私欲,則心境自然清明。
明代文學家 書畫家 陳繼儒 《小窗幽記》春秋·管仲《管子·心術下》。這幾句大意是和顏悅色,善意待人,就會親如兄弟;惡聲惡氣,粗暴待人,比使用兵器更加傷人。管子的這些話對當今的社交活動、公共關系和人際交往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作售貨員、售票員、服務員、接待員的同志們,也不妨把它書之座右,付諸行動,對提高服務質(zhì)量,改善經(jīng)營將大有好處。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管子·心術下》隋·王通《文中子·魏相》。囮(é娥):鳥媒,捕鳥時用來引誘同類的鳥。佞:用花言巧語諂媚人,這幾句大意是:聽到指責就發(fā)怒的人,這是給善于進讒言、陷害人的人提供媒介;見到贊美便沾沾自喜的人,這是給善于阿姨奉承、獻媚取寵的人刨造條件。這幾句是說為人應戒驕戒躁。若是聽到指責就暴跳如雷,準還敢直言進諫?勢必讓善于進讒言者趁虛而入,其結果自然是成為衛(wèi)聾又瞎的孤家寡人。若是聽到贊美便喜氣洋洋,不可一世,自然給善于獻媚邀寵的人提供良機。作者用“囮”,“媒”二字形象地表達了阿濤則怒、見譽則喜的人與讒者。佞者的媒介關系。可以此二句說明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領導者應具有聞謗不怒﹑見譽不喜的修養(yǎng)。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魏相》宋·蘇軾《留侯論》。卒然:突然,出其不意。卒:同“猝”。這幾句大意是: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物,面臨突然的事變不會驚慌,遇到無緣無故加給他的屈辱也不會發(fā)怒!读艉钫摗肥翘K軾的一篇著名史論文章。作者認為一個人受到侮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不足為勇,充其量不過是匹夫之勇;只有“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才算是有大勇者,因為這種人“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意即這是胸懷寬闊,志向高遠的人物。作者認為,留侯(張良)輔佐劉邦滅秦、興漢的關鍵所在,就是他具有“忍小忿而就大謀”的大智大勇。~幾句可用以形容臨危不懼,遇辱不怒,從容大度的智勇人物,
北宋文學家 蘇軾 《留侯論》戰(zhàn)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敏:同!靶颉薄_@幾句大意是,父子之間有骨內(nèi)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男女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v的是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和行為準則.用以維系封建的社會秩序,現(xiàn)在人們談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時,還常常引這幾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話。
孟軻,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唐·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隱約:難以捉摸。確乎不拔:堅定不改變。浩然:正大剛正之氣。這幾句大意是:不因為富貴而損害道德修養(yǎng)。不因為形勢難以捉摸便變更其思想認識,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理想,堅守節(jié)操和正大剛正之氣。韓愈是中唐時期的大儒,以孟子的繼承人自居!珟拙浼词菑摹睹献印はノ墓隆贰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孟子·公孫丑上》“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引申而來,但較孟子語更為具體,更為原則,尤其是“不以隱約易其心”,明確指責了那些見風使舵,投機鉆營的勢利小人。可用以勉勵年青人重視個人修養(yǎng),堅定政治方向,不可為形勢所左右。
唐代文學家 韓愈 《省試顏子不貳過論》唐·韓愈《答李翊書》。迸:猶言蓮遂(穟穟),本意是禾穗成長,這里形容果實累累,多而豐碩。沃:肥祆油汪汪的樣子。曄(yē葉):明亮。靄如:和善的樣子,指文章寫得純正而和順。這幾句大意是:根部長得茂盛,結的果實就特別豐碩;紕膏充足肥潤,發(fā)出來的光就特別明亮;躬行仁義的人,他的文章就純正而和順啊!洞鹄铖磿肥琼n愈的篇著名的文論,闡述了韓愈倡導文章復古的基本親旨!珟拙湔f明了人品與文品的關系。韓愈通過“根茂”則“實遂”,“膏沃”則“光蹕”的生動比喻,說明道德是文章的源泉。韓愈認為,道德修養(yǎng)對寫文章的人根重要,須是仁義之人,文章才寫得好。用現(xiàn)在的話講,文學作品不單是文學技巧問題,它與作家思想、品德、修養(yǎng)有著極重要的關系。學文之道,一則要志向純正,一則是要注重修養(yǎng)。
唐代文學家 韓愈 《答李翊書》春秋·老子《道德經(jīng)》。大意是:善于做將帥的人不逞強尚武,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輕易動怒;經(jīng)常獲勝的人,不炫耀武功。善于用人的人會謙下于人。此二句是從正面談不可輕易動武的道理。作者認為: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一定得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讓感情代替理智;善于獲勝的人,一定得謙虛、謹慎,不可讓勝利沖昏頭腦,不能炫耀武力,不能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如若不是這樣,身為將領而脾氣暴戾,性情乖張,則很容易中計、上當;獲一小勝則沾沾自喜,動則兵戎相見,則一定會兵敗身亡?梢源硕鋸娬{(diào)為將者的氣質(zhì)、修養(yǎng)的重要性。
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后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老子 《道德經(jīng)》春秋·孔子《論語》對品德不進行培養(yǎng),對學問不進行鉆研,聽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徙:音xǐ,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春秋末年,天下大亂?鬃涌畤@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yǎng)、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yǎng)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yǎng)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論語》見《論語·學而》曾子語。日:每無。三省(xǐng醒):多次白找反省。謀:謀劃,做事。信:守信。傳(zhuǎn轉):老師所傳授的學業(yè)。習:溫習.這幾句大意是;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簽閯e人操心辦事有沒有不忠誠的行為?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有沒有不守信用的地方?對老師所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有沒有溫習熟練?固然“吾日三省吾身”多少有點夸張,但對于一個謹慎的人來說,經(jīng)常地作一作自我反省還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更應如此,同時,為別人做事要竭誠盡力,與朋喪交往要格守信用,老師教授的知識要時常復習,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是值得提倡的。這幾句可供論述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品德和良好的習慣時引用,也可供鼓勵青少年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宋·歐陽修等《新唐書·魏征傳》。素履:一貫的實踐。成跡:一定的實跡。毀:詆毀。有信:真實可信。積年:多年。頓:立刻,一下于。虧:毀壞。這幾句大意是:行為有一貫的實踐,辦事有一定的實跡,即使有個別人詆毀,也未必可信,多年表現(xiàn)出來的品行,不會一下子就被毀壞。一個人的品行,是由自己多年的表現(xiàn)形成的,所以即使有個別人進行毀謗,別人也不會相信,因為多年來在別人頭腦中形成的印象不會一下子就被毀掉。為人要始終如一,步步積累,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品格在別人的頭腦中有堅信不疑的印象。這幾句可用于告誡人們要時時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修養(yǎng),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也可用于恥笑那些詆毀一貫品行高尚的人的行為是徒勞無益的。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新唐書·魏征傳》春秋·孔子《論語 ·憲問》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氣,有勇氣的人不一定有仁德。”理解:一個人有德行,有修養(yǎng),就一定會有好的言論、好的著作傳世,可是反過來,一個有好的言論、好的著作傳世的人卻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養(yǎng)。勇和仁的關系也一樣。一個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氣,這種勇氣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過來說,一個有勇氣的人卻不一定有仁德。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 《論語·憲問》推薦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jingdianyulu/134466201412187.html
推薦成語大全
名人名言分類:修養(yǎng)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