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父母的成語 關(guān)于父母的成語 共收錄描寫父母的成語145條
成語標(biāo)題 | 成語解釋 |
阿保之功 | 阿保:保護養(yǎng)育。保護養(yǎng)育幼兒的功勞 |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丙吉傳》:“是時掖庭宮婢則令民夫上書,自陳嘗有阿保之功! | |
阿保之勞 | 阿保:保護養(yǎng)育。保護養(yǎng)育幼兒的功勞 |
出處:《晉書·顧和傳》:“帝以保母周氏有阿保之勞,頜假其名號,內(nèi)外皆奉詔! | |
哀哀父母 |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原指古時在暴政下的人民終年在外服勞役,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
出處:《詩經(jīng)·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
哀毀骨立 | 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立:形容極瘦,只剩下骨架。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 |
出處:《后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yī)療數(shù)年乃起!蹦铣巍⒘x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 |
哀毀瘠立 | 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 |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眾親戚已到,商量在本族親房立了一個兒子過來,然后大殮治喪。蘧公子哀毀瘠立,極盡半子之誼! | |
愛非其道 | 道:方法。對某人很親愛,方法不對頭。指父母對子女的溺愛 |
出處: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 | |
白云孤飛 | 比喻客居他鄉(xiāng),思念父母。 |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皭澗弥。云移,乃得去! | |
白云親舍 | 親: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皭澗弥T埔,乃得去。” | |
班衣戲采 | 相傳老萊子七十歲時穿彩衣作兒戲以娛親。后以之為老養(yǎng)父母的孝親典故。 |
出處: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yǎng)回頭》:“雖無兒,效老萊,班衣戲采! | |
班衣戲彩 | 指身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后以之為老養(yǎng)父母的孝親典故。 |
出處:參見“斑衣戲彩”。 | |
斑衣戲彩 | 指身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后以之為老養(yǎng)父母的孝親典故。 |
出處:《北堂書鈔》卷一二九引《孝子傳》言老萊子年七十,父母尚在,因常服斑衣,為嬰兒戲以娛父母。 | |
抱恨終天 | 恨:悔恨;終天:終身。舊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輩子感到悲痛,F(xiàn)指因做錯某事而后悔一輩子。 |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丹客住了哭,對富翁道:‘本待與主翁完成美事,少盡報效之心,論證知遭此大變,抱恨終天!’” | |
彩衣娛親 |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fā)笑。后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yǎng)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于親側(cè)! | |
柴毀骨立 | 形容因居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 |
出處:《北史·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fā)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 |
柴毀滅性 | 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
出處: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cè),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 | |
晨昏定省 | 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舊時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jié)。 |
出處:《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 |
承歡膝下 | 承歡:舊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時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舊指侍奉父母。 |
出處:《孝經(jīng)·圣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曰嚴(yán)。” | |
創(chuàng)巨痛深 | 創(chuàng):創(chuàng)傷;痛:疼痛。受了很大創(chuàng)傷,痛苦很深。原指哀痛父母之喪,猶如體受重創(chuàng)。后多比喻遭受很大的傷害和痛苦。 |
出處:《禮記·三年問》:“創(chuàng)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 | |
春暉寸草 | 春暉:春天的陽光;比喻父母對兒女的慈愛撫養(yǎng)。寸草:一寸長的小草;比喻子女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的無限感戴心情。 |
出處:唐·孟郊《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
椿庭萱室 | 指父母。 |
椿萱并茂 | 椿:多年生落葉喬木;萱: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萱草。椿萱:喻父母,古稱父為“椿庭”,母為“萱堂”。比喻父母健在。 |
出處:漢·牟融《送徐浩》詩:“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 | |
慈烏反哺 | 慈:奉養(yǎng);慈烏:烏鴉的一種,相傳能反哺其母;返哺:烏雛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
出處:元·無名氏《薛苞認(rèn)母》第二折:“常言道馬有垂韁,犬有那展草,踹踏街心,慈烏反哺。” | |
慈烏返哺 | 慈:奉養(yǎng)。返哺:烏雛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
出處:元·無名氏《薛苞認(rèn)母》第二折:“常言道馬有垂韁。犬有那展草,踹踏街心慈烏反哺。” | |
寸草春暉 | 寸草:小草;春暉:春天的陽光。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難報萬一。 |
出處:唐·孟郊《游子吟》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
冬溫夏清 | 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稱冬暖夏涼。 |
出處:北魏《張猛龍碑》:“冬溫夏清,曉夕承奉! | |
冬溫夏凊 | 凊:涼。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本指人子孝道,F(xiàn)亦泛稱冬暖夏涼。 |
出處:《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 | |
餓鬼投胎 | 比喻大量吃東西而不勞動,造成對父母的拖累 |
出處:歐陽山《苦斗》:“咱們也不嫉妒他人,縱使不一定是個討債的,也難免是個餓鬼投胎! | |
搤臂嚙指 | 指至孝之人與父母心相感應(yīng)。 |
出處:漢·王充《論衡·感虛》:“曾母……以右手搤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弛至問母……” 《后漢書·周磐傳》:“磐同郡蔡順……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弛歸。” | |
恩同父母 |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處、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樣。 |
出處:唐·陳子昂《為張著作謝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懇誠,信其赤心,實有馨竭! | |
兒女之債 | 債:欠帳。父母對子女所承擔(dān)的教養(yǎng)婚嫁的義務(wù) |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丞相教女》:“愿相公早畢兒女之債! | |
反哺之情 | 比喻子女長大奉養(yǎng)父母,報答恩情。 |
出處: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慈鳥: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 | |
反哺之私 | 反哺:幼鳥長大后,銜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長大奉養(yǎng)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 |
出處:晉·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 |
分形共氣 | 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后亦用于兄弟間。 |
出處:《梁書·武陵王紀(jì)傳》:“友于兄弟,分形共氣! | |
分形連氣 | 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后亦用于兄弟間。 |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兄弟》:“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 | |
分形同氣 | 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 |
出處:《呂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 | |
風(fēng)木含悲 |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養(yǎng)的悲傷。 |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 | |
風(fēng)木之悲 | 風(fēng)木:同“風(fēng)樹”,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yǎng)。指喪父母的悲傷。 |
出處:明·顧大典《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fēng)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 | |
風(fēng)木之思 |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養(yǎng)而生的思念之情。 |
出處:明·張居正《承天大志紀(jì)贊·陵寢紀(jì)》:“臣謹(jǐn)以山川形勝、陵宮規(guī)制,各為一圖,用備九重瞻覽,少慰風(fēng)木之思! | |
父慈子孝 |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
出處:《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 |
父母恩勤 | 指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勞。 |
出處:《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 |
父母之邦 | 指祖國。 |
出處:《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
父嚴(yán)子孝 | 父親嚴(yán)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
出處:唐·呂溫《廣陵陳先生墓表》:“始見一鄉(xiāng)之人,父嚴(yán)子孝,長惠幼敬,見乎詞氣,發(fā)乎顏色! | |
割股療親 | 股:大腿。舊指孝子割舍自己腿上的肉來治療父母的疾病。 |
割骨療親 | 股:大腿。舊指孝子割舍自己腿上的肉來治療父母的疾病。 |
割襟之盟 | 割襟:指腹為婚時,各自割下衣襟,彼此珍藏作為信物。指男女在未出生前就由其父母訂立下婚約。 |
出處:《元史·刑法志·二·戶婚》:“諸男女議婚,有以指腹割衿為定婚者,禁之! | |
孤犢觸乳 | 原意是獨生子因溺愛,助長了驕氣,父母反受其害。后比喻無依無靠的人請求別人的援助。 |
出處:《后漢書·仇覽傳》注引謝丞《后漢書》:“孤獨觸乳,驕子罵母! | |
骨肉離散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
出處:《詩經(jīng)·唐風(fēng)·杕杜》小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 |
骨肉團圓 | 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指親人離而復(fù)聚。 |
出處: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待他長大成人后,須教骨肉再團圓! | |
顧復(fù)之恩 | 顧:回頭看;復(fù):反復(fù)。比喻父母養(yǎng)育的恩德。 |
出處:《詩經(jīng)·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 | |
昊天罔極 | 原指天空廣大無邊,后比喻父母的恩德極大。 |
出處:《詩經(jīng)·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 |
昏定晨省 | 昏:天剛黑;。禾酵柡。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舊時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jié)。 |
出處:《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 |
雞骨支床 |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后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 |
家貧親老 | 家里貧窮,父母年老。舊時指家境困難,又不能離開年老父母出外謀生。 |
藉草枕塊 | 藉:墊襯。古時居父母之喪,坐臥在草墊上,枕著土塊。形容悲痛欲絕。 |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賈珍賈蓉此時為禮法所拘,不免在靈旁藉草枕塊,恨苦居喪。” | |
金枷玉鎖 | 枷: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鎖:用鐵環(huán)連接而成的刑具。比喻兒女既是父母的寶貝,又是負(fù)擔(dān)和包袱。 |
出處: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二折:“到來日只少個殃人禍,兒女是金枷玉鎖! | |
老萊娛親 | 表示孝順父母。 |
出處:西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yǎng)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于親側(cè)! | |
老牛舐犢 | 舐:舔;犢:小牛。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 |
出處:《后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 |
門閭之望 | 指父母對子女的想望。 |
出處:《戰(zhàn)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 |
母慈子孝 |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fēng)范。 |
逆臣賊子 | 逆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
出處:《晉書·王導(dǎo)傳》:“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陳子昂《請措刑科》:逆臣賊子,頓伏嚴(yán)誅! | |
逆子賊臣 |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
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唯有逆臣賊子,欲謀王之國政,懷邪抱佞,不謹(jǐn)風(fēng)謠! | |
寢苫枕草 | 睡草薦,以草把為枕。古時居父母喪的禮節(jié)。 |
寢苫枕干 | 指古時父母被人所殺,子女臥草枕盾,表示時刻不忘報仇。 |
寢苫枕塊 | 苫:草薦。睡在草薦上,頭枕著土塊。古時宗法所規(guī)定的居父母喪的禮節(jié)。 |
出處:《儀禮·既夕禮》:“居倚廬,寢苫枕塊! | |
寢苫枕土 | 睡在草薦上,頭枕著土塊。古時宗法所規(guī)定的居父母喪的禮節(jié)。同“寢苫枕塊”。 |
劬勞之恩 | 指父母辛勞養(yǎng)育子女之恩。 |
全受全歸 | 封建禮教認(rèn)為人的身體來自父母,應(yīng)當(dāng)終身潔身自愛,以沒有受過污辱損害的身體回到父母生我時那樣。 |
出處:《禮記·祭義》:“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 | |
犬馬之養(yǎng) | 供養(yǎng)父母的謙辭。 |
出處:《論語·為政》:“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 |
如喪考妣 | 喪:死去;考:已死的父親;妣:已死的母親。好象死了父母一樣地傷心。 |
出處:《尚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 |
入孝出弟 |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同“入孝出悌”。 |
出處: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 |
入孝出悌 |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
出處: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睗h·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 |
若喪考妣 | 喪:死去;考:父親;妣:母親。好象死了父母一樣地傷心。 |
出處:漢·揚雄《元后誄》:“享國六十,殂落而崩。四海傷懷,擗踴拊心,若喪考妣,遏密八音。” | |
三媒六證 | 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還必須有媒人介紹。表示鄭重其事。 |
出處: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我大茶小禮,三媒六證,親自娶了個夫人。” | |
三親六眷 | 三親:父母、兄弟、夫婦;眷:家屬、親戚。泛指眾親戚。 |
出處:元·關(guān)漢卿《魯齋郎》第一折:“那里管三親六眷盡埋冤。” | |
殺彘教子 | 彘:豬。父母說話算數(shù),教子誠實無欺。 |
出處:《韓非子·外諸說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奘衼恚佑跺闅⒅!釉唬骸钙圩樱佣恍牌淠福撬猿山桃病!炫脲橐病! | |
扇席溫枕 |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
扇枕溫被 | 形容對父母十分盡心。 |
出處:《晉書·王延傳》:“延事親色養(yǎng),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 | |
扇枕溫衾 |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
扇枕溫席 |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冬無被褲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 |
慎終追遠(yuǎn) | 終:人死;遠(yuǎn):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yuǎn)代祖先。后也指謹(jǐn)慎從事,追念前賢。 |
出處:《論語學(xué)而》:“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 | |
施衿結(jié)褵 | 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親將五彩絲繩和佩巾結(jié)于其身。后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教訓(xùn)。 |
出處:語出《詩·豳風(fēng)·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jié)其縭,九十其儀。”又《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jié)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違宮事。’” | |
菽水承歡 | 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飲食;承歡:侍奉父母使其歡喜。指奉養(yǎng)父母,使父母歡樂。 |
出處:《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 |
霜露之悲 | 對父母先祖的悲思。 |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終制》:“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 | |
霜露之辰 | 指父母先人的生日。 |
霜露之感 | 指對父母或祖先的懷念。 |
出處:《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 |
霜露之思 | 指對父母或祖先的懷念。 |
出處:《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 |
天之驕子 | 驕子:父母溺愛驕縱的兒子。老天爺?shù)膶檭骸T笍娛⒌谋狈矫褡搴,后也指為父母溺愛、放肆不受管束的兒子?/td> |
出處:《漢書·匈奴傳上》:“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 |
王祥臥冰 | 王祥臥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
罔極之恩 | 罔:無,沒有;極:盡頭。舊時用以頌揚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無窮無盡的恩德。 |
出處:《詩經(jīng)·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唐·陳子昂《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緬維罔極之恩,思崇永錫之道” | |
望斷白云 | 形容想念父母。 |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親在河陽,仁杰在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皭澗弥,云移乃得去! | |
望云之情 |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 | |
為民父母 | 這:作為,充當(dāng);父母:即父母官。擔(dān)任地方行政長官。 |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 |
溫衾扇枕 | 指侍奉父母無微不至。同“溫枕扇席”。 |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會講》:“親年邁,且自溫衾扇枕,隨分度朝昏。” | |
溫凊定省 | 冬溫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稱。謂冬天溫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請安。表示侍奉父母無微不至。 |
出處:語出《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 |
溫席扇枕 | 指侍奉父母無微不至。同“溫枕扇席”。 |
出處:唐·楊炯《從弟去盈墓志銘》:“子之承親,溫席扇枕;子之友悌,同輿共寢! | |
溫枕扇席 | 指侍奉父母無微不至。 |
出處:《陳書·沈炯傳》:“每跪讀家書,前懼后喜,溫枕扇席,無復(fù)成童。” | |
問安視寢 | 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同“問安視膳”。 |
問安視膳 | 每日必問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 |
出處:《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nèi)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jié),食下,問所膳! | |
問寢視膳 | 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同“問安視膳”。 |
烏鳥私情 | 烏鳥:古時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
出處: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 | |
戲彩娛親 | 比喻孝養(yǎng)父母。 |
出處:《藝文類聚·孝引列女傳》:“相傳春秋時楚國老萊子事親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嬰兒戲。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薄队讓W(xué)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戲彩娛親,老萊子之孝! | |
先意承顏 |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
先意承旨 | 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從意旨。原指不等父母開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上級意圖,極力奉承。 |
出處:《韓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薄抖Y記·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 | |
先意承指 |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
先意承志 |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 |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 | |
先意希旨 |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
顯親揚名 | 顯:顯赫;親:父母;揚:傳揚。指使雙親顯耀,名聲傳揚。 |
出處:《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
鸮鳥生翼 | 舊傳鸮鳥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負(fù)義。 |
小受大走 | 輕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認(rèn)為這是孝子受父母責(zé)罰時應(yīng)抱的態(tài)度。 |
出處:《孔子家語·六本》:“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 |
孝思不匱 | 匱:缺乏。指對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時刻不忘。 |
出處:《詩經(jīng)·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 |
孝悌力田 |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wù)農(nóng)。 |
出處:《漢書·文帝紀(jì)》:“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 |
孝悌忠信 |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yīng)具備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tǒng)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 |
孝子愛日 | 指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歲月,能及時行孝。 |
孝子慈孫 |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
出處:《孟子·離婁上》:“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 |
孝子順孫 |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
出處:《漢書·武帝紀(jì)》:“今天下孝子順孫,愿自竭盡以承其親! | |
孝子賢孫 |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
出處:元·劉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義夫節(jié)婦,愛的是孝子賢孫! | |
萱花椿樹 | 指父母。萱花指母,椿樹指父。 |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訓(xùn)女》:“祝萱花椿樹,雖則是子生遲暮,守得見這蟠桃熟。” | |
揚名顯親 | 揚:傳揚;顯:顯赫;親:父母。指使雙親顯耀,名聲傳揚。 |
出處:《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
仰事俯畜 | 上要侍奉父母,下要養(yǎng)活妻兒。泛指維持一家生活。 |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 |
仰事俯育 | 上要侍奉父母,下要養(yǎng)活妻兒。泛指維持一家生活。同“仰事俯畜”。 |
推薦成語大全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chengyudaquan/134831675513883.html
推薦名人名言
成語分類:描寫父母的成語
返回: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