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精神的成語 關(guān)于精神的成語 共收錄描寫精神的成語314條
成語標(biāo)題 | 成語解釋 |
五里霧 |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
出處:《后漢書·張楷傳》:“性好道術(shù),能作五里霧! | |
安常守故 | 習(xí)慣于日常的平穩(wěn)生活,保守舊的一套。指守舊不知變革。 |
出處:明·海瑞《申軍門吳堯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來,千萬人以鼓舞作興,翻然改革望之矣! | |
安常習(xí)故 | 習(xí):習(xí)慣;故:舊例。安于常規(guī),習(xí)慣舊例。形容按照常規(guī)和老套辦事,守舊而不思變革。 |
出處:宋·劉挈《論人才》:“有安常習(xí)故樂于無事之論,有變古更法喜于敢為之論! | |
安魂定魄 | 魂、魄:人的靈氣、精神。指使人心安定。 |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尋常,安魂定魄賽過反精香! | |
安身立命 | 安身:在某處安下身來;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托。 |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僧問:‘學(xué)人不據(jù)地時如何?’師云:‘汝向什么處安身立命?’” | |
按部就班 | 部、班:門類,次序;就:歸于。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也指按老規(guī)矩辦事,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
出處:晉·陸機《文賦》:“然后選義案部,考辭就班! | |
昂然自得 | 自得:自己感到舒適。指大模大樣,滿不在乎的樣子。 |
出處: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 | |
昂首闊步 | 昂:仰,高抬。抬起頭邁開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抖擻,意氣風(fēng)發(fā)。 |
出處:老舍《鼓書藝人》二十四:“新郎昂首闊步,在他身邊邁著鴨子步,為的是顯擺他那馬靴和銀馬刺! | |
昂首伸眉 | 伸:揚。抬頭揚眉。形容意氣昂揚的樣子。 |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dāng)世之士耶!” | |
昂首挺胸 | 抬起頭,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氣旺。 |
出處:歐陽予情《小英姑娘》:“她伸開兩手昂首挺胸,狂了似的往外跑! | |
昂頭闊步 | 昂:仰,高抬。抬起頭邁開大步向前。形容精神備發(fā)或態(tài)度傲慢。參見“昂首闊步”。 |
出處: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他們昂頭闊步,帶著一種藐視中國人不屑與中國人為伍的神氣,總引起我心里的憤憤不平! | |
傲雪凌霜 | 形容不畏霜雪嚴(yán)寒,外界條件越艱苦越有精神。比喻經(jīng)過長期磨練,面對冷酷迫害或打擊毫不示弱、無所畏懼。傲,傲慢、蔑視。 |
出處:宋·楊無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攙借春光! | |
傲雪欺霜 | 形容不畏霜雪嚴(yán)寒,外界條件越艱苦越有精神。比喻經(jīng)過長期磨練,面對冷酷迫害或打擊毫不示弱、無所畏懼。傲,傲慢、蔑視。 |
出處:元·吳昌齡《張?zhí)鞄煛罚骸懊坊ㄔ疲何疫@梅花……玉骨冰肌誰可匹,傲雪凌霜奪第一! | |
百般折磨 | 用各種方式使人在肉體上、精神上遭受痛苦。 |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精察二·孟簡》:“土豪又叫村里的二十多個婦女……然后揪著她的頭發(fā)把頭往地上碰,百般折磨污辱,包君的妻子本來就瘦弱多病,并且懷有身孕,回到船上就死了! | |
百無聊賴 | 聊賴:依賴。精神上無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沒意思。 |
出處:漢·蔡琰《悲憤》詩:“為復(fù)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 |
保殘守缺 | ①指漢代今文經(jīng)學(xué)派儒生墨守殘缺不全的今文經(jīng)典而拘執(zhí)一家之言。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舊,不知改進。②指保藏殘缺的古籍文獻。 |
出處:《漢書·劉歆傳》:“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xué)! | |
悲觀厭世 | 厭世:厭棄人世。對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頹喪,厭棄人世。 |
比類從事 | 比:比照。其它類似的情況按照這種精神辦理。 |
出處:《漢書·文帝紀(jì)》:“它不在令者中,皆以此令比類從事。” | |
擦拳抹掌 | 形容戰(zhàn)斗或勞動之前,人們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樣子。同“摩拳擦掌”。 |
慘然不樂 | 表情凄楚的樣子。 |
出處:唐·陳鴻《東城老父傳》:“自老人居在道旁,往往有郡太守休馬于此,皆慘然不樂! | |
茶飯無心 | 沒有心懷喝茶吃飯。形容心情苦悶。 |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忙得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 |
惝恍迷離 | 惝恍:也作:“惝況”,失意的樣子。迷離: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
愁腸百結(jié) | 愁腸:憂愁的心腸。百結(jié):極多的結(jié)頭。憂愁苦悶的心腸好象凝結(jié)成了許多的疙瘩。形容愁緒郁結(jié),難于排遣。 |
出處:《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愁腸百結(jié)虛成著,口口口行沒處論。” | |
愁山悶海 | 憂愁如山,苦悶似海。形容愁悶象山一樣大,象海一樣深,無法排遣。 |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風(fēng),怎攬這場愁山悶海! | |
愁云慘霧 | 形容暗淡無光的景象。多比喻令人憂愁苦悶的局面。 |
出處:宋·釋道源《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時有圓應(yīng)長者,出眾作禮問曰:‘云愁霧慘,大眾嗚呼,請師一言,未在告別! | |
傳神阿堵 | 傳神:指好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描繪的人物生動、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語,即這、這個。形容用圖畫或文字描寫人物,能得其精神。 |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人,或數(shù)年不點目精(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善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 |
垂范百世 | 垂:流傳。范:典范。指光輝榜樣或偉大精神永遠流傳。 |
出處:宋·陸游《跋李莊簡公家書》:“雖徙海表,氣不少衰,丁寧訓(xùn)戒之語,皆足垂范百世! | |
踔厲奮發(fā) | 形容精神振奮,斗志昂揚。 |
出處:孫中山《中國革命史·革命之運動》:“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xué)界;沖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fā),各盡所能,有此成功。” | |
踔厲風(fēng)發(fā) | 踔厲:精神振奮,言論縱橫;風(fēng)發(fā):象刮風(fēng)一樣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氣奮發(fā)。 |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jù)今古,出入經(jīng)史百子,中踔厲風(fēng)發(fā),常率屈其座人! | |
待兔守株 | 比喻墨守成規(guī)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同“守株待兔” |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序》:“刻舟求劍,體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寧遠。” | |
淡而無味 | 淡:薄,與“濃”相對。菜肴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nèi)容平淡,無趣味。 |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庶民因其淡而無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 | |
倒三顛四 | 形容言行無條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顛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場,瞞上不瞞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來,揀上色的與他兩套! | |
蹈常襲故 | 蹈:踩,引伸為遵循;常:常規(guī),老規(guī)矩;襲:沿襲;故:老辦法。因循守舊,照老規(guī)矩辦事。 |
出處:明·焦竑《焦氏筆乘·(尚書)敘錄》:“學(xué)者蹈常襲故,漫不復(fù)有所尋者! | |
蹈厲奮發(fā) | 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fā):激勵。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五九回:“吾父老子弟,尤當(dāng)?shù)竻枈^發(fā),為民前軀! | |
蹈襲前人 | 蹈襲:因襲,沿用。因襲前人,缺乏創(chuàng)新。 |
出處:《宋史·米芾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 | |
得意忘象 | 指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 |
出處:唐·梁肅《止觀統(tǒng)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 |
顛顛倒倒 | ①指神思迷糊錯亂。②指事情不順或言行無條理,不可置信。 |
出處:《朱子全書》卷六:“向時有一截學(xué)者貪多務(wù)得,要讀《周禮》、諸史、本朝典故,一向盡要理會,得許多沒緊要底工夫,少刻,自己都恁自地顛顛倒倒,沒頓放處!薄抖膛陌阁@奇》卷十七:“彼此夙緣,顛顛倒倒,皆非偶然也! | |
調(diào)神暢情 | 使精神順適,情緒歡暢。 |
出處:《北堂書鈔》卷一四二引南朝·宋·徐爰《食箴》:“一日三飽,圣賢通執(zhí)。奉君養(yǎng)親,靡不加精。安慮潤氣,調(diào)神暢情。” | |
動人心魄 |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體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動或令人震驚。 |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吹細唱的船來,凄清委婉,動人心魄! | |
抖摟精神 | 振作起精神。 |
抖擻精神 | 振作起精神。 |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杭州光慶寺遇安禪師》:“(僧)問:‘光吞萬象從師道,心月孤圓意若何?’師曰:‘抖擻精神著! | |
敦詩說禮 | 敦:敦厚。詩:《詩經(jīng)》。誠懇地學(xué)《詩》,大力講《禮》。舊時統(tǒng)治階級表示要按照《詩經(jīng)》溫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禮的規(guī)定辦事。 |
出處:許地山《在費總理的客廳里》:“假使人來查辦,一領(lǐng)他們到這敦詩說禮之堂來看看,捐冊、帳本、褒獎狀……他們還能指摘什么?” | |
耳熱眼花 | 眼睛發(fā)花,耳朵發(fā)熱。形容飲酒微有醉意,精神興奮的感覺 |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箏賦》:“耳熱眼花之娛,千金萬年之壽! | |
耳視目聽 |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為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
出處:《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 |
發(fā)揚踔厲 |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fā)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fā),意氣昂揚。 |
出處:《禮記·樂記》:“發(fā)揚蹈厲,太公之志也! | |
發(fā)揚蹈厲 |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fā)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fā),意氣昂揚。 |
出處:《禮記·樂記》:“發(fā)揚蹈厲,太公之志也! | |
奮筆疾書 | 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 |
出處:宋·張克莊《題方汝一班師贊后》:“或隱匿未彰,而奮筆疾書;或一語之乖謬,或一行之諂曲,雖其人之骨已朽,必繩以《春秋》之法,讀之使人汗出! | |
奮筆直書 | 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同“奮筆疾書”。 |
出處:清·墨憨齋《醒名花》第十四回:“賢侄今日,奮筆直書,如行云流水,珠璣錯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鷹之摩秋漢,真命世杰也,與古人何多讓焉,將來正未可量。” | |
奮發(fā)蹈厲 | 奮:振作;發(fā):激勵;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
出處: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自動奮發(fā)的千萬青年》:“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奮發(fā)蹈厲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線,不讓男同胞專美! | |
奮發(fā)圖強 | 圖:謀求。振作精神,以求強盛。 |
出處:郭沫若《科學(xué)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學(xué)工作者奮發(fā)圖強,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學(xué)高峰。” | |
奮發(fā)有為 | 奮發(fā):精神振作。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出處:漢·王充《論衡·初稟篇》:“勇氣奮發(fā),性自然也。” | |
豐神異彩 | 精神豐滿,煥發(fā)容光。 |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金貂記·鄂公慶奉〉》:“尤妙,晚景逍遙,豐神異彩,德類傅伊周召! | |
風(fēng)華正茂 | 風(fēng)華:風(fēng)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fā)、風(fēng)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fā)有為的精神面貌。 |
出處:《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恰同學(xué)年少,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 |
鳳狂龍躁 | 形容心情煩躁,精神失常。 |
出處:唐·韓偓《喜涼》詩:“爐炭燒人百疾生,鳳狂龍躁減心情! | |
感慨激昂 | 情緒激動,精神昂揚。 |
出處:清·邵長蘅《侯方域魏禧傳》:“[魏禧]其為文主識議,凌厲雄健,不屑屑撫擬如世之貎似大家者,遇忠孝節(jié)烈事,則益感慨激昂,摹畫淋漓。” | |
高歌猛進 | 高聲歌唱,勇猛前進。形容在前進的道路上,充滿樂觀精神。 |
出處:《解放日報》1996.6.13:“我國廣告業(yè)高歌猛進! | |
割股之心 | 割股: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為了治好病人,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原是封建階級所宣揚的一種愚孝行為。后泛指醫(yī)家全心全意為病人診治。 |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醫(yī)家有割股之心! | |
鼓舞歡欣 | 形容高興而振奮。同“歡欣鼓舞”。 |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一個個鼓舞歡欣,出門上馬而去。” | |
過化存神 | 過:經(jīng)過;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受其精神影響。 |
出處:《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 |
浩氣長存 | 浩氣:即正氣,剛直正大的精神。浩然之氣永遠長存。 |
浩氣凜然 | 浩氣:即正氣,剛直正大的精神;凜然:嚴(yán)肅,令人敬畏的樣子。浩然之氣令人敬畏。 |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 |
浩然之氣 | 浩:盛大、剛直的樣子;氣:指精神。指浩大剛正的精神。 |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 |
忽忽不樂 | 忽忽:心中空虛恍惚的情態(tài)。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興的樣子。 |
出處:《史記·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復(fù)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勿勿不樂! | |
回光反照 | 指日落時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時發(fā)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短暫興旺。 |
出處:元·楊暹《劉行首》第三折:“陽臺霧鎖,楚岫云遮,棄死歸生,回光返照! | |
回光返照 | 指太陽剛落山時,由于光線反射而發(fā)生的天空中短時發(fā)亮的現(xiàn)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表面興旺。 |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龍南禪師法嗣》:“諸禪德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到自己腳跟下,褫剝究竟,將來可謂洞門豁開,樓閣重重,十分普視,海會齊彰! | |
昏昏沉沉 | 形容人神志不清的樣子。 |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準(zhǔn)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 | |
昏昏欲睡 | 昏昏沉沉,只想睡覺。形容極其疲勞或精神不振。 |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是秋入闈復(fù)落,邑邑不得志,頗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強讀之,未至終篇,昏昏欲睡,心惶惑無以自主! | |
昏頭搭腦 | 形容頭腦昏沉,糊里糊涂。 |
出處: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一回:“一個新年里,弄得昏頭搭腦,沒些清楚! | |
昏頭打腦 | 形容頭腦昏沉,糊里糊涂。同“昏頭搭腦”。 |
出處:老舍《駱駝祥子》九:“祥子幾乎沒有力量邁出大門坎去。昏頭打腦的,腳還在門坎內(nèi),借著街上的燈光,已看見了劉姑娘。” | |
渾渾沌沌 | 混雜、不分明的樣子,也指糊涂無知的樣子,形容迷糊,不清醒。 |
出處:先秦·孫武《孫子·勢》:“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 |
渾渾噩噩 | 渾渾:深厚的樣子;噩噩:嚴(yán)肅的樣子。原意是渾厚而嚴(yán)正,F(xiàn)形容糊里糊涂,愚昧無知。 |
出處:漢·揚雄《法言·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 | |
魂不守舍 | 舍:住宅,比喻人的軀殼。靈魂離開了軀殼。指人之將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
出處:《三國志·管輅傳》裴松之注引《輅別傳》:“何之視侯,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 |
魂不守宅 | 指人之將死。也形容精神恍惚!盎瓴皇厣帷薄 |
魂顛夢倒 | 猶言神魂顛倒。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tài)。 |
魂飛魄蕩 | 形容受外界刺激、誘惑而精神不能集中。亦形容驚恐萬狀。 |
出處:《后水滸傳》第六回:“那馬上的官人,忽見樓窗中一位美貌婦人,生得標(biāo)致非凡,不勝驚喜……那官人在馬上,一時看得魂飛魄蕩!泵鳌ゑT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說不盡百媚千嬌,魂飛魄蕩。 ” | |
魂勞夢斷 |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
混混沌沌 | 迷糊不清的樣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穡艱難,混混沌沌的過日子。” | |
激昂慷慨 | 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
出處:漢·李陵《錄別詩》:“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揚。”唐·柳宗元《上權(quán)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今將慷慨激昂,奮攘布衣,縱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 | |
堅苦卓絕 | 堅苦:堅忍刻苦;卓絕:超過一般。堅忍刻苦的精神超過尋常。 |
出處:《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德行卓絕,海內(nèi)無偶!薄端问贰ど塾簜鳌罚骸笆紴閷W(xué),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席者數(shù)年! | |
艱苦卓絕 | 卓絕:極不平凡。堅忍刻苦的精神超過尋常。 |
出處:《宋史·邵雍傳》:“始為學(xué),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席者數(shù)年! | |
精采秀發(fā) | 精采:精神、神采;秀發(fā):煥發(fā)。形容人的精神煥發(fā)。 |
出處:《晉書·慕容超載記》:“精采秀發(fā),容止可觀! | |
精力充沛 | 體力強盛,精神充足。 |
精疲力竭 | 竭:盡。精神、力氣消耗已盡。形容非常疲勞。 |
出處: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卷二·道傍田家》詩:“筋疲力弊不入腹,未議縣官租稅促! | |
精疲力盡 | 精神疲乏,氣力用盡。形容精神和身體極度疲勞。 |
出處: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巽》:“蹇驢不材,駿驥失時,筋勞力盡,罷于沙丘!碧啤ろn愈《論淮西事宜狀》:“雖時侵掠,小有所得,力盡筋疲,不償其費! | |
精神百倍 | 形容特別有精神。 |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想罷,取下玉牌,把朱草從根折斷,齊放掌中,連揉帶搓,果然玉已成泥,其色甚紅。隨即放人口內(nèi),只覺芳馨透腦。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 | |
精神抖擻 | 抖擻:振動,引伸為振作。形容精神振奮。 |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杭州光慶寺遇安禪師》:“(僧)問:‘光吞萬象從師道,心月孤圓意若何?’師曰:‘抖擻精神著。’” | |
精神煥發(fā) | 煥發(fā):光彩四射的樣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緒飽滿。 |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生覺丹田火熱,精神煥發(fā)! | |
精神恍忽 | 恍忽:糊里糊涂的樣子。形容神思不定或神志不清。 |
出處:《文選·宋玉〈神女賦〉》:“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 |
精神恍惚 | 恍忽:糊里糊涂的樣子。形容神思不定或神志不清。 |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神女賦〉》:“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 |
精神滿腹 | 形容富有才智,滿腹經(jīng)綸。 |
出處:《晉書·溫嶠傳》:“深結(jié)錢鳳,為之聲譽;每曰:‘錢世儀精神滿腹!瘝赜兄酥Q,鳳聞而悅之。” | |
炯炯有神 | 炯炯:明亮的樣子。形容人的眼睛發(fā)亮,很有精神。 |
出處:明·李開先《閑居集·九·涇野呂亞卿傳》:“先生頭顱圓闊,體貌豐隆,?谕仯喍矫,兩目炯炯有神,須雖整秀,異不多耳! | |
舊恨新愁 | 新的愁苦和以前未排解的苦悶。 |
出處:宋·向滈《如夢令·道人書郡樓》詞:“舊恨新愁無際,近水遠山都是,西北有高樓,正好行藏獨倚! | |
救死扶傷 | 扶:扶助,照料。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F(xiàn)形容醫(yī)務(wù)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精神。 |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與單于連戰(zhàn),十有余日,所殺過半當(dāng),虜救死扶傷不給。” | |
聚精會神 | 會:集中。原指君臣協(xié)力,集思廣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
出處: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彰。” | |
慷慨激昂 | 慷慨:情緒激動;激昂:振奮昂揚。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
出處:漢·李陵《錄別詩》:“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揚!碧啤ち谠渡蠙(quán)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今將慷慨激昂,奮攘布衣,縱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 | |
慷慨激烈 | 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同“慷慨激昂”。 |
慷慨激揚 | 激揚:振奮昂揚。精神振奮,意氣昂揚。形容情緒、語調(diào)激動昂揚而充滿正氣。 |
出處:漢·李陵《錄別詩》:“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揚。”《周書·韋孝寬傳》:“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激勵,人有死難之心。” | |
恪守成憲 | 恪守:謹守。謹守既定的法令,毫不通融。 |
出處:《元史·完澤傳》:“元貞以來,朝廷恪守成憲,詔書屢下,散財發(fā)粟,不惜巨萬,以頒賜百姓,當(dāng)時以賢相稱之! | |
枯燥無味 | 枯燥:單調(diào)。形容單調(diào),沒有趣味。 |
出處: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因此,群眾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我們也不需要這樣憋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 | |
哭喪著臉 | 心里不愉快,臉上顯出不高興的樣子。 |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四回:“那老頭子哭喪著臉,不知說了一句甚么話,符老爺?shù)菚r大發(fā)雷霆起來,把那獨腳桌子一掀,匉訇一聲,桌上的東西翻了個滿地! | |
曠心怡神 | 舒暢心胸,愉悅精神。 |
出處:明·沈榜《宛署雜記·古墨齋》:“得其片言只字,自令曠心怡神,非必商彝周鼎之為寶也。” | |
饋貧之糧 | 饋:贈送。廣博的見聞是贈給知識貧乏者的寶貴的精神食糧。 |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 | |
勞心焦思 | 勞:費;焦:焦急。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 |
出處:唐·杜甫《憶昔二首》一:“張后不樂上為忙,至令今上猶撥亂,勞心焦思補四方! | |
勞心苦思 | 費盡心機,苦思焦慮。 |
出處:唐·杜甫《憶昔二首》一:“張后不樂上為忙,至令今上猶撥亂,勞心焦思補四方! | |
勞形苦心 | 身體疲勞,精神困乏。 |
出處:魯迅《故事新編·非攻》:“勞形苦心,扶危濟急,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 | |
傫如喪狗 | 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頹喪。傫,古同“累”。 |
出處:語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累累若喪家之狗!迸狍S集解引王肅曰:“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累然而不得意?鬃由趤y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 |
禮讓為國 | 治理。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
歷精更始 | 振奮精神,從事革新。 |
歷精圖治 | 振奮精神,力圖治理好國家。 |
出處:《宋史·神宗紀(jì)贊》:“歷精圖治,將大有為! | |
歷精為治 | 振奮精神,治理好國家。 |
厲精更始 | 厲:振作,奮勉;更始:除舊布新。振奮精神,進行革新。 |
出處:《漢書·宣帝紀(jì)》:“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精更始! | |
厲精圖治 | 圖:謀求,設(shè)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shè)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
立命安身 | 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著落。 |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僧問:‘學(xué)人不據(jù)地時如何?’師云:‘汝向什么處安身立命?’” | |
勵精更始 | 振作精神,從事革新。 |
出處:《漢書·宣帝紀(jì)》:“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精更始。” | |
勵精求治 | 振奮精神,盡力設(shè)法治好國家。 |
勵精圖治 | 礪:奮勉;圖:設(shè)法;治:治理好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
出處:《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薄端问贰ど褡诩o(jì)贊》:“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 |
龍馬精神 | 龍馬:古代傳說中形狀象龍的駿馬。比喻人精神旺盛。 |
出處:唐·李郢《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 | |
龍神馬壯 | 謂像駿馬一樣的有精神。 |
出處:歐陽山《苦斗》四六:“那時候,一個個青年人都是龍神馬壯,氣吞牛斗,爭論起世界國家大事來,都是口若懸河,當(dāng)當(dāng)不斷,慷慨激昂,誰也不讓誰! | |
滿面紅光 | 滿面:整個面部。形容心情舒暢,精神健旺的樣子。 |
茫然若失 | 茫然:失意的樣子;若失:好像失去了東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樣子。 |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撫然為間曰:‘命之矣。’集注:‘撫然茫然自失之貌! |
推薦成語大全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chengyudaquan/134914277614057.html
推薦名人名言
成語分類:描寫精神的成語
返回: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