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是非的成語 關(guān)于是非的成語 共收錄描寫是非的成語213條
成語標(biāo)題 | 成語解釋 |
笑面虎 |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兇狠的人。 |
出處: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三:“李子俊那老婆可是個兩面三刀,是個笑面虎,比她男人厲害。” | |
白黑不分 | 比喻清濁混亂,是非不明。 |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今賢不肖渾淆,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并進! | |
白黑顛倒 | 顛倒:錯亂。指白黑不分、是非顛倒。 |
出處:西漢·劉向《列女傳·楚成鄭瞀》:“王不明察,遂辜無罪,是白黑顛倒,上下錯謬也! | |
白黑分明 |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權(quán)》:“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薄稘h書·薛宣傳》:“所貶退稱進,白黑分明。” | |
搬唇遞舌 | 挑拔是非。 |
出處:元·無名氏《南珍珠馬·情》:“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唇遞舌! | |
搬唇弄舌 | ①挑撥是非。②賣弄口才。 |
出處:①明·徐某《殺狗記·看書苦諫》:“搬唇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輕信!雹谠S地山《海角底孤星》:“你們念書人底能干只會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罷! | |
搬口弄舌 | 挑撥是非。同“搬唇遞舌”。 |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見我做了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說話;又見我兩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買賣! | |
搬弄是非 | 搬弄:挑拔。把別人的話傳來傳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亂加議論,引起糾紛。 |
出處:《莊子·盜跖》:“搖唇鼓舌,擅生是非!痹だ顗矍洹段閱T吹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事非! | |
半信半疑 | 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
出處: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茍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 |
半疑半信 | 有點懷疑,又有點相信。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
出處:唐·元稹《古筑城曲》:“因茲請休和,虜往騎來過。半疑兼半信,筑城猶嵯峨! | |
變色之言 | 使臉色改變的話。多指為爭論是非曲直而沖動發(fā)怒時說的話。 |
出處:《漢書·匡衡傳》:“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斗之患。” | |
撥嘴撩牙 | 指挑撥是非。 |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圍釋》:“中間放著個蓼兒洼,明助著番家打漢家。通事中間,撥嘴撩牙! | |
播弄是非 | 挑撥是非。是非:糾紛,口舌。 |
出處:《兩晉演義》八回:“疑她播弄是非,所以處心積慮,徐圖報復(fù)! | |
捕風(fēng)捉影 | 風(fēng)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jù)。 |
出處:《漢書·郊祀志》:“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fēng)捕景,終不可得!薄吨熳尤珪罚骸叭粲朴频厮谱霾蛔,如捕風(fēng)捉影,有甚長進?” | |
不分青白 | 指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
出處:見“不分皂白”。 | |
不分皂白 | 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
出處:《詩經(jīng)·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睗h·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于王也! | |
不管一二 | 不論是非情由,不顧后果。 |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六回:“你這猴子,不管一二,到處里闖禍! | |
不問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 |
出處:郁達夫《沉淪》五:“太陽已經(jīng)起來了。他不問皂白,一直的往東走去。” | |
參辰卯酉 | ①參、辰,二星名。參星酉時出于西方,辰星卯時出于東方。參與辰,卯與酉相對立,故用以比喻互不相關(guān)或勢不兩立。②猶是非曲直。 |
出處:元·關(guān)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我覷著那珠翠金銀,我可便渾如似參辰卯酉。” | |
陳古刺今 | 即借古諷今。借評論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現(xiàn)實。 |
出處:《詩·王風(fēng)·大車序》:“《大車》,刺周大夫也。禮義陵遲,男女淫奔,故陳古刺今,大夫不能聽男女之訟焉。” | |
成王敗寇 | 舊指在爭奪政權(quán)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quán)勢在手,無人敢責(zé)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
出處:柳亞子《題(太平天國)戰(zhàn)史》詩:“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 | |
鴟鸮弄舌 | 鴟鸮:貓頭鷹一類的鳥,比喻小人。鴟鸮賣弄口舌。比喻小人撥弄是非,得以逞強。 |
出處:元·無名氏《連環(huán)計》第三折:“枉了你揚威耀武,盡忠竭節(jié),定國安邦,偏容他鴟鸮弄舌,烏鴉展翅,強配鸞凰! | |
大是大非 | 指帶有原則性、根本性的是非問題。 |
出處:徐遲《歌德巴赫猜想》:“一頁一頁的歷史寫出來了,大是大非,終于有了無私的公論! | |
道長論短 | 指評論好壞是非。 |
出處:丁玲《三日雜記》:“車子轉(zhuǎn)動的聲音擾成一片,人們在周圍道長論短,娃娃們跑來跑去,喊著媽,哄笑著,鬧成一片! | |
道長爭短 | 指評論好壞是非。 |
出處:林如稷《將過去》:“你近來怎么這樣瘦,精神也像不好:意志消沉,從前愛鬧愛道長爭短,現(xiàn)在只是死呆呆不愛說話?” | |
顛倒黑白 | 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九章·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 |
顛倒是非 |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
出處:唐·韓愈《施先生墓銘》:“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 |
顛倒陰陽 | 猶言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 |
調(diào)唇弄舌 | ①耍嘴皮子,縱談。②搬弄是非。亦作“調(diào)唇弄舌”。 |
出處:《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況在私衙中,料中外人來往,恣意調(diào)唇弄舌。” | |
調(diào)三惑四 | 指挑撥是非。同“調(diào)三斡四”。 |
出處:《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調(diào)三惑四! | |
調(diào)三窩四 | 指挑撥是非。同“調(diào)三斡四”。 |
出處:《紅樓夢》第六三回:“晴雯笑道:‘你如今也學(xué)壞了,專會調(diào)三窩四! | |
調(diào)三斡四 | 指挑撥是非。 |
出處:元·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谌郏骸澳阈菽抢锉懔嫜览X,調(diào)三斡四,說人好歹,訐人曖昧! | |
調(diào)嘴調(diào)舌 | 指耍嘴皮子,搬弄是非。同“調(diào)唇弄舌”。 |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四八回:“打的經(jīng)濟鯽魚般跳。罵道:‘怪短命!誰和你那等調(diào)嘴調(diào)舌的!” | |
調(diào)嘴弄舌 | 調(diào)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說人閑話,搬弄是非。 |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這早晚,東方將亮了,還不梳妝完,尚兀子調(diào)嘴弄舌!” | |
調(diào)嘴學(xué)舌 | 調(diào)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說人閑話,搬弄是非。 |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這早晚,東方將亮了,還不梳妝完,尚兀子調(diào)嘴弄舌!” | |
東西易面 | 指東西方向顛倒。后比喻是非顛倒,視聽淆亂。 |
出處:漢·賈誼《新書·審微》:“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 | |
多嘴多舌 | 很多嘴,很多舌頭。形容到處插嘴,搬弄是非。 |
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 | |
訛言謊語 | 訛言:謠言。造謠說謊話 |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折:“俺孩兒也不曾訛言謊語,又不曾方頭不律! | |
訛言惑眾 | 訛言:詐偽的話。用謠言欺騙迷惑群眾。 |
出處:《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東宮,甲寅,誅西京訛言惑眾者! | |
惡意中傷 | 出自惡毒用心去誹謗誣陷傷害別人,中傷說壞話攻擊陷害別人。 |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 |
耳食之言 | 耳食:耳朵吃飯。指沒有確鑿的根據(jù),未經(jīng)思考分析的傳聞。 |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 |
耳順之年 |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 |
二缶鐘惑 | 二:疑,不明確;缶、鐘: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與鐘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地》:“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 | |
二缶鍾惑 | 指對缶和鐘兩種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喻是非不明。 |
出處:《莊子·天地》:“以二缶鍾惑,而所適不得矣! | |
翻黃倒皁 | 猶言顛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
飛短流長 | 飛、流:散布;短、長:指是非、善惡。指散播謠言,中傷他人。 |
出處:唐·沈亞之《送韓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諛言順容積微之讒,以基所毀,四鄰之地,更效遞笑,飛流短長,天下聞矣! | |
飛流短長 | 飛、流:散布;短、長:指是非、善惡。指散播謠言,中傷他人。 |
出處:唐·沈亞之《送韓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諛言順容積微之讒,以基所毀,四鄰之地,更效遞笑,飛流短長,天下聞矣! | |
飛謀釣謗 | 以流言蜚語陰相攻訐。 |
出處: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二寇患公居間,為己不利……則飛謀釣謗,以間染我! | |
飛謀薦謗 | 以流言蜚語陰相攻訐。同“飛謀釣謗”。 |
出處:清·曾國藩《畢君殉難碑記》:“忌君者日以次骨飛謀薦謗,迭相污染! | |
蜚短流長 | 指散播謠言,中傷他人。 |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封三娘》:“造言生事者,蜚短流長,所不堪受! | |
浮石沉木 | 比喻是非顛倒。 |
出處:漢·陸賈《新語·辨惑》:“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 | |
改是成非 | 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
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 |
蓋棺定論 | 指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到死后才能做出結(jié)論。同“蓋棺論定”。 |
出處:明·呂坤《大明嘉議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呂君墓志銘》:“善惡在我,毀譽由人,蓋棺定論,無藉于子孫之乞言耳! | |
公是公非 | 公認的是非。 |
出處:唐·劉禹錫《天論上》:“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賞,違之必罰! | |
古是今非 | 古代、現(xiàn)在的是非得失。指評論從古到今的功過曲直。 |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一個待詠月嘲風(fēng),一個待飛觴走斝,談些古是今非,下學(xué)上達。” | |
鶴短鳧長 | 比喻顛倒是非,妄加評論。 |
出處:《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
黑白混淆 | 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制造混亂。 |
出處:《后漢書·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 |
化日光天 | ①指太平盛世。②比喻眾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場合。同“光天化日”。 |
話長說短 | 評論他人的好壞是非。 |
昏聵無能 | 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眼花耳聾,沒有能力。比喻頭腦糊涂,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
混淆視聽 | 混淆:混雜。用假象或謊言讓旁人分辨不清是非。 |
出處:《三國志·袁尚傳》裴松之注:“如此之類,正足以誣罔視聽,貽誤后生矣。” | |
混淆是非 | 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 |
出處:清·陶曾佑《論文學(xué)之勢力及其關(guān)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 |
計功量罪 | 指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 |
潔身自愛 | 保持自己純潔,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顧自己好,不關(guān)心公眾事情。 |
出處:《孟子·萬章上》:“歸潔其身而已矣! | |
潔身自好 | 保持自己純潔,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顧自己好,不關(guān)心公眾事情。 |
出處:《孟子·萬章上》:“歸潔其身而已矣。” | |
浸潤之譖 | 比喻暗中誹謗別人的壞話。 |
出處:《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 |
涇渭不分 | 涇水和渭水清濁不分。比喻好壞不分,是非不明。 |
出處:《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 |
涇渭分明 | 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
出處:《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 |
涇渭自分 |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同“涇渭分明”。 |
涇渭自明 |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同“涇渭分明”。 |
就事論事 |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zhì)來評定是非得失,F(xiàn)常指僅從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孤立、靜止、片面地議論。 |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詞臣論劾首揆》:“奪情大事,有關(guān)綱常,且就事論事,未嘗旁及云! | |
空穴來風(fēng) | 穴:孔、洞;來:招致。有了洞穴才進風(fēng)。比喻消息和謠言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機會傳開來。 |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風(fēng)賦》:“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fēng)! | |
口是心非 | 嘴里說得很好,心里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
出處: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薄侗阕印の⒅肌罚骸翱谑切姆,背向異辭! | |
兩面三刀 | 比喻居心不良,當(dāng)面一套,背后一套。 |
出處: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豈知他有兩面三刀,向夫主廝搬調(diào)! | |
流言飛文 | 猶言流言蜚語。毫無根據(jù)的話。指背后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 |
流言飛語 | 毫無根據(jù)的話。指背后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同“流言蜚語”。 |
出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流言飛語,何足憑信。” | |
流言蜚語 | 毫無根據(jù)的話。指背后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 |
出處:《禮記·儒行》:“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薄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骸澳擞序阏Z,為惡言聞上! | |
流言風(fēng)語 | 猶言流言蜚語。毫無根據(jù)的話。指背后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 |
流言混話 | 無根據(jù)無道理的言語。 |
流言惑眾 | 流言:無根據(jù)的話。指制造謠言以欺騙、迷惑群眾。 |
出處:《漢書·翟方進傳》:“今翟義、劉信等謀反大逆,流言惑眾,欲以篡位。” | |
論長道短 | 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兩個商議定了,一對兒論長道短。” | |
論長說短 | 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
論短道長 | 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同“論長說短”。 |
論黃數(shù)白 | ①指任意評論是非好壞。②點了黃金又?jǐn)?shù)白銀。極言財富之多。 |
論黃數(shù)黑 | 數(shù):數(shù)落,批評。背后亂加評論,肆意誹謗別人。 |
出處: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一折:“你入門來便鬧起,有甚的論黃數(shù)黑! | |
論列是非 | 論:評論;列:列舉。羅列事實,評論是非。 |
出處:《漢書·司馬遷傳》:“仍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dāng)世之士邪。” | |
馬鹿異形 | 用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 |
出處:《后漢書·崔琦傳》:“反復(fù)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 |
馬鹿易形 | 出自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文苑傳上·崔琦》:“不能結(jié)納貞良,以救禍敗,反復(fù)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欲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 |
面是背非 | 當(dāng)面贊成,背后反對。 |
面諛背毀 | 指當(dāng)面稱贊,背后誹謗。同“面譽背毀”。 |
面譽背非 | 指當(dāng)面稱贊,背后誹謗。同“面譽背毀”。 |
面譽背毀 | 指當(dāng)面稱贊,背后誹謗。 |
明辨是非 | 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
出處:《禮記·中庸》:“慎思之,明辯之,駕行之。” | |
扭曲作直 | 比喻是非顛倒。 |
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兄弟,您哥哥平日不曾扭曲作直,所以不走不逃! | |
扭直作曲 | 比喻是非顛倒。 |
弄口鳴舌 | 弄口:逞巧辯,搬弄是非;鳴:發(fā)聲。掉弄口舌。指巧言辯飾或挑拔是非。 |
出處: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弄口鳴舌,只足飾非! | |
弄嘴弄舌 | 弄:玩弄,賣弄。猶言耍嘴皮子。形容賣弄口舌或搬弄是非。 |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四回:“這個弼馬瘟著然會弄嘴弄舌! | |
片言折獄 | 片言:極少的幾句話;折獄:判決訴訟案件。原意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判決訟事。后指能用幾句話就斷定雙方爭論的是非。 |
出處:《論語·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 |
偏信則暗 | 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糊涂。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
嘁嘁喳喳 | 低聲議論,搬弄是非。 |
出處:魯迅《準(zhǔn)風(fēng)月談·歸厚》:“小婦人的嘁嘁喳喳,又何嘗不可以消閑! | |
青紅皁白 | ①比喻是非、好歹。②比喻底細、情由。③猶言水落石出。 |
青紅皂白 | 皂:黑色。青、紅、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 |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媽媽和哥哥且別叫喊,消消停停的,就有個青紅皂白了! | |
清渾皁白 | 比喻事物的本來面目、是非、情由等。 |
清渭濁涇 | 古以為渭水清,涇水濁。也比喻兩者相比較,是非好壞分明。 |
出處:《詩·邶風(fēng)·谷風(fēng)》:“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孔穎達疏:“涇水以有渭,故見其濁! | |
權(quán)移馬鹿 | 指恃權(quán)專橫跋扈,任意顛倒是非。 |
出處:語出秦·趙高指鹿為馬事。 | |
饒舌調(diào)唇 | 饒舌,多嘴。調(diào)唇,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
出處: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我恰待饒舌調(diào)唇,怎當(dāng)他拔樹尋根! | |
惹事生非 | 招惹是非,引起爭端。 |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三十六:“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 |
惹是生非 |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爭端。 |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 |
人面狗心 | ①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xué)低下的人。②猶言人面獸心。 |
出處:《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 | |
人面獸心 | 面貌雖然是人,但心腸象野獸一樣兇狠。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
出處:《列子·黃帝》:“夏桀、殷紂、魯醒、楚穆,狀貌七竅皆同于人,而有禽獸之心。”《漢書·匈奴傳贊》:“被發(fā)左衽,人面獸心! | |
人我是非 | 是非:爭執(zhí),糾紛。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利害關(guān)系和糾紛。 |
出處:元·馬致遠《黃粱夢》第四折:“一夢中十八年,見了酒色財氣,人我是非,貪嗔癡愛,風(fēng)霜雨雪! | |
人言可畏 | 人言:別人的評論,指流言蜚語;畏:怕。指在背后的議論或誣蔑的話很可怕。 |
出處:《詩經(jīng)·鄭風(fēng)·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
三長四短 | 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長兩短”。②猶閑話,壞話。 |
三夫之對 | 泛指經(jīng)過多人傳播的流言。同“三夫之言”。 |
出處:《晉書·王濬傳》:“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參之著;而讒構(gòu)沸騰,非徒三夫之對,外內(nèi)扇助,為二五之應(yīng)。” | |
三夫之言 | 泛指經(jīng)過多人傳播的流言。 |
出處:《戰(zhàn)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殺人!椬匀。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 | |
三告投杼 | 比喻流言數(shù)傳能使人信而轉(zhuǎn)疑。 |
出處:《戰(zhàn)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椬匀簟S许曆桑擞衷唬骸鴧⑷!淠干锌椬匀粢病m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淠笐郑惰逃鈮Χ。 | |
三期賢佞 | 以之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實。 |
出處:漢王尊任京兆尹,凡三歲,除惡安良,治績顯著,后為御史大夫所誣,免官。湖縣三老上書為之辯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見《漢書·王尊傳》。 | |
三人成虎 | 三個人謊報城市里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dāng)事實。 |
出處:《戰(zhàn)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 |
三言訛虎 | 猶三人成虎。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dāng)事實。 |
出處:清·秋瑾《致琴文書》:“況三言訛虎,眾口鑠金;因積毀銷骨,致他方糊口! | |
是非得失 | 正確與錯誤,得到的與失去的。 |
推薦成語大全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chengyudaquan/135427437918189.html
推薦名人名言
成語分類:描寫是非的成語
返回: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