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xué)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xué) 物理 化學(xué)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當前位置:新學(xué)網(wǎng) > 首頁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名人名言

    名言作者:朱熹

    朱熹檔案資料:南宋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名言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共收錄朱熹的名言102條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訓(xùn)學(xué)齋規(guī)·讀書寫文字》。本句大意是: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講究三個“到”字: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讀到。這是幾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朱熹的概括很精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復(fù)品味,才能理解書中精義;眼要博覽,才能擴大知識面;嘴要讀出聲來,以便調(diào)動聽覺、視覺的綜合作用,增強記憶,幫助理解。這三個“到”,概括準確、精粹,要言不煩,發(fā)人深省,因而成為后世讀書人的準則,《三字經(jīng)》說:“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即從此句總結(jié)概括而成。

    《訓(xùn)學(xué)齋規(guī)·讀書寫文字》
    小有疑處,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日抄記,以時省閱,俟歸日逐一會理,切不可含糊護短,恥于咨問,而終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 朱熹名言
    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默為懿行,過默者,宜防其奸。
    少年易學(xué)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宋·朱熹《偶成詩》。這兩句大意是:少年時代適宜學(xué)習(xí),到年老時再學(xué)就難有成就。因此,從少小開始,哪怕一寸光陰也不可以輕易放過。這是兩句說理詩。作者以老年就學(xué)與少年就學(xué)的對比及其反差為例,說明珍惜光陰的重要性。后者是對前者的理性概括,是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此,這種詩句與名言,具有很強的警世醒世的意義。

    《偶成詩》
    內(nèi)無妄思,外無妄動。

    見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內(nèi):內(nèi)心。妄思:錯誤的思想。妄動:錯誤的行動。這兩句大意是:內(nèi)心沒有胡思亂想,形體就不會輕舉妄動。人的任何行動.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世上根本沒有思想純潔高尚,而行動胡作非為的人。因此,無論檢查自己或批評別人的錯誤行為,都要注意查找思想根源?晒┱撌鏊枷肱c行為的聯(lián)系時引用.也可作為自我修養(yǎng)的要求。當然,何為“妄思”,何為“妄動”,在不同的時代是有不同理解的。

    《朱子語類輯略》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見宋·朱熹《四書集注·大學(xué)》注語。濯(zhuó茁):洗。心:這里指思想的器官。去:除掉。垢(gòu構(gòu)):污穢,骯臟。這兩句大意是:人們洗滌自己的心來除去壞思想,就像洗個澡來除去自已身上的臟東西。作者在這里運用了多重比喻,先把自我反省比作“洗灌其心”。又把“洗灌其心以去惡”比作“沐浴其身以去垢”,這就把自我反省的必要性說得非常明白淺顯,而易于被人接受?捎靡宰悦忝闳恕

    《四書集注·大學(xué)》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見宋·朱熹《四書集注·論語·學(xué)而》注語。

    《四書集注·論語·學(xué)而》
    學(xué)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見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博:廣博。未若:不如。要:要點。實:實際行動。這幾句大意是:學(xué)習(xí)得廣博,不如掌握住要點;掌握住要點,不如付諸實際行動,這幾句講的是“博”與“精”、“卸”與“行”的關(guān)系問題。作者認為學(xué)的知識多而雜,樣樣都是半瓶子醋,不如學(xué)得少而精,能掌握住重點要旨,像“鼠五技而窮”不如“騰蛇無足而飛”(《茍子·勸學(xué)》)一樣;掌握了重點要旨,不如用于實踐,將所學(xué)轉(zhuǎn)化為社會效益。作者用層層遞進的方法,最后落腳到“行”上,突出了“行”的重要性。

    《朱子語類》
    所謂共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說到透徹處,何止十年之功也。

    宋·朱熹《朱子語類》和您談一次話,勝過自己讀十年書。形容對方學(xué)識淵博,見解高超,從談話中使自己獲益匪淺。

    《朱子語類》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朱熹名言

    宋·朱熹《四書集注·中庸第十三章》注語。即:就。以:用。其人:那個人。道:方法。還:回過頭來。怡:整治。這兩句大意是:就用那個人對付別人的方法,回過頭來對付他自已。朱熹在《中庸》十三章注中說:“為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初無彼此之列。故君子之治人也,~!爆F(xiàn)在人們借用過兩句話,常用以說明對付壞人就以他整治別人的方法回過頭來整治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四書集注·中庸第十三章》
    聞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強不息,則其至一也。

    宋·朱熹《四書集注·中庸第二十章》注語。蚤莫:即早暮.先后的意思。至:達到成功。這幾句大意是:接受道理有前有后,實行道理有難有易,然而能自已努力向上,永不松勁,那么,他們必能成功是一樣的!珟拙湔f事業(yè)成功者所走的途徑不同,接受的道理有先后,對道理理解、執(zhí)行上也有區(qū)別,但他們意志堅決,堅忍不拔。努力向上,不懈怠,不停息,這一點是完全一致的。這句說明事業(yè)成功的關(guān)鍵在于意志堅定。

    《四書集注·中庸第二十章》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宋·朱熹《詩集傳》卷一注。賦:詩經(jīng)三種表現(xiàn)方法(賦、比,興)之一。敷陳:鋪敘,詳細地敘述。這兩句大意是:賦就是對事物進行鋪敘,直截了當?shù)匕阉f明白。在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中,賦是直陳,是鋪敘,適合于淋漓盡致地表情達意。敘事性的詩歌及篇幅較長的抒情詩,常采用賦的手法。

    《詩集傳》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宋·朱熹《詩集傳》卷一注。這兩句大意是:比這種表現(xiàn)手法,就是用那種事物來比這種事物。這種表現(xiàn)手法,相當于現(xiàn)代所說的比喻。通過比喻,可以把意思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亞里斯多德在《詩學(xué)》里說:“比喻是天才的標識”,《禮記·學(xué)記》也說:“不學(xué)博依,不能安詩”!安┮馈熬褪菑V設(shè)譬喻。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比喻就沒有詩歌,就沒有文學(xué)。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法,“比”在《詩經(jīng)》里已被廣泛運用,并被后世文學(xué)家所繼承,將千古流傳,經(jīng)久不衰。

    《詩集傳》
    興者,先富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宋·朱熹《詩集傳》卷一注。這兩句大意是:興這種表現(xiàn)手法,就是先說另一事物來引起所要吟詠的事物。這種表現(xiàn)手法,往往是觸景生情,固事寄興,先將此種感情寄托于所見之景物,然后觸類旁通,引出所要吟詠的事物。如《詩經(jīng)》首篇開頭:“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于好逑”,就是由眼前看到的相與和鳴于河洲之上的雎鳩鳥.暗中比喻篤于伉儷之情時淑女與君子。前兩句為起興,用以引出后兩句所要吟詠的青年男子追求妙齡女子之情事。

    《詩集傳》
    蹉跎莫譴韶光老。

    宋·朱熹《四時讀書樂》。蹉黠:虛度光陰。韶光:指人的青春。本句大意是:切不可虛度光陰,讓美好的青春白白地老去!院喴赓W,蘊吉豐富,一句話寫出了對時間的急迫感,對青春虛度的痛惜情,有感嘆,有告誡,也有警示,可以視為勸學(xué)惜時的格言。

    《四時讀書樂》
    大抵學(xué)問只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呂子約》。這兩句大意是:從大體上說,學(xué)問只有兩大范疇,獲得知識,勉力實踐而已。作為大儒,朱熹忠實地祖述儒家正統(tǒng)的知行觀。多少年來,封建士大夫在儒家思想的指導(dǎo)下,一代又一代地做著“致知”、“力行”兩大學(xué)問,養(yǎng)成了儒家學(xué)以致用,積極用世的基本精神風(fēng)貌。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同題,這種思想中的積極因素與進步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朱熹文集·答呂子約》
    濯去舊見,以來新意。

    宋·朱熹《學(xué)規(guī)類編》。濯(zhuó茁):洗,此為滌除。這兩句大意是:滌除陳舊過時的見解,從而得來新的意義。此條闡明學(xué)習(xí)應(yīng)該堅持除舊布新的道理,以之作為學(xué)者治學(xué)的基本常識和基本規(guī)范。這在講求師承,講求“疏不破注’的傳統(tǒng)十分盛行的時代具有破舊立新的積極意義。此名句短小警約,講求對偶,既新且雅,帶有明顯的典籍文化的特點。

    《學(xué)規(guī)類編》
    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 朱熹名言

    宋·朱熹《性理精義》。循序:按照次序漸進。致精:達到精通。本句大意是:讀書的方法,沒有比按照由淺入深的次序逐步前進最終達到精通更重要的了。此條闡釋讀書學(xué)習(xí)必須循序漸進的道理。學(xué)習(xí)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根基越扎實,建樹大廈的保險系數(shù)就越大,今后就越有可能大有作為。假如違反學(xué)習(xí)本身的規(guī)律,幻想走捷徑,跳躍式地學(xué)習(xí),就不可能達到“致精”的境界。因此,“循序”和“致精”有著直接的因果關(guān)系。朱熹揭示了二者的關(guān)系,抓住了問題的關(guān)鍵,為人們的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因而使該名句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性理精義》
    須知三絕韋編者,不是尋行數(shù)墨人。

    宋·朱熹《朱文公集·易詩之一》。韋編:古人稱加工過的牛皮為“韋”。連接竹簡的牛皮繩稱為“韋編”。尋行數(shù)墨:只會背誦文句,不明白義理。這兩句大意是:要知道熟讀竹書,多次磨斷牛皮繩的人,肯定不是死記硬背、淺嘗輒止的讀書人。這里引用了一個孔子讀《易》的典故。傳說孔夫子晚年酷喜《易經(jīng)》,常常愛不釋手,反復(fù)誦讀,以致牛皮繩多次磨斷。作者以孔子讀《易》的典故激勵學(xué)人,希望不要做了草浮躁的讀者。此條采用對比手法增強效果,以“三絕韋編者”與“尋行數(shù)墨人”相較,使形象突出、觀點明確,平添了許多情趣。

    《朱文公集·易詩之一》
    為學(xué),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宋·朱熹《朱子語錄》。篙:撐船的器具。這兩句大意是:治學(xué)就好像捧逆水而上的船,一篙緊接一篙,不可一刻放松。此條以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表現(xiàn)治學(xué)過程的內(nèi)在特征。這種內(nèi)在持征本來是比較空泛而抽象的,朱熹借用一個逆水行舟的例子,便把它生動、具體地昭示出來,使之具有直觀性與語言的技巧性。此后,以行船喻治學(xué),稱“逆水行舟,不進剛退”,成為一種常見的勸學(xué)方法。

    《朱子語錄》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觀書有感》。渠:此指池塘之水。如許:如此。這兩句大意是:要問這池塘之水怎么這么清澈,因為池塘有活水不斷流入。這是一個富于理趣的詩句。字面上在寫活水源源不斷流入池塘,使塘水清澈見底,實質(zhì)是通過這一簡單而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闡明必須不斷吸收知識才能不斷進步的道理。語言舍蓄蘊藉,手法委婉巧妙,是一條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觀書有感》
    國以民為車,社稷亦為民而立。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盡心下》注語。稷(Jì季):國家。這兩句大意是:國家以人民作為根本,也是為人民而建立。國家既以民為本,就要時時想著人民,為人民的利益著想。朱熹這兩句話進一步發(fā)揮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可用于論述治國者要重民、愛民。

    《四書集注·孟子·盡心下》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

    宋·朱熹《南安道中》。這兩句大意是:棲在高處的蟬多有悠遠的聲韻,茂密的樹林中傳出它們裊裊的余音。高則傳遠,障則婉轉(zhuǎn),詩人根據(jù)聲音傳播的這一規(guī)律,描繪了蟬處于不同地方的鳴聲特點。高與茂相間,悠遠與裊裊相和,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美的群蟬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臨其境一般。

    《南安道中》
    弱植不自持,芳根為誰好?雖非九秋干,丹心中自保。

    宋·朱熹《紅蕉》。植:立。芳根:美人蕉有肉質(zhì)塊狀莖,莖節(jié)上散生著須根。九秋干:經(jīng)歷寒秋的枝干。丹心:紅心,指紅蕉的花。這幾句大意是:亭亭而立像柔弱不能自持的樣子,你的根狀芳莖為誰那樣嬌好?雖沒有耐寒歷秋的枝干,一顆正直的紅心卻能永遠自保。這首詩不像其它寫美人蕉的詩那樣正面描寫它的美麗,相反地寫它體質(zhì)瘦弱,沒有歷秋耐寒的才具。詩人集中寫了紅蕉的神韻:它有美麗的芳根,又在中心開花,它無意向人們炫耀自己的美貌,卻善于保持正直的紅心,既表選了詩人的哲理觀念,也贊頌了某種高尚的人格。

    《紅蕉》
    日落西南第幾峰?斷霞千里抹殘紅。

    宋·朱熹《晚霞》。這兩句大意是:夕陽落下去了,西南方向重巒疊嶂,不知它究竟落到哪個山峰后面?只見斑斕的晚霞從山峰之間的空缺處漏出來,若斷若續(xù),橫亙千里,蛤天邊留下一抹殘紅。詩人捕捉住傍晚時分為時不長的天際景色,生動如畫般描摹出來,寫落日晚霞可資借鑒。

    《晚霞》
    蒼山寒氣深,高林霜葉稀。 朱熹名言

    宋·朱熹《冬雨不止》。這兩句大意是:蒼山里彌漫的寒氣日漸濃重,霜林中飄搖的紅葉目益稀疏。冬天山色本已帶著寒意,由于冬雨不止,山間彌漫的寒氣越發(fā)深重;霜葉在探秋時節(jié)已開始殞落,又因冬雨寒風(fēng)的欺凌更加稀疏。但“寒氣重”尚未冰雪封山,“霜葉稀”還有紅葉掛枝,可見寫的仍是初冬的景色。

    《冬雨不止》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本句大意是:萬紫千紅,爭奇斗艷的花朵都是春光點染而成的。這個千古名句除了可供直接引用表現(xiàn)春色滿園、春光無限外,還可形容各種繁榮昌盛的局面和新生事物的蓬勃涌現(xiàn)等。有時則改變它的原義,甚至改“總”為“才”,用以表現(xiàn)“一花獨放難為春”,只有百花齊放才能顯示出爛漫春光的哲理。

    《春日》
    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
    自古無不曉事底圣賢,亦無不通變底圣賢,亦無關(guān)門獨望底圣賢。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

    宋·朱熹《朱子全書·學(xué)二》圣賢:圣人賢人,古代指道德、學(xué)問都極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語。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一切諸法,故稱之。為人以心地高潔為最重要。

    《朱子全書·學(xué)二》
    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信。
    治國之道,在乎猛寬得中。
    志者詩之本也。 朱熹名言
    志大量小無勛業(yè)可為。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扎實;實踐越扎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guān)系。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qū),反過來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fā)展。只有將兩方面結(jié)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進步更快。

    《朱子語類》
    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朱熹經(jīng)典語錄《朱子全書》
    學(xué)者須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學(xué)問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則且胡亂恁地打過了,此只是志不立。
    虛心順理,學(xué)者當守此四字。
    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
    唯能不為,是以可以有為,無所不為者,安能有所為耶。 朱熹名言
    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長,而貴于有以來天下之善。
    為學(xué)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先于讀書。
    為學(xué)乃能變化氣質(zhì)耳。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朱熹經(jīng)典語錄《小學(xué)》
    天下之務(wù)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術(shù)以立綱紀。
    天下事,壞于懶于私。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關(guān)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

    《四書集注·孟子集注》
    守正直而佩仁義。 朱熹名言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守: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義之德。

    《宋名臣言行錄》
    世路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
    圣人之所以為圣也,只是好學(xué)下問。
    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生平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

    《小學(xué)·外篇》生平:畢生的所作所為,都是光明磊落的。

    《小學(xué)·外篇》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jié),義者不以存亡易亡。《小學(xué)》
    仁者,以天下為己責(zé)也。
    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語尖刻,必為人忌。 朱熹名言
    人之進學(xué)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
    人之操履無若誠實。
    人若有氣魄,方做得成事。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人,不儉則妄費。
    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朋友,以義合者。
    立志不堅,終不濟事。 朱熹名言
    禮即理也。
    寬而不畏,嚴而見愛。
    君子于細事未必可觀,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雖器量淺狹,而未必?zé)o一長可取。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蕕之不相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yīng),擊其尾則首應(yīng),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
    節(jié)食以去病,節(jié)欲以延年。 朱熹名言
    兼取從長,以為己善。
    嘉賞未嘗喜,抑挫未嘗懼。
    涵養(yǎng)、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yǎng)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
    國君好仁,則必?zé)o敵于天下也。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
    凡事廉恭,不得盛氣凌人,自取其辱。
    凡人便是生知之資,也須下困學(xué)勉行的工夫方得。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是要多讀遍數(shù),自然上口,永遠不忘。 朱熹名言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shù)點梅花天地心。
    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篤志虛心,反復(fù)詳玩,為有功耳。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xué)。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
    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名言
    當務(wù)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
    《大學(xué)》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序說》大學(xué):書名。修身:修養(yǎng)自身品性。齊家:管理好家庭。治國:治理好所在的地區(qū)。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誠意:使意念真誠。

    《四書集注·孟子序說》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褻狎,導(dǎo)人為惡者,損友也。
    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辭達則止,不貴多言。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仁說》
    才既難得,而又難知;則當博采,多而蓄之。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朱熹名言
    不以小惡掩大善,不以眾短棄一長。
    百學(xué)須先立志。
    不能感人,皆誠之不至。
    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 朱熹經(jīng)典語錄

    朱熹的作品 經(jīng)典語錄 名人名言名句

    《晚霞》

    《仁說》

    《小學(xué)》

    《紅蕉》

    《詩集傳》

    《偶成詩》

    《四書集注》

    《朱子語類》

    《學(xué)規(guī)類編》

    《訓(xùn)學(xué)齋規(guī)》

    《朱子全書》

    《南安道中》

    《觀書有感》

    《朱文公集》

    《朱子語錄》

    《冬雨不止》

    《朱熹文集》

    《性理精義》

    《四時讀書樂》

    《宋名臣言行錄》

    推薦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作者:朱熹經(jīng)典語錄

    推薦成語大全

    本文地址:http://m.vindraniind.com/mingrenmingyan/13446571725092.html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