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文 > 魯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 >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教學目標、反復朗讀,品味詞語,體會作者的豪情壯志、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聯(lián)系生活,正確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責任感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聯(lián)系生活,正確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設計一、圖片展示,觀感引讀
圖片教案
【設計說明】初讀本文會覺得生澀繁贅,猶如一團迷霧,朦朦朧朧有所感,又讓人看不真切。因此,先通過創(chuàng)設意境為學生搭建接觸文本的平臺,再從“比喻”入手理解文意,最后通過為自己編寫人生格言,將文中的“國運”和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⑴積累詞語,掌握“逼狹、阻抑、回環(huán)曲折、亦復如是”等詞語的讀音、詞義,并學會運用。⑵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⑶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愛國精神。2、能力目標:⑴結合
【教學目標】1、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2、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性和說服力。3、聯(lián)系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窘虒W重點】1、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
【教學目標】1、反復朗讀,品味詞語,體會作者的豪情壯志。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3、聯(lián)系生活,正確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4、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責任感!窘虒W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1、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2、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和說服力。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1、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
【學生分析】這是一篇具有強烈鼓動性和充滿樂觀精神的雄文。然由于作者所處的年代距現(xiàn)代較為久遠,且作者的革命豪情和審美意趣非同尋常,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受生活經(jīng)歷和認識水平所限,不大容易深透理解和體味文字背后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初步掌握品味語言的能力;理解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和強烈的感情。2、過程與方法: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的感情,領悟文章的
【教學目標】1、理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2、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作用。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責任感。【教學重點】1、理
【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基本情況及文章寫作背景;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的感情。2、在反復朗讀中,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的感情;搜集與本文的背景相關的資料。3、學習革命先輩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樂觀主義精
【導學目標】1、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⑴感悟和理解文中所表達的雄健精神;⑵樹立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人生態(tài)度。2、知識與能力目標:⑴理解課文中所用比喻的含義;⑵初步掌握比喻說理的方法。3、過程與方法目標:⑴綜合
【教學目標】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和強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教學重點】欣賞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來自第二實驗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說課,一說教材,二說教法,三說學法,四說教學設計。一、說教材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艱難的
【創(chuàng)意說明】這雖是一篇具有散文風格的“政論文”,全篇也運用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但對于遠離了那個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讀來著實有些生澀。按常規(guī),會讓學生先學懂此文,再延伸到對人生的思索。這里,我們
【教學目標】1、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2、能理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雄健的精神”3、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性和說服力。4、聯(lián)系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
【教材說明】《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的自讀訓練課文。文章作者不僅是詩人和學者,更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面對五四運動后,封建軍閥與
【教學目標】1、向為革命事業(yè)獻身的先驅者學習,在艱難困苦的厄運來臨時,仍充滿必勝的信念,勇往直前。2、了解比喻修辭手法對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3、品味關鍵詞語,通過反復誦讀,領會這些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
【創(chuàng)意說明】本文的語言含蓄雋永,讓學生從學習語言的角度賞讀全文,在合作探究中感悟文章的語言美、哲理美、修辭美!窘虒W步驟】一、導入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股浩然正氣超越時空,蕩滌著人的心靈!疤煜屡d亡
【創(chuàng)意說明】這雖是一篇具有散文風格的“政論文”,全篇也運用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但對于遠離了那個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讀來著實有些生澀。按常規(guī)學生先學懂此文,再延伸到對人生的思索。這里,我們不妨反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能理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雄健的精神”2、過程與方法: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比喻說理。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革命樂觀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窘虒W步驟】一、預習情
【教學目標】1、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2、能理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雄健的精神”。3、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性和說服力。4、聯(lián)系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
教材理解
這篇短文一共五段。第一段,說明人類歷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沖過艱難險阻的境界。第二段,以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進程。長江大河有時在平原上一瀉萬里,有時卻在叢山疊嶺中回環(huán)曲折,極其險峻
1、關于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本文寫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嘆息、彷徨。李大釗等
一、朗讀全文,回答問題1、試闡釋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2、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趣味”?設題意圖,讓學生把握文意,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闡釋能力。1、“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皳P子江及黃河遇見沙
1、本文適于朗讀。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的感情,領悟課文的語言美。2、注意把握本文的比喻,不必死扣本體、喻體之類概念。應對本文比喻中蘊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領悟。3、最
【關于作者】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學習,1913年赴日本,就學于早稻田大學。1916年回國,任北京《晨報》主筆。1918年與陳獨秀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七歲起在鄉(xiāng)塾讀書,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學,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青年時代,目睹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國家危
在人們回顧那些風雨如磐的歲月時,首先當追念當初開天辟地、相約建黨的創(chuàng)始者,即“南陳北李”中的李大釗同志。 特錄陳毅元帥悼詩,以祭國殤:就義從容甚,大節(jié)凜不辱。人民柴市節(jié),浩氣貫長虹。 陳獨秀來信問黨名,
五四運動是指1919年在中國大地上爆發(fā)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1919年1月,美、英、法、意、日等27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派代表出席會議,并提出
李大釗的故鄉(xiāng)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建黨80周年這天,筆者在李大釗的故鄉(xiāng),見到了李大釗的堂妹鐘李氏的外孫女楊淑燕。 她告訴我們:“我姥姥鐘李氏是李大釗的堂妹,比李大釗。禋q,今年107歲,可惜四個月前老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庇欣畲筢撨@樣的“至情之人”,才作得出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至情之文”。李大釗的小品散文,渾厚古樸,剛健扎實,正是他“誠實、謙和”,“有些儒雅”,“有些樸質,有些凡俗”(
李大釗犧牲后,身后蕭條,當時《晨報》報道說:李死后,“李妻聞耗,悲痛號泣,氣絕復蘇者數(shù)次,病乃愈益加劇,以致臥床不起。小兒女繞榻環(huán)立,其孤苦伶仃之慘狀,見者莫不淚下。李之樂亭原籍,家業(yè)毫無。生前唯知努
1、創(chuàng)設情境:《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通過游戲激趣,
革命先烈李大釗罹難于北洋軍閥的絞刑架下,已經(jīng)70多年了。誰是捕殺李大釗同志的主兇,這曾是一個難解之謎。不久前舉辦的“上海公安局檔案展覽”,以大量的真實史料案卷,披露了這一秘聞。1951年6月10日,北
【幾種特殊形式的比喻】我們知道,比喻有三種基本類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其實,比喻還有若干種形式。了解和掌握這些形式,對于靈活運用比喻,提高語言表達技巧,是大有好處的。 1、博喻:又名復喻,即運用多個不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在北京英勇就義。李大釗(1889年生),河北樂亭人。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913年,留學日本,曾參加反袁世凱運動。1916年回國,歷任北京《晨
我在父親身邊生活的歲月并不長。但是,父親作為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堅定革命信念,熾烈的政治熱情,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刻苦學習的精神,大無畏的革命氣慨,以及他被捕后堅貞不屈、壯烈犧牲等事跡,給我留下了
李大釗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發(fā)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參與組建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并領導北方地區(qū)的建黨、建團工作。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qū)分部主任。曾當選中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縣大黑坨村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1889年,李大釗還未出生,父親已經(jīng)病逝,僅僅過了16個月,
自日本回國后,李大釗積極辦報,投身于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創(chuàng)辦《晨鐘報》,任總編輯。他表示要“高撞自由之鐘”,吹起了啟蒙的號角。1917年,李大釗欣然接受好友章士釗邀請,任《甲寅日刊》編輯,倡導
隨著“五·四”運動的勝利,很多青年在李大釗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和周恩來也受過李大釗革命思想的影響,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他是在李大釗的幫助和影響下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周恩來還組織了“覺悟社”,
少年中國學會發(fā)起于五四愛國運動之前的1918年6月30日,成立于五四愛國運動之后的1919年7月1日,到1925年全國政治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根本轉變時自然消失,是五四時期成立最早、人數(shù)最多、分布最廣、歷時最
李大釗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參考圖片
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作者李大釗,寫于上世紀二十年代。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作的“黃河頌”、民族精神頌。作者針對當時社會的政治和思想背景,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預見到中華民族正
李大釗還預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后勝利。1919年,他在紀念五一節(jié)的雜感中說:“我們中國今年今日,注意這紀念人還少?墒敲髂暌院蟮慕袢眨蛘哂行┎煌!或者大不同了!”1921年,他與張東遜等人進行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愛國主義篇章,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寫就的民族精神頌。文章讀下來,極具感染力,可讀可誦可探討。如果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與學生能互動交流,平等對話,那么,
今天我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教學內容是七年級下冊語文《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下午,聽課的教師就我的這節(jié)公開課作了中肯而全面的評價,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現(xiàn)在我就綜合評課教師的看法,寫出評后感。聽課
一、導入光未然在《黃河頌》中吟頌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像巨人,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它那“一瀉萬丈,浩浩蕩蕩”的氣勢激勵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為保衛(wèi)祖國母親河──黃河,而奮勇頑強,在這960
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清晨,奉軍及所謂“京師警察廳”出動數(shù)百名憲兵、警察、特務,悍然不顧一切外交慣例和國際公法,包圍、襲擊了蘇聯(lián)大使館以及附近的遠東銀行、中東鐵路辦事處、庚子賠款委員會等,實行了瘋狂的大逮
六十多年前,在五四運動前夕,革命先驅李大釗就開始在我國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真理。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了。當時的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曾參加“協(xié)約國”方面,表示向“同盟國”的德、奧宣戰(zhàn)。戰(zhàn)爭以
一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一個書香世家。他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李如珍撫養(yǎng)成人。1905年入永平府中學學習,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在校期間,他深受其
春風浩蕩,楊柳依依,農村已傳來春耕與播種的訊息,又已到難忘的四月。案頭放著李大釗同志的詩文選集,《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這篇短文已讀過幾遍,但是,在大釗烈士就義三十五周年的時候來讀,不禁心潮倍增起伏
學習輔導
圖片資料
圖片資料
一、基礎知識題1、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或給畫線字注音:逼狹()崎嶇()()阻抑()險(jùn)____叢山(dié)____嶺濁流()2、指出下面文句中畫線詞語的比喻意: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
【同步達綱練習】1、辨字組詞:境()俠()竟()狹()競()峽()2、解釋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亦復如是()老于旅途()奇趣橫生()奇絕壯絕()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我們應該__
一、基礎訓練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zhuó()流pò()勢景zhì()迷wǎnɡ()狹zhǎi()斷yá()2、選出下列每組中字形有錯的一項:⑴()A、浩浩蕩蕩B、逼狹險竣⑵()A、叢山疊嶺B、綺嶇險阻⑶()A、回
圖片資料
本文寫于20世紀20年代,正當五四運動高潮過后,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了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加緊了對新文化的破壞。封建復古勢力從一蹶不振中昂起頭來,對新文化運動發(fā)動猖狂的反撲。社會黑暗到了極點。
逼狹(xiá)險峻(jùn)崎嶇(qí qū)阻抑(yǐ)平坦(tǎn)愈能(yù)險阻 zǔ李大釗 zhāo
征:(zhēng)征途健:(jiàn)雄健壁:(bì)墻壁旅:(lǜ)旅行證:(zhèng)證明鍵:(jiàn)關鍵璧:(bì)璧玉族:(zú)民族沙:(sh。┥衬郑海▂ì)阻抑阻:(zǔ)險阻境:(jìng)境界紗:(s
難:nán(難關)覺:jiào(睡覺)沖:zhōng(沖破)奇:jī(奇數(shù)) nàn(災難)júe(感覺)zhòng(沖勁兒)qí(奇怪) 橫:héng(橫線)間:jiān(中間)行:xíng(進行) hèng(蠻橫)jiàn(離間)há
【逼狹】極其狹窄,給人以威脅!酒閸纭啃稳萆铰凡黄剑脖扔魈幘称D難!咀枰帧孔柚,抑制!拘劢 繌娊∮辛!倦U峻】(山勢)高而險,或(形勢)危險嚴峻!疽粸a萬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筆奔放、流暢
1、課文中所提到的“一種冒險的美趣”,“奇趣橫生”,“一種壯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中的種種趣味,都是經(jīng)歷艱難險阻、經(jīng)過奮斗拼搏之后,體味到的一種戰(zhàn)勝困難、戰(zhàn)勝自己的快樂和幸福。2、文中提
本文寫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嘆息、彷徨。李大釗等革命先驅者則已找到了中華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xiàn)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層層設喻,步步推理,增強了說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豐富了文字的含義和作品的意蘊。1、精美的語言:如前面所說,這篇文章通篇使用比喻,增強了說理的透徹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使作
1、愛國情懷,樂觀精神。2、態(tài)度鮮明,觀點明確。3、運用比喻,增強說理。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一篇雜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歷史前行過程,說理形象,鼓舞人心。學習時既要弄清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特點和作者情況,又要聯(lián)系同學們的生活實際,從作品中汲取樂觀堅強、積極進取的精神
本文寫作的年代,正當五四運動高潮過后。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了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加緊了對新文化運動的破壞。社會黑暗到了極點。封建復古勢力從一蹶不振中昂起頭來,對新文化運動發(fā)動猖狂的反撲,帝國主
【艱難艱苦】都是形容詞,都含有“困難”的意思。不同的是:“艱難”指工作條件差,旅程辛苦困難,戰(zhàn)斗緊張艱巨。如“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而“艱苦”指處境窘迫,工作負擔重,困難重重,
【例文一】挫折、痛苦、人生嘗聞一說曰:鷹鷲之屬,本為同族,其名曰隼。歲逢大旱,草木盡枯,獐兔皆死,群隼枵腹;虿n穹,徒鴻蒙,求索于重巒之顛,或斂翅羽,撲塵埃,偏安于腐尸殍肉。則前者傲而化鷹,后者鄙而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寫的“黃河頌”,民族精神頌;仡櫸覀兠褡宓臍v史,坎坷重重,哪一階段不是靠雄健的精神沖過去的呢。
1、“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分別指代什么內容?國家正處于坎坷、挫折、災難深重的時期 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2、文中“雄健的精神”指什么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
【結構分析】這篇短文一共五段。第一段說明人類歷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沖過艱難險阻的境界。第二段以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進程。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險為美趣比喻“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第
一、活動課設計1、在班內組織一次以“愛國”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或詩文朗誦比賽。2、在班內組織一次辯論會,辯題:(正方)艱難的國運造就了雄健的國民;(反方)昌盛的國運造就了雄健的國民。二、寫作活動設計1、請
多媒體教學
課文拓展
李大釗,字守常,直隸樂亭人,現(xiàn)年三十九歲。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無兄弟,又鮮秭妹,為一垂老之祖父教養(yǎng)成人。幼時在鄉(xiāng)村私校,曾讀四書經(jīng)史,年十六,應科舉試,試未竟,而停辦科舉令下,遂入永平府中學校肄業(yè),在
我以為世間最可寶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的也是“今”。因為他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他可以寶貴。為甚么“今”最可寶貴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孫所說的話答這個疑問:“爾若愛千古,爾當愛現(xiàn)在。昨日不能喚回來,明天
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
最近,我學了一篇課文,名字叫《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看到這個標題,就應該知道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了吧: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下,中國人民克服了無數(shù)多個困難,經(jīng)歷了艱難險阻后,終于勝利了。這是一種“快樂”,一種
放眼巍峨的中華,五千年的古國文化讓人驕傲,自豪。而在那廣闊的歷史長河中,也會遇到逼狹的山峽,回環(huán)曲折的溝壑。而那最艱難險阻的時期,是從李大釗那一代開始的!晚清政府的腐敗,內部軍閥的混戰(zhàn),外敵的殘酷侵略
中國人都是時間浪費者,都是生命犧牲者。若叫中國人犧牲他的生命,他是萬萬不肯的。可是他天天都在犧牲,終身都在犧牲,卻一點也不愛惜。時間就是生命,浪費了時間就是犧牲了生命。我們每日生活的時間,平均總是自己
我向來慣過“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經(jīng)過都記不住時日。我們那晚八時頃,由京奉線出發(fā),次日早晨曙光剛發(fā)的時候,到灤州車站。此地是辛亥年張紹曾將軍督率第二十軍,停軍不發(fā),拿十九信條要
課件下載
課外閱讀
勵志故事: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