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xué)各版本語文課本中李白的課文
1. 【人教課標本一年級上冊】 課文 第6課 《靜夜思》
2. 【人教課標本二年級上冊】 識字6 第25課 《古詩兩首 贈汪倫》
3. 【人教課標本二年級下冊】 第17課 《古詩兩首 望廬山瀑布》
4. 【人教課標本三年級上冊】 第六組 第21課 《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5. 【人教課標本四年級上冊】 第六組 第20課 《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6. 【人教課標本四年級下冊】 第一組 第1課 《古詩詞三首 獨坐敬亭山》
7. 【人教課標本八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第30課 《詩四首 渡荊門送別》
8. 【人教課標本八年級下冊】 第六單元 第30課 《詩五首 行路難》
10. 【人教課標本九年級下冊】 課外古詩詞背誦 《月下獨酌》
11. 【人教課標本八年級下冊】 課外古詩詞背誦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12. 【人教課標本八年級上冊】 課外古詩詞背誦 《送友人》
13. 【人教課標本七年級下冊】 課外古詩詞背誦 《峨眉山月歌》
14. 【人教課標本七年級下冊】 課外古詩詞背誦 《春夜洛城聞笛》
15. 【人教課標本七年級上冊】 課外古詩詞背誦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6.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 課文 《英英學(xué)古詩》
20.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誦讀欣賞 古詩二首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1.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 第二單元 誦讀欣賞 詩詞曲三首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22. 【蘇教版九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誦讀欣賞 古詩三首 《行路難》
23.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 第七單元遠行 《早發(fā)白帝城》
24.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 第六單元勞動 《秋浦歌(其十四)》
25.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 第二單元 第3課 《古朗月行》
26.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二單元 第3課 《夜宿山寺》
27.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 第五單元 第17課 古詩三首 《獨坐敬亭山》
28.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三單元 第9課 古詩兩首 《早發(fā)白帝城》
29.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六單元 第21課 古詩三首 《望廬山瀑布》
30.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25課 古詩三首 《贈汪倫》
31.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25課 古詩三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2.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 第一單元 第3課 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33. 【西師大版一年級下冊語文】 第三單元 第12課 《古朗月行》
34. 【西師大版一年級下冊語文】 第五單元 第18課 《靜夜思》
35. 【西師大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課文 第二單元 第6課 《早發(fā)白帝城》
36. 【西師大版二年級下冊語文】 第六單元 第23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7. 【西師大版三年級下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36課 古詩兩首 《望廬山瀑布》
38. 【西師大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六單元 第23課 古詩兩首 《贈汪倫》
39. 【鄂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 第三單元 古詩誦讀 《靜夜思》
40. 【鄂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 第五單元 古詩誦讀 《夜宿山寺》
41. 【鄂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 第七單元 古詩誦讀 《早發(fā)白帝城》
42. 【鄂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二單元 古詩誦讀 《望廬山瀑布》
43. 【鄂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 第一單元 古詩誦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4. 【鄂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七單元 古詩誦讀 《望天門山》
45. 【鄂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 第五單元 古詩誦讀 《峨眉山月歌》
46. 【鄂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五單元 古詩誦讀 《子夜吳歌》
47. 【鄂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 第六單元 古詩誦讀 《客中作》
48. 【湘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 課文 第六單元 第4課 《靜夜思》
49. 【湘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16課 古詩二首 《贈汪倫》
50. 【湘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三單元 第9課 古詩兩首 《望廬山瀑布》
51. 【湘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三單元 第9課 古詩兩首 《早發(fā)白帝城》
52. 【語文A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六單元 第24課 古詩二首 《夜宿山寺》
53. 【語文A版二年級下冊語文】 第三單元 第12課 古詩二首 《贈汪倫》
54. 【語文A版五年級上冊語文】 第四單元 第11課 古詩二首 《望天門山》
55. 【語文A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第四單元 第11課 古詩二首 《望廬山瀑布》
56. 【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語文】 第六單元 第13課 《靜夜思》
57. 【語文S版一年級下冊語文】 第八單元 第25課 古詩兩首 《古朗月行》
58. 【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一單元 第3課 古詩兩首 《望廬山瀑布》
59. 【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四單元 第13課 古詩兩首 《早發(fā)白帝城》
60. 【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語文】 第二單元 第6課 古詩三首 《望天門山》
61. 【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語文】 第四單元 第15課 古詩三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62. 【長春版一年級上冊語文】 第四單元 漢字家園(二) 《漢字家園(二)② 獨坐敬亭山》
63. 【長春版一年級上冊語文】 第五單元 有趣的夜空 《古朗月行(節(jié)選)》
64. 【長春版一年級下冊語文】 第九單元 朋友 《贈汪倫》
65. 【長春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十單元 壯麗的山河 《望廬山瀑布》
66. 【長春版四年級下冊語文】 第四單元 鄉(xiāng)情·友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67. 【長春版四年級下冊語文】 第九單元 詩人的足跡 《望天門山》
68. 【浙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四單元 第12課 古詩二首 《靜夜思》
69. 【浙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20課 古詩三首 《早發(fā)白帝城》
70. 【浙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20課 古詩三首 《望廬山瀑布》
71. 【浙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21課 古詩四首 《送孟浩然之廣陵》
72. 【浙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 第五單元 第15課 古詩四首 《贈汪倫》
73. 【教科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一單元 第2課 古詩兩首 《靜夜思》
74. 【教科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一單元 第2課 古詩兩首 《古朗月行》
75. 【教科版二年級下冊語文】 第一單元 第2課 古詩三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76. 【教科版二年級下冊語文】 第一單元 第2課 古詩三首 《望廬山瀑布》
77. 【教科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五單元 第9課 古詩三首 《贈汪倫》
78. 【教科版六年級上冊語文】 第六單元 第12課 古詩三首 《望天門山》
79. 【冀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一單元 親近大自然 第1課 第1課 《望廬山瀑布》
80. 【冀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五單元 親情、關(guān)愛 第16課 古詩二首 《贈汪倫》
81. 【冀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二單元 第6課 古詩二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82. 【冀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一單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4課 古詩二首 《望天門山》
83. 【魯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 第三單元 課文 第6課 《靜夜思》
84. 【魯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六單元 識字(6) 第25課 古詩兩首 《贈汪倫》
85. 【魯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 第五單元 第19課 古詩兩首 《望廬山瀑布》
86. 【魯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五單元 第17課 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87. 【魯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25課 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88. 【魯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一單元 第1課 古詩兩首 《獨坐敬亭山》
89. 【魯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 課外古詩詞背誦 《峨眉山月歌》
90. 【魯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 課外古詩詞背誦 《春夜洛城聞笛》
91. 【滬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 第五單元 古詩誦讀 《夜宿山寺》
92. 【滬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三單元 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古詩誦讀 《秋浦歌》
93. 【滬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五單元 讀課文圈劃詞句 古詩誦讀 《早發(fā)白帝城》
94. 【滬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 第三單元 古詩誦讀 《望廬山瀑布》
95. 【滬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八單元 古詩誦讀 《獨坐敬亭山》
96. 【滬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 第五單元 古詩誦讀 《望天門山》
97.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第三單元 古詩誦讀 《峨眉山月歌》
98.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第六單元 古詩誦讀 《贈汪倫》
99.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第六單元 古詩誦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00. 【滬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 第四單 元唐詩精華(上) 第17課 李白詩二首 《送友人》
101. 【滬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 第四單 元唐詩精華(上) 第17課 李白詩二首 《月下獨酌》
102. 【滬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 第四單 元唐詩精華(上) 每周一詩 《客中作》
103. 【北京版一年級下冊語文】 第五單元 第13課 古詩二首(二) 《靜夜思》
104. 【北京版二年級上冊語文】 第四單元 第11課 古詩二首(一) 《夜宿山寺》
105. 【北京版三年級下冊語文】 第七單元 第25課 古時兩首(二) 《早發(fā)白帝城》
106. 【北京版四年級上冊語文】 第二單元 第5課 古詩三首(一) 《贈汪倫》
107. 【北京版五年級上冊語文】 第四單元 第13課 古詩四首 《望廬山瀑布》
108. 【北京版六年級上冊語文】 第六單元 第21課 古詩四首 《送孟浩然之廣陵》
109. 【滬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 《山中問答》
110. 【滬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 《越女詞》
李白的資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亞。他誕生于中亞的碎葉(今蘇聯(lián)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xiāng),因自號青蓮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個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經(jīng)籍外,還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樣的,他不僅是一個“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時還是一個“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劍術(shù)”的少年游俠和羽客,傳說他曾經(jīng)為打抱不平而“手刃數(shù)人”。二十歲以后,他開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諸名山。這些生活經(jīng)歷,對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詩風(fēng)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復(fù)雜性。
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為了實現(xiàn)他的政治理想,“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一個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時期。他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fù)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游齊魯,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游蹤所及,幾半中國。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沒有也不屑于參加科舉考試,因為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時采取類似縱橫家游說的方式,希望憑自己的文章才華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轂,如向朝朝宗諸人上書;有時則又沿著當(dāng)時已成風(fēng)氣的那條“終南捷徑”,希望通過隱居學(xué)道來樹立聲譽,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和剡中。他嘗自言“隱不絕俗”,說穿了也就是隱居以求仕。
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終因吳筠的推薦,唐玄宗下詔征赴長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人的喜悅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長安,太子賓客賀知章一見嘆為“謫仙人”,聲名益振。玄宗召見時,也“降輦步迎,如見園綺”。但實際上玄宗所賞識的只是李白的才華,把他看作點綴升平和宮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滅。同時,他那蔑視帝王權(quán)貴的傲岸作風(fēng),如他自己說的“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又招致了權(quán)臣們的讒毀,也使他感到長安不可以久留。在度過一段狂放縱酒的生活之后,他上書請還。“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詩人李白初步認識到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和現(xiàn)實政治的黑暗,開始寫出一些抒發(fā)憤懣,抨擊現(xiàn)實的詩篇。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天寶三載春,李白離開長安后,再度開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陽他遇見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見高適,這三位詩人便一同暢游梁園(開封)、濟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天寶四載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趙,往來齊魯間,但以游梁宋為最久。這時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歸來無產(chǎn)業(yè),生事如飄蓬”,心情也很悲憤:“摧殘檻中虎,羈拽鞲上鷹”,但始終沒有喪失他的樂觀和自信,也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隨著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現(xiàn)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烈,成為他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顯著特色。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隱居于廬山屏風(fēng)疊,密切地注視著事件的發(fā)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敵平亂為號召,由江陵率師東下,過廬山時,堅請李白參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愛國熱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請。不料李粼暗懷和他的哥哥唐肅宗(李亨)爭奪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滅,李白也因而獲罪,下潯陽獄。出獄后,又被判處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李白這時已五十八歲,在“世人皆欲殺”的殘酷迫害下,經(jīng)常爽朗大笑的詩人有時也不得不發(fā)出無聲的垂泣:“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江夏別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還。他經(jīng)江夏、岳陽、潯陽至金陵,往來于金陵、宣城間。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歲,聞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他由當(dāng)涂北上,請纓殺敵,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說“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次年,寶應(yīng)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當(dāng)涂令李陽冰家。初葬采石磯,后人遵詩人遺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樣,在安史之亂期間,李白詩歌的特征,也是愛國主義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復(fù)雜的。作為一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zhì)或行徑。這和他的思想的復(fù)雜性是分不開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濟蒼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認為“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一切,有時他甚至把莊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此同時,他還深受游俠思想的影響。所謂“以武犯禁”、“不愛其軀”、“羞伐其德”這種游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視封建秩序,敢于打破傳統(tǒng)偶像,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俠本不相容,陳子昂就曾經(jīng)慨嘆于“儒道兩相妨”,但李白卻把這三者結(jié)合起來了。這就是他在詩文中再三重復(fù)著的“功成身退”。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dǎo)思想。所以他非常欽幕范蠡、魯仲連、張良等歷史人物。主觀上的結(jié)合并不等于事實,在黑暗的現(xiàn)實面前,李白這種人生理想始終未能實現(xiàn)。但他又始終在追求,矛盾、沖突、以及遭受打擊后的憤懣、狂放等便都產(chǎn)生了。龔自珍說:“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最錄李白集》)這對于我們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復(fù)雜性質(zhì)是很有啟發(fā)的。當(dāng)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極的一面,如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等,這在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都有所反映。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fā)的典型音調(diào)。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xiàn)實的沖撞時,便轉(zhuǎn)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秾⑦M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yīng),李白的詩歌在藝術(shù)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jié)構(gòu)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fēng)格。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fēng)》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fēng)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fā)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jīng)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生平
七零一年(武則天長安元年)李白生。
七零五年 (中宗神龍元年)李白五歲。發(fā)蒙讀書始于是年
七一零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歲。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家。
七一五年(開元三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渴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shù),喜任俠。 七一八年(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nèi))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nèi))等地。
七二零年(開元八年)李白二十歲。出游成都、峨嵋山。謁颋于成都。颋甚贊其才,復(fù)勵之以學(xué)。
七二一年(開元九年)李白二十一歲。春歸家昌明。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讀書。
七二四年(開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xiāng)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七二五年〔開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歲。春三月自三峽東下。經(jīng)荊門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在江陵與當(dāng)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相遇。夏游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內(nèi))、廬山(在今江西省境內(nèi))。秋游金陵(即今江蘇省南京市)。
七二六年(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jīng)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jié)識孟浩然。
七二七年(開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歲。居于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jié)婚,逐家于安陸。
七二八年(開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于斯。
七三零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于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渴宰相說,并結(jié)識其子張相。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jié)果。暮秋游邢州(在長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長安之北)。
七三一年(開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無賴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jīng)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篙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七三二年(開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歲。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jié)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jīng)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jié)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七三三年(開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歲。構(gòu)石室于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七三五年(開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歲。五月應(yīng)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秋,滯留太原。
七三六年(開元二十四年)李白三十六歲。春在太原,曾北游雁門關(guān)(今山西省代縣)。南下洛陽與元丹丘相逢。秋,至篙山元丘處,結(jié)識岑勛。南返途經(jīng)襄陽時,與孟浩然再會。是年杜甫二十五歲。在齊魯燕趙一帶漫游。
七三八年(開元二十六年)李白三十八歲。春,又出游南陽、篙山(元丘的居所)、陳州、楚州(今江蘇省淮安縣)。
七三九年(開元二十七年)李白三十九歲。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蘇省寶應(yīng)縣)。夏,漫游于吳地(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秋,逆長江西上,經(jīng)當(dāng)涂(今安徽當(dāng)涂縣),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陽縣),適逢王昌齡被貶滴嶺南(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一帶),二人會晤。冬,自巴陵歸安陸。
七四一年(開元二十九年)李白四十一歲。居?xùn)|魯,與韓淮、裴政、孔巢父、張叔明、陶河等隱于祖徠山(在今山東省州市北部),縱酒酣歌,號稱“竹溪六逸”。又以學(xué)道為事,意欲出游越地。
七四二年(玄宗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四月,游泰山。夏,與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縣),欲游越中。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長安。與太子賓客相遇,賀以“謫仙人”稱之,復(fù)推薦于朝廷,得玄宗優(yōu)遇,命為翰林院供奉。
七四三年(天寶二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huán)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diào)》。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jié)“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
七四四年(天寶三載)李白四十四歲。春正月,送賀知章歸越。三月,自知不為朝廷所用,上書請還山,賜金,離長安而去。初夏,與杜甫識于洛陽。旋往開封,請北海高天師授其道,決心遁入方外。秋,與高適、杜甫共游梁宋(在今河南省)。冬,北往安陵(唐屬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吳橋縣北),乞蓋寰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還歸任城。
七四五年(天寶四載)李白四十五歲。春在任城。杜甫來東相方。二人同游于任城一帶。夏,與高適、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濟南。秋,與杜甫復(fù)會于郡(今山東省曲阜市),二人同游甚密。秋冬,在魯郡別杜甫,游金鄉(xiāng)(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單父(今山東省單縣)。
七四六年(天寶五載)李白四十六歲。春,游魯郡。臥病任城甚久。秋,病愈,又游于魯郡。是年自春以來屢有南游之念,終于秋末啟程。至宋城,又游梁園(漢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御苑,又名兔園),旋到揚州。
七四七年(天寶六載)李白四十七歲。春在揚州。旋至金陵,遇崔成甫。南下途中經(jīng)丹陽(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秋到越中,往會稽吊賀知章。登天臺山(在今浙江省臺州天臺縣西)。冬返金陵,此后二年,留居金陵。
七四八年(天寶七載)李白四十八歲。春在金陵,夏至楊州,秋游霍山(今安徽省六安縣南),冬到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謁見江太守昊王李抵。
七五一年(天寶十載)李白五十一歲。春在任城。秋滯留在高鳳(后漢的隱士)石門山(又名西塘山,在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元丹丘居處。秋末,自開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經(jīng)河北道、鄴郡(今河南省安陽市)。
七五二年(天寶十一載)李白五十二歲。北上途中,游廣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沿途留連。十月,抵達范陽郡(即幽州,今北京市)。初識安祿山跋啟與邊地戰(zhàn)事之真相,頗感危險,即離范陽而去。
七五三年(天寶十二載)李白五十三歲。早春,自范陽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縣東),游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陽縣),繼續(xù)沿汾水南下,入潼關(guān)(關(guān)所在今陜西省,為洛陽與長安之問的要地),登西岳華山。至歷陽(今安徽省和縣)橫江浦渡長江。秋,又南下游宣城(今安徽省宣城縣)、句溪、敬亭山等地。
七五五年(天寶十四載)李白五十五歲。夏游當(dāng)涂。秋游秋浦(今安徽省貴池縣),冬返宣城。旋至金陵,獲安祿山亂。門人武諤許去魯中(今山東。┙悠渥优舷隆7謩e后,自往宋城接其妻宗氏!∑呶辶辏C宗至德元載)李白五十六歲。歲初,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dāng)涂。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dāng)涂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fēng)疊隱居,永王數(shù)次下達聘書,幾經(jīng)猶豫,終于決定下山入其幕府。
七五七年(至德二載)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永王兵敗丹陽,李白自丹陽南逃。旋被搏入尋陽獄中。妻宗氏為救其四處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渙與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極力救之,乃獲釋。宋若思辟白為軍幕參謀,以掌軍中文書事務(wù)。并隨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九月,病臥宿松(今安徽省宿松縣)。曾兩次贈詩宰相張鎬求救。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
七五八年(肅宗乾元元年)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尋陽出發(fā),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jīng)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
七六零年(肅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歲。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尋陽,再登廬山。決意游仙學(xué)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縣西北)。歲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七六一年(上元二年)李白六十一歲。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帶?咳松餄鸀樯勈烦x勢力復(fù)盛,李光弼派兵鎮(zhèn)壓,再次請纓入其軍幕,但因病而半道還。冬初,寄宿于當(dāng)涂縣令(縣知事)李陽冰處。曾出游歷陽,旋歸當(dāng)涂,臥病于斯。
七六二年(代宗寶應(yīng)元年)李白六十二歲。早春,臥病當(dāng)涂。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歸當(dāng)涂,病況日下,自知無望。而李陽冰又退隱在即,欲走無路,精神失常。臨終之際,將平生所著托李陽冰。十一月,卒于當(dāng)涂,有絕筆《臨終歌》一首。
常用成語
中考 高考名著
李白簡介
李白《靜夜思》千古之謎馬茂元
李白的月亮姚麗萍
李白《靜夜思》鑒賞馬茂元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徐大貴
李白的故鄉(xiāng)余 言
孟浩然為何沒給李白寫過詩?王者文豪
李白詩歌中的“勾踐滅吳”王依林
思鄉(xiāng)的明月──淺論李白《靜夜思》的明月意象羅 義
李白《靜夜思》千古之謎馬茂元
李白的月亮姚麗萍
李白《靜夜思》鑒賞馬茂元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徐大貴
孟浩然為何沒給李白寫過詩?王者文豪
告訴你一個你不知道的李白葛承雍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徐大貴
蜀道難李白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
贈汪倫李白
望廬山瀑布李白
浪子李白與情圣杜甫方舟子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李白與杜甫王學(xué)淵
永遠的李白劉雪楓
尋李白余光中
讀李白《蜀道難》詩宗孝祖
李白山水詩與畫同源的意境周方舟
李白詩歌中的心靈世界管窺康懷遠
李白《蜀道難》余福智
李白的生平、詩歌、個性杜曉勤
李白年表陳才智
李白說過的名言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